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膀胱炎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前者指膀胱结核而言。非特异性膀胱炎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两种,主要抗感染治疗。

目录

病因及感染途径

诱发因素:所有可破坏膀胱粘膜正常抗菌能力、改变膀胱壁正常组织结构及适合于细菌滞留、生长和繁殖的一切因素均可诱发膀胱炎的发生。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细菌经尿道进入膀胱,这一感染途径最为常见。

下行性感染:继发于肾脏的感染,细菌随尿液经输尿管进入膀胱。

局部直接感染:膀胱造瘘后与外界皮肤直接相通,膀胱阴道瘘膀胱直肠瘘时,细菌经瘘管直接侵入膀胱引起感染。 

分类

膀胱炎的病因较多,有细菌感染导致,也有非病原微生物导致的膀胱炎。

1.间质性膀胱炎(Hunner溃疡)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膀胱炎。其主要症状严重尿频、尿急、下腹痛、排尿痛、血尿等。多见于女病人。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容量减少,在膀胱底部或三角区有粘膜下出血。初次检查时不易发现,而在排出膀胱内液体再行充盈时才能看到。亦可在膀胱顶部见到绒毛状充血,范围约有1~1.5cm直径,其中心部位呈黄色。组织学上除可观察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膀胱炎,有显著的肥大细胞浸润外,尚有神经周围的慢性炎性浸润。本病的病因不明,既无细菌感染亦无病毒真菌可见。有人在本病病人血内查到间质性膀胱炎的抗体,而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亦有人认为本病与慢性肉芽肿病有关,或认为本病为一种神经性病变。

本病用抗菌药物无效,将膀胱在全麻下进行过度膨胀可取得暂时的症状缓解。其他治疗如安静剂、抗组胺药物、肝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直接膀胱内作硝酸银烧灼等疗效不佳。

2.滤泡性膀胱炎(follicularcystitis)本病常见于慢性尿路感染膀胱镜可观察到小的灰黄色隆起结节,常被炎性粘膜包围,但有时在结节间亦可看到正常粘膜。病变常见于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底部。显微镜检发现在粘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滤泡组成的结节,需与肿瘤作鉴别。治疗是控制感染,对症处理。

3.腺性膀胱炎(glandular cyslitis)膀胱粘膜水肿,其中有腺样结构增生,并有许多炎症细胞浸润。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并需去除发病因素。

4.气性膀胱炎(emphysematous cystitis)少见。常在糖尿病患者发生。由于在膀胱壁内葡萄糖细菌(变形杆菌)侵入后而有发酵导致粘膜的气性外形。抗菌药物治疗后气体即消失。

5.坏疽性膀胱炎(gangrenous cystitis)这是膀胱损伤的一少见结果。严重感染时可见膀胱壁脓肿坏死。有的病人在整个膀胱壁有坏疽性改变,需作耻骨上膀修造瘘和抗菌药物冲洗。

6.结痂性膀胱炎(incrusted cystitis)常见于女病人。这是由于有尿素分解细菌感染,使尿液变成碱性,从而促使尿液内无机盐沉淀于膀胱底部,呈片状、黄白色、坚硬扁平或略隆起的病变而被炎性粘膜所包围。当沉淀的物质被揭去时,下面的粘膜极易出血。酸化尿液与控制感染后沉淀物常消失。可用氟啶酸氟哌酸、吡叶酸等治疗。

7.化学性膀胱炎(chemical cystitis)静脉注射环磷酸胺可使该药物代谢产物在肝内形成从膀胱排出,刺激膀胱粘膜引起严重的膀胱炎。膀胱上皮发生溃疡。在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因而发生出血。严重的可使膀胱粘膜固有层和肌肉纤维化变导致膀胱挛缩和膀胱输尿管回流。这种膀胱炎治疗困难,有时需用膀胱扩大手术和输尿管再植手术。

8.放射性膀胱炎(radiocystitis)膀胱接受放射线数月或数年,剂量超过40~65Gy(4000~6500rad)即可能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血尿为其主要症状。病理改变类似环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治疗不满意,与环磷酸胺膀胱炎相似。强的松维生素E、局部应用硝酸银和福尔马林以及电烧灼均无肯定疗效。出血时虽用双髂内动脉结扎亦不易奏效。 

病理改变

急性膀胱炎时,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呈深红色。粘膜下层有多发性点状出血或瘀血,偶见表浅溃疡,表面有时附着脓液或坏死组织,肌层很少受侵犯,病变以膀胱三角区为最明显。镜下所见除粘膜水肿外,还有粘膜脱落,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白细胞浸润可延伸至肌层。

慢性膀胱炎粘膜苍白、粗糙、增厚,表面有时有囊肿,膀胱容量由于粘膜固有层和肌层有广泛纤维组织增生而降低。膀胱周围纤维化是罕见的并发症,镜下可见粘膜固有层和肌层有纤维组织母细胞、小圆形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临床特点

1.急性膀胱炎:症状多较典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尿频、尿急和尿痛的病史,尿液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尿细菌培养每毫升尿细菌计数超过10万即可明确诊断。

2.慢性膀胱炎:多继发于泌尿生殖系统的其它疾病,因此,诊断方面除全身一般检查外,最重要的是查明致病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寻找引起感染持续或复发的原因。慢性非特异性膀胱炎须与特异性膀胱炎相鉴别,如结核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以及滴虫性、霉菌性膀胱炎等。  

