黄耆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目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蒺藜 川楝子 茴香(炒)川乌(炮,去皮、脐)赤小豆 地龙(去土,炒)防风(去芦、叉)各30克 乌药60克

【制法】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益气温阳祛风舒筋。治男子肾亏,虚风上攻,头面虚浮,耳内蝉鸣,头目昏眩,项背拘急;下注腰脚,脚膝生疮,行步艰难,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痛,腰腿冷痛小便滑数,及风痹瘫痪,遍身顽麻。妇人血风,肢体痒痛,脚膝缓弱,起坐艰难。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妇人醋汤送下。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圣惠》卷九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石斛1两(去根,锉),桂心1两,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熟干地黄1两,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阳起石1两(酒煮半日,细研,水飞过),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钟乳粉1两,白茯苓1两,狗脊1两,赤石脂1两(细研),山茱萸1两,薯蓣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五味子1两,蛇床子1两,萆薢1两(锉),巴戟1两,白术1两,续断1两,泽泻1两。

【制法】 上为末,入阳起石,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久服令人五脏内实,肌肤外充,面色红光,反老为少。主男子五劳七伤,风虚羸瘦,腰疼膝冷,阴盛阳虚,身力衰残,夜梦遗泄。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渐加至50丸。

【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覆盆子1两,牛膝1两(去苗),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石斛2两(去根,锉),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白术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肉桂2两(去皱皮),五味子1两,人参1两(去芦头),沉香1两,熟干地黄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充肌调中助力。主脾劳羸瘦,脚膝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八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白芍药2分,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3分,柏子仁3分,续断2分,芎䓖2分,五味子半两,熟干地黄半两,牛膝3分(去苗),白术半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肉苁蓉3分(酒洗,去皱皮,炙干),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沉香3分。

【制法】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产后蓐劳寒热进退,头痛目眩,百节酸疼,气力羸弱。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八十

《圣惠》卷七十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半(锉),龙骨1两,当归1两(锉,微炒),桑寄生1两,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令黄),地榆1两(锉),干姜3分(炮裂,锉),木香1两,代赭1两,白石脂1两,赤石脂1两,人参1两(去芦头),艾叶1两(微炒),芎䓖1两,卷柏1两半(微炙),诃黎勒皮1两,熟干地黄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妇人腑脏冷热相攻,心腹绞 (疒丂)痛,腰间时疼,赤白带下面色萎黄,四肢羸乏。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暖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三

《圣惠》卷七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焙),人参3分(去芦头),黄芩3分,枸杞子3分,茯神1两,百合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秦艽半两(去苗),酸枣仁3分(微炒),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半两,知母半两,鳖甲3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1两,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补气益精,养血安神,清肺热,解劳热宽胸膈。主妇人骨蒸烦热,四肢羸瘦疼痛,口干心躁,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不拘时候,以清粥饮送下。

【注意】 郁李仁、杏仁虽能润燥,然大便滑者不宜。

【摘录】 《圣惠》卷七十

《圣惠》卷六十六: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木香1两,漏芦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玄参1两,犀角屑1两,桔梗1两(去芦头),牛蒡子2两(微炒),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瘰疬结肿生脓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六

《圣惠》卷六十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乌蛇4两(酒浸,去皮骨,炙令黄),川乌头2两(炮裂,去皮脐),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茵芋2两,石南1两,秦艽1两(去苗)。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干疥瘙痒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以荆芥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五

《千金》卷十九: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干姜2两,当归2两,羌活(一作白术)2两,芎䓖2两,甘草2两,茯苓2两,细辛2两,桂心2两,乌头2两,附子2两,防风2两,人参2两,芍药2两,石斛2两,干地黄2两,苁蓉2两,羊肾1具,枣膏5合。

【制法】 上为末,以枣膏与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五劳七伤,诸虚不足,肾气虚损,目视(目巟)(目巟),耳无所闻。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以酒送下,每日2次。渐加至30丸。

【摘录】 《千金》卷十九

《局方》卷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杜蒺藜1两(炒,去刺),川楝子1两,茴香1两(炒),川乌1两(炮,去皮脐),赤小豆1两,地龙1两(去土,炒),防风(去芦叉)1两,乌药2两。

