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方 名:清胃散泻火之剂)

总 结:胃火牙痛

编 号:013

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主 治:

1.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

2.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颊腮肿痛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

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升阳明之清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  

目录

清胃散1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生地.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石膏(煅)

【用法】用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胃泻火。

【主治】小儿热蓄于胃,牙根肿如水泡,胀痛难忍,名曰重龈。  

清胃散2

【出处】《脾胃论》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

【方论】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清胃散3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 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黄1.5克 麝香0.3克

【用法】共为极细末,上患处。

【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清胃散4

【组成】酒炒黄连、生地、当归、丹皮、石膏、黑栀。

【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热邪蕴隆于胃,牙根溃烂出血,唇口肿痛。  

清胃散5

[出处]:《兰室秘藏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钱(9g),黄连六分,夏月倍之。(6g),升麻一钱(9g)。

[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证为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运用]:

1、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惟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2、舌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可用本方治疗。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藿香叶七钱(5g),山栀仁一钱(3g),石膏五钱(5g),甘草三两(9g),防风四两,去芦,切,焙(12g),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关于“清胃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