久治不愈应做检查

1.尿道口附近是否有感染病灶存在,如盆腔炎、宫颈炎、尿道旁腺炎、肛周炎前列腺炎等,找到病灶后应及时彻底治疗。

2.做B超、腹平片、泌尿系统上行或下行造影、CT、膀胱镜检查等,看是否有尿路梗阻存在,如结石、肿瘤、膀胱颈狭窄、膀胱颈硬化、前列腺增生、尿道返流等。

3.经抗生素治疗后疗效仍不佳的患者,应对其他病原如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等进行检查,再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4.有无全身性疾病存在,如糖尿病、结核病、重症肝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结肠炎、肿瘤、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如有以上疾病应同时给予治疗。

5.尽量避免导尿、尿路器械性检查,因为这些检查容易造成感染。    

治疗

临床上膀胱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相应地症状表现也不相同,所以治疗措施也不能千篇一律,盲目治疗。根据疾病发病症状相应需采取一般治疗和特殊治疗两种措施,一般治疗是基础,特殊治疗专门针对症状明显的个例,具体而言:

1、急性膀胱炎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以增加尿量,注意营养,忌食刺激性食物,热水坐浴可减轻症状。膀胱刺激症状明显的病人给予解痉药物缓解症状。

2、根据尿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用药剂量要足、时间要长,一般要应用至症状消退、尿常规正常后再继续使用1至2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随时调整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期早日达到彻底治好,以防复发。

3、对有明显诱因的慢性膀胱炎,必须解除病因,否则,膀胱炎难以控制。

以上就是对症治疗膀胱炎的相关介绍,患者朋友们可要牢牢掌握了啊,倡导科学治疗的同时也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争取早日获得痊愈。具体详见相关词条。  

护理要点

1、膀胱炎不仅是妇女常见病,男性也会出现膀胱炎,常因会阴部不洁净,细菌由尿道逆行向上而发生感染,所以预防膀胱炎的关键是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2、勤换内裤,常清洗。注意会阴部清洁,注意性交卫生。

3、每次排尿宜排尽,不让膀胱有残余尿。每次性生活后宜排尿一次。

4、多饮水是治疗膀胱炎的秘诀。

5、慢性病例要用足量的抗菌药物,坚持治疗4~6周。  

急性膀胱炎:膀胱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以三角区最明显。女性,尤以新婚和妊娠期常见。起病突然,尿、尿急及尿末痛,可有终末血尿,少数(急性出血性膀胱炎)为全血尿;若全身症状明显、腰痛、体温升高,则表示已有肾盂肾炎或其他急性感染

慢性膀胱炎:由于长期反复感染,可引起膀胱壁纤维化和膀胱容量缩小。症状与急性者相同,但较缓和。治疗较困难,除急性膀胱炎内所介绍的外,应着重解除梗阻,消除原发病灶,用0.5%新霉素,0.5%冲洗膀胱。  

预防

清洁是最不能忽略的。每天在上床以前都要先洗澡,并且更换内裤,这是因为在每次排泄后,皮肤及内裤都会被大肠菌所污染。

一、不要用有香味的沐浴剂,因为这样会使膀胱的内膜受到不必要的化学物刺激。

二、男女双方性交前后都要彻底清洗干净。

三、性交前及性交后立刻将膀胱的尿液排清。

四、拥有多名性伴侣或刚更换性伴侣的人,患病率会较高,因此要加倍留意。

五、一般说女性不一会儿就想排尿是十分正常的,其实只要水分摄取增加,尿量必然增多,但是不太能长时间地忍尿,在感到尿急时,就应及时将尿液排出,不要等太多的时间。而每次排尿的时间都要记得留意已将尿液彻底排出。

六、多喝水,最好每天两公升。

七、不要穿紧身的衣物、牛仔裤、T-back等等的衣物。

八、小心地使用避孕的方法,用子宫帽的女士会有较大的机会患有膀胱炎。

九、小心选用卫生纸,尽量不要用漂色的卫生纸。记得拭抹的动作是由由前到后的。

十、安坐在厕板上会比半蹲容易排清尿液。

十一、过度疲劳也是病发原因之一。  

常见的误区

1.一有尿频、尿急症状,马上去药店购买抗生素。须知,尿频、尿急症状有时是精神性的,有些是膀胱功能不稳定,并非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最好能到医院检测确诊,再对症下药。

2.症状好转就停药。症状好转不等于治愈,过早停药常使残存病原微生物死灰复燃,且抗药性增加。在临床上,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常采用2种甚至2种以上的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且连续3次尿检正常才停药(尿液是判断何时停药的重要指标)。

3.不愿做尿液细菌培养。尿液细菌培养需要尿道口消毒,到医院指定部门取专用培养瓶,培养时间通常要3天左右,确实有点麻烦。但是,在经验用药疗效不佳时,尿液细菌培养能提供致病菌种类及相应的药敏报告,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敏感药物。

4、症状好转就停药。药物治疗膀胱炎时,症状好转不等于治愈,过早停药常使残存病原微生物死灰复燃,且抗药性增加。在临床上,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常采用2种甚至2种以上的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且连续3次尿检正常才停药(尿液是判断何时停药的重要指标。  

参考

关于“膀胱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