【制法】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丈夫肾脏风虚,上攻头面虚浮,耳内蝉声,头目昏眩,项背拘急;下注腰脚,脚膝生疮,行步艰难,脚下隐疼,不能踏地,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疼,腰腿冷痛,小便滑数;及瘫缓风痹,遍身顽麻;妇人血风,肢体痒痛,脚膝缓弱,起坐艰难。刺风,气血内虚风寒蕴滞,寒热相搏,遍身如针刺;肾脏风攻注腰脚生疮,或虚肿热痛,行步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以温酒送下,盐汤亦得,妇人醋汤送下。

【摘录】 《局方》卷五

《圣惠》卷二十七: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葛根1两(锉),乌梅肉1两(微炒),麦门冬1两(去心,焙),栝楼根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酸枣仁3分(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锉),覆盆子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效与作用】 虚劳。羸瘦烦热,口舌干燥,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绵裹含咽津,尽即更含咽之。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七

普济方》卷三五二:黄耆丸

【处方】 黄耆6分,人参6分,茯苓6分,甘草6分,白术6分,五味子6分,芎䓖6分,当归6分,泽兰叶6分,陈皮6分,麦门冬20分,诃子20分,桂心12分,熟干地黄12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产后喘乏气羸,腹内绞痛自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日再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五二

圣济总录》卷十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防风2两(去叉),麦门冬2两(去心,焙),羌活(去芦头)2两,五加皮1两半,甘草1两(炙,锉),升麻1两,苦参1两,白鲜皮1两,菊花1两,枳壳1两(去瓤,麸炒),黄连1两(去须,炒),车前子1两,葶苈(隔纸炒)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热毒风上攻,头旋目眩,耳聋心烦,手足(疒帬)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以温酒送下,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三

《圣惠》卷八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半两(锉),赤芍药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人参半两(去芦头),柴胡3分(去苗),胡黄连半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效与作用】 小儿羸瘦体热,面色萎黄,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圣惠》卷二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1两,当归1两,赤石脂1两(细研),茯神1两,龙骨1两(细研),朱砂1两(细研),远志1两(去心),桔梗3分(去芦头),柏子仁3分,五味子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薯蓣1两,枳实1分(麸炒)。

【制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虚劳。惊悸不安,心膈烦满,不能嗜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八

《圣惠》卷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知母3分,白芍药3分,茯神3分,牡蛎1两(烧过),鬼箭羽半两,木香3分,白术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五味子3分,地骨皮3分,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沉香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牛黄半两(细研),麝香半分(细研),鳖甲半两(涂醋,炙令微黄,去裙襕)。

【制法】 上为末,入牛黄、麝香,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热病后,虚劳四肢无力,或时寒热盗汗,心中虚悸,不能饮食,日渐瘦羸。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如不饮酒,用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圣惠》卷二十七: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半(锉),栝楼根2两,苦参2两半(锉),羚羊角屑1两半,黄连1两(去须),茯神2两,鸡膍胵黄皮5枚(炙黄),甘草1两半(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虚劳。口干烦渴,腰疼胯痛,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二十七

《圣惠》卷六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白矾2两(烧灰),硫黄1两(细研,水飞),榼藤子2枚(去壳,以酥蜜涂,炙黄),猬皮1两(炙黄焦),虎眼皮1两(炙令黄熟),栝楼1两,皂荚2挺(去黑皮,涂酥,蒸1遍)。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肠风。积年不愈,转加羸困。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牡蛎2两(烧为粉),栝楼根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地骨皮半两,白石脂半两,泽泻半两,知母半两,黄连半两(去须),薯蓣半两,熟地黄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消中。渴不止,小便赤黄,脚膝少力,纵食不生肌肤。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不拘时候以清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六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猬皮1两(炙令焦黄),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3分,槐子仁2两(微炒),白矾1两(烧灰),麝香1分(细研入),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花蛇肉1两(酒浸,炙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五痔下血不止,疼痛,壅塞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煎柏叶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

《普济方》卷一七八:黄耆丸

【处方】 人参3分,鹿茸(酒浸,去毛)1两,黄耆3分(锉),栝楼根1两,桑螵蛸1两,杜仲(去粗皮,炙)3分(锉),鸡膍胵4枚(炙),山茱萸3分,菟丝子(酒浸1宿,焙干,别捣末)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消肾肾虚,小便滑数。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枣汤送下,每日3次。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七八

《普济方》卷二九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5分,青葙子5分,漏芦5分,鳖甲5分(炙),狼牙5分,黄柏4分,猪悬蹄甲7枚(炙),猬皮4分(炙),白矾10分(烧,去汁),(虫元)青10条(去足翅),斑蝥10条(去足翅,炒),地胆10条(去足翅,炒),蜈蚣10条(炒),犀角屑8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痔。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腹以米饮送下,日2次。增之以知为度。

【注意】 忌一切油腻、苋菜

【摘录】 《普济方》卷二九五

校注妇人良方》卷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炒)、川椒(炒)、茴香(炒)、川乌头(去皮脐)、狼毒、防风、川楝子肉、黑附子(炮,去皮脐)、白蒺藜(炒)、地龙(去土,炒)、赤小豆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妇人肾脏中风,腰疼不得俯仰,或麻痹肿痛少气,肢体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温酒送下,日2服。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3两(锉),芍药3两,赤石脂4两,当归2两(切,焙),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熟干地黄(焙)2两(一方有干姜无地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妇人血伤兼带下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半(锉),升麻1两半,栀子仁1两半,犀角1两半(镑),玄参1两半,木香1两半,黄芩1两半(去黑心),芒消1两半,干姜1两(炮),芍药1两,人参1两,大黄(锉,炒)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耳聋出脓。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良久煎枸杞根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圣惠》卷九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熟干地黄1两,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石斛1两(去根,锉),桂心3分,五味子3分,白术3分,防风3分(去芦头),巴戟1两,薯蓣3分,山茱萸3分,远志3分(去心),人参3分(去芦头),白茯苓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枸杞子2-3分,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益肾气,强骨髓,治风气,补虚乏。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渐加至40丸。

【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熟干地黄3两,人参3分(去芦头),枸杞子3分,白茯苓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地骨皮半两,泽泻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巴戟3分,禹余粮3分(烧赤,醋淬3遍,细研),桂心3分,牡丹3分,五味子3分,龙骨3分,磁石1两半(烧赤,醋淬7遍,捣碎细研),赤石脂3分,麦门冬2两(去心,焙),牡蛎3分(烧为粉)。

【制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大渴后,上焦烦热不退,下元虚乏,羸瘦无力,小便白浊,饮食渐少。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清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五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黄连1两(去须),土瓜根1两,苦参半两(锉),玄参半两,栝楼根1两,龙骨1两,菝葜1两,地骨皮1两,牡蛎1两(烧为粉),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人参3分(去芦头),桑螵蛸1两(微炒),五味子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消渴小便频数,小便量多而汤食渐加,至肌肉渐减,乏气力,少颜色者。

【用法用量】 本方原名“黄耆散”,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方》改。

【注意】 忌猪肉,冷水。

【摘录】 《圣惠》卷五十八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3分(锉),牡丹皮3分,犀角1两(镑),甘草(炙,锉)1两,玄参1两半,恶实1两半(炒),木通(锉)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瘘疮。连年不愈,出脓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圣惠》卷四十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桃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山茱萸2两,五加皮2两,槟榔3两,白蒺藜5两(微炒,去刺),海藻2两半(洗去咸味),玄参2两半,五味子4两半,肉苁蓉1两半(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牛膝1两半(去苗),枳壳1两半(麸炒微黄,去瓤),人参1两半(去芦头),赤茯苓1两半,桂心1两半,远志1两半(去心),石南1两,续断1两半,龙骨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阴(疒颓),核肿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四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3分(锉),熟干地黄1两,麦门冬2两(去心,焙),鸡螕胵1两(微炙),山茱萸3分,人参3分(去芦头),五味子3分,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地骨皮半两,白茯苓半两,玄参半两,牛膝1两(去苗),补骨脂1两(微炒),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令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消肾。心神虚烦,小便无度,四肢羸瘦,不思饮食,唇口干燥,脚膝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五十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白茯苓3分,黄连1两(去须),土瓜根3分,熟干地黄1两,麦门冬2两(去心,焙),玄参3分,地骨皮3分,牡蛎1两(烧为粉),龙骨3分,栝楼半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桑螵蛸3分(微炒),五味子3分,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消肾。小便白浊,四肢羸瘦,渐至困乏。

【用法用量】 方中栝楼,《普济方》引作“菝葜”。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三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防风半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远志半两(去心),酸枣仁3分(微炒),熟干地黄1两,羌活3分,白茯苓1两,薏苡仁1两,羚羊角屑3分,当归3分,桂心3分,山茱萸1两,枸杞子3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虚劳。四肢羸瘦,心神虚烦,筋脉拘挛疼痛,少得睡卧。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三十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黄耆丸

【处方】 黄耆3两(锉),犀角(镑)3两,黄连5分(去须),茯神5分(去木),当归5分(切,焙),防风5分(去叉),芍药5分,升麻5分,黄芩(去黑心)5分,木通8分,甘草(生,锉)3分,麝香(别研)半分。

【制法】 上为末,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酒醉汗出,风入经络,久成风疽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以生姜汤送下;食后再服,即煎麦门冬汤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方出《圣惠》卷六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九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乌蛇2两(酒浸,去皮骨,涂酥,炙微黄),当归1两(锉,微炒),皂荚刺1两(炙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酒痔风热壅滞大肠,下血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方出《圣惠》卷六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九八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庄氏家传》:黄耆丸

【处方】 黄耆半两(薄切,用蜜炒黄色),人参半两,柴胡半两(去苗,洗净),薯蓣半两,赤茯苓半两,黄芩1分(小紧者),生犀末1分。

【制法】 上细锉,焙燥,捣为末,炼蜜为丸,如大樱桃大。

【功效与作用】 壮气补虚。主小儿因患体虚,时复发热,不思饮食,或多惊悸。

【用法用量】 以麦门冬熟水磨下。

【摘录】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庄氏家传》

《圣惠》卷九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熟干地黄2两,覆盆子1两,牛膝1两(去苗),石斛1两(去根,锉),泽泻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山茱萸1两,五味子1两,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沉香1两,肉苁蓉(酒浸3宿,刮去皱皮,炙干)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补虚乏,长肌肉,调中助力,美颜色,益精志,利腰膝。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黄耆丸

【处方】 黄耆(锉)1两半,栝楼2两,苦参2两半,羚羊角(镑)1两半,黄连(去须)2两,茯神(去木)1两半,泽泻1两半,桑螵蛸10枚(炙),牡蛎粉1两半,鸡膍胵里黄皮5枚(炙),甘草(炙)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虚劳有热,虚烦口干,腰胯疼痛,小便白浊如米泔。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米饮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孙用和方,名见《鸡峰》卷十七:黄耆丸

【处方】 黄耆、黄连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效与作用】 肠风泻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饮送下。

【摘录】 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孙用和方,名见《鸡峰》卷十七

医钞类编》卷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人参1两,茯苓1两,熟地1两,薏苡仁1两,羌活7钱5分,远志5钱。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效与作用】 气虚血弱,羸瘦拘挛。

【用法用量】 温酒送下。

【摘录】 《医钞类编》卷四

《圣惠》卷十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龙齿1两,茯神3分,铁粉1两(细研),金箔50片(细研),银箔50片(细研),防风半两(去芦头),远志半两(去心),熟干地黄3分。

【制法】 上为散,入铁粉,金银箔,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伤寒后,心虚惊悸恍惚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枳壳1两(麸炒,去瓤),威灵仙(米泔浸洗,焙干,木石臼中捣)1两。

【制法】 上为细末,以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风毒肿满;肠风,行步艰难。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济生》卷八:黄耆丸

【处方】 榼藤子(煨,用肉)半两,川续断1两(酒浸),黄耆1两(去芦),贯众1两,附子1两(炮,去皮脐),枯矾1两(别研),刺猬皮1两(烧灰),当归1两(去芦,酒浸),阿胶(蛤粉炒)1两,麝香(别研)1字。

【制法】 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五痔出血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以米饮汤送下。

【注意】 气壮多热之人不宜服。

【摘录】 《济生》卷八

妇人良方》卷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麦门冬1两(去心),茯神1两,北柴胡1两,甘草1两,生干地黄1两,酸枣仁3分(炒),郁李仁3分,杏仁3分(去皮尖、双仁,麸炒黄),枸杞子3分,人参3分(去芦),黄芩3分,百合半两,枳壳半两(去瓤,麸炒),赤芍药半两,知母半两,鳖甲2两(制)。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妇人骨蒸烦热,四肢羸瘦,疼痛口干,心躁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清粥吞下,不拘时候。

【摘录】 《妇人良方》卷五

《本事》卷六:黄耆丸

【别名】 内固黄耆丸

【处方】 绵黄耆(蜜炙)、人参(去芦)。

【制法】 上为细末,入真生龙脑1钱(研细),用生汁和丸,如绿豆大。

【功效与作用】 清心内固,调元益气。主疮疡溃脓之后,本虚心热。

【用法用量】 内固黄耆丸(《准绳.疡医》卷一)。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黄耆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又佐以生真龙脑之辛凉入手太阴;生藕汁之甘平而润,入足太阴。此疡疾溃脓之后,本虚心热,非峻补不能固内清心,乃调元益气之方也。

【摘录】 《本事》卷六

《本事》卷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独茎者,去芦,蜜炙),白蒺藜半两(炒,瓦擦,扬去细碎刺),羌活(去芦)半两,黑附子1个(大者,炮,去皮脐),羯羊肾1对(焙干)。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肾虚耳鸣,夜间睡着如打战鼓,觉耳内风吹,更四肢抽掣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空心、晚食前以煨葱盐汤送下。

【各家论述】 1.《医略六书》:肾虚风动,真阳之气不振,故听户不静,耳痒耳鸣焉。黄耆补气以下通于肾,附子补火以上通于耳,羌活散肾脏之风,蒺藜祛肝脏之风,羊肾以补肾脏也。再用盐汤以润下,温酒以通行,使肾脏阳气内充,则虚风自释,而听户肃清,耳痒耳鸣无不并退矣。此补肾祛风之剂,为虚风耳痒耳鸣之专方。

2.《本事方释义》:以酒糊丸,葱盐汤送,取其先升后降也。夜睡耳鸣如闻打战鼓,四肢掣痛,由乎肾虚,下不收摄,以上升之药引虚阳下降,再以咸辛温血肉之味补其下,则虚阳不致再升。古人有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摘录】 《本事》卷五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半(炙,锉),熟干地黄1两半(焙),龙骨(去土,碎)1两半,枳壳1两1分(去瓤,麸炒),肉苁蓉1两1分(酒浸,切焙),泽泻1两1分,菟丝子2两(酒浸1宿,别捣),鹿茸2两(去毛,酥炙),麦门冬(去心,焙)2两,牡丹皮1两,石斛1两(去根),五味子(炒)1两,桑螵蛸21枚(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肾风虚冷,小便多,腿细脚弱,渐渐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煎黄耆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鸡峰》卷十九: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肉苁蓉1两,鹿茸1两,人参3分,枸杞子2分,熟干地黄2两,白茯苓3分,甘草半两,地骨皮半两,泽泻3分,附子3分,巴戟3分,禹余粮3分,桂3分,牡丹皮3分,五味子3分,龙骨3分,磁石1两,赤石脂3分,麦门冬半两,牡蛎3分。

【制法】 上为细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大渴后,上焦烦热不退,下元虚乏,羸瘦无力,小便白浊,饮食微少。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米饮送下。

【摘录】 《鸡峰》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半(锉),防风1两半(去叉),丹参1两半,白术1两半,白茯苓1两半(去黑皮),芎䓖1两半,山栀子1两半,赤芍药1两半,枳壳1两半(去瓤,麸炒),细辛(去苗叶)1两半,大腹(锉)1两3分,升麻2两,秦艽(去苗土)2两,蒺藜子3两(炒,去角),独活3两(去芦头),苦参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大风癞疾。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煎枳壳汤送下,每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八

《医略六书》卷三十:黄耆丸

【处方】 熟地5两,黄耆3钱(蜜炙),鳖甲3两(醋炙),川芎1两,当归3两,白芍1两半(醋炒),五味1两半,柏仁3两(炒),桂心1两半,续断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效与作用】 蓐劳,脉数弦软微涩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米饮送下。

【各家论述】 产后血气两虚,肝阴不足而阴不维阳,故潮热憎寒,自汗不止,势必将成蓐劳。熟地补阴滋血,柏仁养心宁神,黄耆补气益卫阳,当归养益营阴,鳖甲滋肝阴以散结,白芍敛脾阴以和营,川芎引入血海,五味收敛津液,续断续完筋脉,桂心温暖营血蜜丸饮下,使血气内充,则肝阴自复而营卫调和,何虑寒热自汗不止,蓐劳将成不痊乎?

【摘录】 《医略六书》卷三十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半(炙,锉),犀角屑1两半,黄连半两(去须),茯神半两(去木),当归半两(切,焙),防风半两(去叉),芍药半两,升麻半两,赤茯苓半两(去黑皮),黄芩半两(去黑心),甘草(炙)半两,木通(锉)1两,麝香(研)半分。

【制法】 上除麝香外,捣罗为末,入麝香研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乳石发动,痈疽发背,一切热毒恶疮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未效,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圣惠》卷十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槟榔3分,桔梗半两(去芦头),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桂心3分,当归半两(锉,微炒),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牡蛎1两(烧为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人参3分(去芦头),茯神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龙骨3分,木香半两,薯蓣3分,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伤寒后,风虚气满,背膊烦疼,不能饮食,四肢无力,时复盗汗,日渐虚羸。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外科大成》卷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炙)2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1钟尽为度)7钱,菟丝子1两(酒浸,蒸),大茴香(炒)1两。

【制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

【功效与作用】 石痈石疽。因寒气客于经络,肿坚如石,痈则微红,疽则皮色不变,久不作脓。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每日服,空心食前以黄酒送下。

【摘录】 《外科大成》卷四

外科精义》卷下:黄耆丸

【处方】 黄耆、乌药、茴香(炒)、地龙(去土)、川椒(去目)、防风、川楝子(炒)、赤小豆、白蒺藜(去刺)、海桐皮、威灵仙皮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肾脏风虚,攻注手足,头面麻痹痛痒,或生疥癣肿焮。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摘录】 《外科精义》卷下

《圣惠》卷六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蒺藜子3分(微炒,去刺),猬皮1两(炙令黄),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槟榔1两,乌蛇2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大麻仁1两,皂荚子仁半两(微炒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酒痔。风热壅滞大肠,下血疼痛。

【用法用量】 《医方类聚》引《神巧万全方》有葛根。

【摘录】 《圣惠》卷六十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栀子仁1两(炒),犀角1两(镑),木通1两(锉,炒),升麻1两,人参1两,玄参1两,木香1两,干蓝1两,黄芩1两(去黑心),芍药(锉)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耳聋。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煎枸杞根汤送下。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白茯苓2两(去黑皮),石斛(去根)2两,鹿茸(去毛,酥炙)1两半,五味子(炒)2两,防风3两(去叉),牡丹皮3两,酸枣仁3两,覆盆子3两,生干地黄(焙)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肝虚劳,兼膀胱久积虚冷,目眩见花不明,渐成内障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普济方》卷二七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炒),附子4钱(炮,去皮脐),菟丝子1两(酒煮,浸),茴香1两(微炒),熟干地黄1两。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内虚,精寒髓冷,恶疮多时不效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酒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五

《圣济总录》卷一一○: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蒺藜子1两(炒,去角),独活1两(去芦头),柴胡1两(去苗),生干地黄1两(焙),甘草1两(炙),栀子仁1两,苦参1两,白术1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1两,防风3分(去叉),菊花3分,茯神3分(去木),山芋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枳壳1两半(去瓤,麸炒),白槟榔(锉)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血气不足,肤睑下复睛轮,垂缓难开,又名睢目。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肉苁蓉1两(酒浸,切,焙),人参1两,防风1两(去叉),桂1两(去粗皮),桔梗1两(炒),牛膝1两(酒浸,切,焙),白术1两,芍药1两,白茯苓1两(去黑皮),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补虚益气,润泽肌肤。主下脏积冷。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本事》卷五:黄耆丸

【别名】 黄耆枳壳煎丸

【处方】 黄耆2两(蜜炙),枳壳2两(去瓤,细切,麸炒黄),威灵仙(去苗,洗)2两,续断半两(洗,推去节,锉,焙),槐角子半两,白矾半两(枯),当归半两(洗,去芦,切,焙干,炒),干姜半两(炮),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生干地黄半两,连翘(炒)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远年肠风痔漏

【用法用量】 黄耆枳壳煎丸(《普济方》卷二九七)。

【摘录】 《本事》卷五

《圣惠》卷九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覆盆子1两,牛膝1两(去苗),薯蓣1两,五味子1两,天门冬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牡丹1两,泽泻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鹿角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山茱萸1两,熟干地黄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补虚养气,益精壮血安神定志,长肌肉,美颜色。主

【用法用量】 每日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渐加至40丸。

【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圣济总录》卷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3两(锉),防风3两(去叉),丹参3两(去苗土),白术3两,白茯苓3两(去黑皮),芎䓖3两,枳壳3两(去瓤,麸炒),山栀子3两(去皮),蒺藜子3两(炒,去角),赤芍药3两,知母3两(焙),地骨皮3两,黄芩3两(去黑心),柴胡3两(去苗),苦参3两,生干地黄(焙)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大风癞。面上生疮,身多盗汗,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卧以温水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八

《千金》卷十九:黄耆丸

【别名】 补益黄耆丸

【处方】 黄耆3分,鹿茸3分,茯苓3分,乌头3分,干姜3分,桂心4分,芎䓖4分,干地黄4分,白术5分,菟丝子5分,五味子5分,柏子仁5分,枸杞5分,白皮5分,当归4分,大枣30枚。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虚劳。

【用法用量】 补益黄耆丸(《圣济总录》卷二十)。

【摘录】 《千金》卷十九

《外台》卷十二引《延年秘录》:黄耆丸

【处方】 黄耆5分,白术6分,鳖甲5分(炙),白薇3分,牡蛎4分(熬),茯苓6分,桂心3分,干姜4分,积实4分(炙),橘皮3分,当归4分,槟榔子6分,人参6分,前胡4分,附子4分(炮)。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风虚盗汗不能食,腹内有痃癖气满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20丸。

【注意】 忌醋物、猪肉、冷水、苋菜、生葱。

【摘录】 《外台》卷十二引《延年秘录》

《外台》卷十五引《广济方》:黄耆丸

【处方】 黄耆7分,黄连7分,防风5分,甘草(炙)5分,五加皮4分,白鲜皮4分,枳实(炙)4分,升麻6分,车前子6分,苦参6分(炙),麦门冬6分(去心),葶苈子6分(熬),巨胜6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风毒发即眼睛疼,脚纵,中指疼连肘边,牵心里闷,两肋胀少气力,喘气急欲绝,不能食。

【用法用量】 空腹以大豆浸酒下20丸,渐加至30丸,日2服,不知增之。

【注意】 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热面、炙肉、荞麦

【摘录】 《外台》卷十五引《广济方》

《外台》卷二十六引《广济方》:黄耆丸

【处方】 黄耆3两,枳实(炙)3两,乌蛇2两(炙),当归2两,赤石脂2两,猬皮2两(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痔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以酒送下,日2服。更不加减。

【摘录】 《外台》卷二十六引《广济方》

《圣惠》卷七: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熟干地黄1两,土瓜根1两,玄参3分,栝蒌根1两,白龙骨1两,菝葜1两(锉),牡蛎1两(烧为粉),人参3分(去芦头),桑螵蛸3分(微炒),五味子1两,沉香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膀胱及肾脏久虚积冷,上焦烦热,小便滑数,如米泔。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七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半(锉),熟干地黄1两半(焙),当归1两半(切,焙),鹿茸1两半(去毛,酥炙),地榆1两半,卷柏1两半(去土),茯神(去木)1两半,木香1两,代赭1两,白石脂1两,艾叶1两,芎䓖1两,桑寄生1两,赤石脂1两,沙参1两,白龙骨1两,诃黎勒皮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妇人血伤兼带下,脐腹冷痛,腰脚酸疼,肢体倦怠,心烦渴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饮送下,空心、日午、临卧时各1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圣惠》卷八十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1分(锉),麦门冬1分(去心,焙),柴胡半两(去苗),赤茯苓1分,白术1分,子芩1分,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效与作用】 小儿往来寒热多汗心烦,小便赤黄,不欲饮食,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粥饮送下,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鹿茸(去毛,酥炙)2两,牡蛎1两(煅1复时),土瓜根1两,黄连1两(去须),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研令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消渴。小便数少,虚极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用何首乌汤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圣济总录》卷九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锉)1两,熟干地黄(焙)2两,石斛1两半(去根),五味子1两半(炒),白术1两半,枸杞子1两半,肉苁蓉1两半(酒浸1宿,去皱皮,焙),山芋1两半,桂1两半(去粗皮),人参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补虚益气。主虚劳。阳气不足,四肢逆冷,虚羸少气。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饮下亦得,每日2次。稍加至3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牛膝2两(去苗),桂心1两,熟干地黄2两,薯蓣1两,远志半两(去心),覆盆子1两,巴戟1两,五味子1两,石斛1两半(去根,锉),肉苁蓉1两半(酒浸1宿,削去皱皮,炙干),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五劳六极七伤,骨髓虚惫,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圣惠》卷二十六: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巴戟2两,桂心1两,石斛1两(去根,锉),泽泻1两,白茯苓1两,柏子仁1两,干姜1两(炮裂,锉),独活2两,白芍药1两,山茱萸1两,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细辛半两,白术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肉极。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注意】 忌饴糖、湿面。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六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1分(锉碎),栝楼根(锉)1两1分,甘草(炙,锉)2两,大黄(蒸过,锉碎,炒干)1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研如脂)2两,马牙消(熬,研细)1两1分。

【制法】 上先捣前4味为细未,与杏仁、马牙消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呷嗽。声音不出,喉中作声。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以温水送下,每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圣惠》卷八十一: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赤箭3分,熟干地黄1两,羌活3分,人参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3分,五加皮3分,白术3分,白茯苓1两,防风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炒),桂心半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酸枣仁半两(微炒),白鲜皮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产后风虚劳损,体瘦乏弱,肢节疼。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摘录】 《圣惠》卷八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七:黄耆丸

【处方】 黄耆3分(锉),蒺黎子3分(炒,去刺),防风3分(去叉),柴胡3分(去苗土),白术3分,山芋3分,甘菊花3分,茯神3分(去木),甘草3分(炙,锉),秦艽(去苗土)3分,山栀子仁半两,枳壳半两(去瓤,麸炒),羌活半两,黄连(去须)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风攻头目,多泪昏涩,身体痹,皮肤风痒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

《圣济总录》卷八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半两(锉),甘遂半两(炒),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焙),麦蘖半两,大戟半两(炒),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焙),陈曲(炒)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消肿定端。主水气。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水通、桑根白皮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

《圣济总录》卷九十: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锉),肉苁蓉2两(酒浸,切,焙),五味子2两,天雄2两(炮裂,去皮脐),牛膝(酒浸,切,焙)2两,熟干地黄3两,干姜1两半(炮),山芋1两半,山茱萸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

【制法】 上为本,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五劳七伤,髓液虚惫,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

《圣济总录》卷十二: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防风1两(去叉),地骨皮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羌活半两(去芦头),苦参半两,当归半两(切,炒),升麻半两,大黄半两(锉,炒),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风气有热,烦惋,头面生疮。

【用法用量】 方中黄耆、防风、地骨皮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二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黄耆丸

【处方】 黄耆(锉)3两,肉苁蓉1两半(酒浸,去皱皮,切,焙),鹿茸(酥炙,去毛)1两半,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3分,石斛1两,巴戟天(去心)1两,山芋1两半,远志3分(去心),柏子仁(炒,别研)3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泽泻3分,山茱萸1两,熟干地黄(洗去土,切,焙)6两,续断1两,桂(去粗皮)3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虚劳。肾气冷弱,小便余沥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煎枣汤送下,午食前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黄耆丸

【处方】 黄耆(锉)3两,白术2两,枳壳2两(去瓤,麸炒),白茯苓2两(去黑皮),甘草(炙,锉)2两,生干地黄(洗去土,切,焙)4两,地骨皮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骨蒸。热虽稍退,瘦弱无力,饮食不为肌肉。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人参汤送下,每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黄耆丸

【处方】 黄耆1两(锉),桃仁1两(去皮尖双仁,炒,研),山茱萸1两,龙骨1两(煅),蒺藜子1两(炒,去角),槟榔(锉)1两,五味子2两,海藻1两1分(洗去咸,炙),玄参1两1分,牛膝3分(酒浸,切,焙),白茯苓3分(去黑皮),肉苁蓉3分(酒浸,切,焙),枳壳3分(去瓤,麸炒),人参3分,续断3分,桂3分(去粗皮),远志半两(去心),石南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阴疝气攻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以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黄耆丸

【处方】 黄耆(锉)3两,土瓜根2两,干姜(炮)2两,菝葜1两半,漏芦1两半(去芦头),地骨皮(去土)1两半,栝楼根2两半,桑螵蛸半两(中劈破,慢火炙)。

【制法】 上为末,以湿纸裹粟米饭,于煻火内烧过,和捣令匀,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小便利,饮水多者,又非淋疾。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微温牛乳汁送下,早、晚2服。渐加至30丸,多饮乳汁为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半(锉),黄连2两半(去须),土瓜根(锉)2两半,玄参3两,地骨皮2两(锉),菝葜2两(锉),鹿茸(去毛,酥炙)2两,牡蛎(熬)1两,人参1两半,桑螵蛸1两半(炒),五味子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肾虚膀胱冷,淋沥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盐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黄耆丸

【处方】 黄耆2两(细锉),五味子2两,乌梅1两(取肉,炒),麦门冬(去心,焙)1两,干姜(炮)半两,茯神(去木)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大者)2枚,酸石榴皮半两(锉),生干地黄半两(焙),泽泻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与作用】 虚燥,渴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浆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中药方专题

参看中药方剂主页面。

按功效分类的常用方剂

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祛风湿剂祛湿利水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止血剂活血剂化痰止咳平喘剂安神剂熄风剂开窍剂补益剂固涩剂

中药方大全 按拼音查询

点击字母查看完整药方列表:

附:中药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关页面

本草图书


中药相关电子书

关于“黄耆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