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番薯
Fān Shǔ
番薯
别名 朱薯、山芋、甘薯、红山药、香薯蓣、红薯、金薯、番茹、土瓜、地瓜、红苕、白薯、玉枕薯、甜薯
功效作用 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英文名 Sweet Potato
始载于 本草纲目拾遗
毒性 无毒
归经 脾经肾经
药性
药味

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又名红薯、甘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

Bkcrd.jpg

  

目录

名 字

拉丁语学名:Ipomoea batatas

英语名字: Sweet potato,Yam  

科 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属: 甘薯属 Ipomoea

种: 甘薯 I. batatas  

简 述

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花多为白色。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制酒精。民间也有食叶和茎的习俗(与玉米面蒸食)。

番薯为旋花科植物。据研究测定,每百克番薯含热量仅127千卡,粗纤维0.5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9.5克,另含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物质。番薯含热量仅为馒头的一半。番薯可代粮充饥。番薯为偏碱性食物,食后可抑制皮下脂肪的增长与堆积。此外,番薯还有利于排便,有利于减肥

番薯花卉

番薯既可生食,又可蒸、煮、烤等食用。在烹制之前,将番薯切块用盐水泡一二个小时再煮或烤,可减少食后的泛酸腹部胀气和排气等不适感。

番薯,并不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而是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在广东吴川县(今吴川市,属湛江市管辖)一个名叫林怀兰的云游四方郎中,行医到国外给一位交趾(即越南)守关大将治病,两人成了好朋友。交趾国里面,公主久病不愈。于是,大将推荐林医生给公主治病,公主的病被林医生治好了。国王十分高兴,于是,他大开宴会。专门答谢林医生,宴间,有番薯。林医生吃了,感觉十分好吃,于是带半截生番薯回去。当时交趾国规定,将番薯带出去是要杀头的。但是,守关大将看见是自己的老朋友带番薯。觉得如果不放他回去拿去杀头是不义,但反之又是不忠,使他左右为难。最终,他放行让林医生回去。于是,番薯便开始繁衍祖国大地了。先是广东,后是福建。不久后,浙江也引进了番薯。这对广大的穷人来说,耐旱的番薯可真的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了。

番薯,主要成分是淀粉,富含纤维质,因此,吃番薯容易放屁!!!而且,番薯里面还有类似排卵剂的物质。可以多生孩子。(对于现在来说,害处到是有)而且,番薯还有许多维生素A、B、纤维,有非常好的通便作用。对那些消化系统不好的人非常有好处哦!)除此之外,在《随息局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脾虚的人也要多吃番薯。

另外,番薯可以炸、煎、烤、蒸、煮,还可以做番薯糖水(要加冰糖),能解酒。  

记 载

番薯之名称,以人名曰金薯,以地名曰汶涞,以状名曰玉枕,曰地瓜。北平以其初有一种白穰者,又称为白薯,此外复有红山药甘薯之称,名目繁多,其为番薯则一。甘薯之名,见于晋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其言曰:“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 嵇为晋时人,可知中国晋时,已有甘薯矣,何待十八世纪,印度人之传入?又何待明末,西人东来之传入?而余作此考,不亦多事乎?是又不然。徐光启《农政全书.甘薯疏》云:“闽广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种。”则嵇含所谓甘薯,恐即山薯之类,为中国土产,观其曰:“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游移其辞,必不是今日所食之番薯。今日所食之番薯,来自外洋,依明清人所纪,有根有据。番薯传入中国,约在明代,依甘薯之由来第一篇,谓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即西历一五九四年,初入之地,有广东福建二说,首次携来者,亦有林怀兰陈经纶二人。自广东传入为林怀兰携来,得自交趾;自福建传人,为陈经纶携来,得自吕宋,自交趾输入广东之原委,广东《电白县志》卷三十《杂录》云:“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弥云率乡人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者死罪,吴川人林怀兰善医,广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去,函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洁,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军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之不忠,然感先生义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植于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是粤之有番薯种,系得自交趾,吴川医生林怀兰窃之,关将某死之,颇费周折,始达到中土。至今民食利赖,林公之功,关将之死,功不可没,立庙祭之,实为纪念。然关此记载,除《电白县志》外,余未之见,且番薯自海外传入中土,首到广东,除此记载外,亦未多睹,究竟林公之事,真耶否耶?疑莫辨明,唯有陈经纶,自吕宋传入福建,文献足证,实无可疑之处,陆耀《甘薯录》云:“明季有闽人陈经纶自吕宋移其种归,巡抚金公学曾,劝民树艺园人种入,号为金薯。”……(摘自黄现[撰《番薯传来考》(上),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版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  

历 史

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藷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藷传至菲律宾。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1]。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方式,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藷故也。」中医学认为甘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2]。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广泛栽种。1995年国生物学家发现,甘藷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叫脱氢表雄酮(DHEA),可以用於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  

种 植

甘薯经脱毒培育后,发棵早、分枝多、长势旺、结薯多、薯块整齐、表皮光滑、无龟裂、皮色纯正、无黑色斑块。一般亩产可达4000-5000公斤,可减少30%的氮肥施用量,对甘薯黑斑病、黑痣病和其他病害有较强的抗性。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施足底肥。底肥要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一般要少施或不施氮肥。

2、起垄栽植。因甘薯是短日照作物,昼夜温差越大,块茎膨大越快。起垄可扩大通风透光面积,人为形成昼夜温差,加快块根的膨大速度。

3、提高密度。适度密植是甘薯高产的保证。脱毒甘薯具有生长整齐、块根膨大快、无空株的特点,对提高密度非常有利。一般亩产万斤以上的甘薯适宜密度为春栽4500-5000株/亩,夏栽5000-6000株/亩。

4、搞好化学除草。甘薯秧栽植后及时用乙草胺(亩用量0.2-0.3公斤)均匀喷洒;或于杂草三片真叶前,及时喷洒拿捕净(亩用量40-80克),一般可保证整个生长周期不用再行除草。

5、搞好化控。脱毒甘薯的秧苗长势偏旺,搞好化控对提高产量至关重要。一般当甘薯秧长到45厘米时,每亩可喷洒200毫克/千克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

6、严禁翻蔓。甘薯翻蔓是一种劳而无功的减产措施,一般减产10%以上。翻蔓后光合面积受到破坏,减少了光合产物的积累,同时降低了地下块根的产量,故应严禁翻蔓。春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甘薯是块根作物,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特点。在调整种植结构中,成为火爆作物。  

丰 产

怎样才能使甘薯实现丰产呢?

(一)平衡施肥、起垄种植 据试验,生产1000kg薯块,需吸收N素4-5kg,P2O5O为3-4kg,K2O为7-8kg,因而施足、配全肥料是甘薯丰产的重要条件。施肥应做到前期肥效快,秧苗早发;中期肥效稳,壮而不旺;后期肥效长,植株不早衰。高产田一般应亩施有机肥4000kg 以上,尿素10kg,磷酸二铵20kg,硫酸钾25kg。施肥方法宜在作垄时条施为宜。

甘薯高产土壤的特点是结构疏松,空隙度大,透气性能好,氧气供应充足,能透水能排涝。结合深耕起垄栽培,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垄突出地面既有利于雨季排水,还有得于有机物质分解,并且能使白天吸热快,提高地温,夜间散热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薯生长和根系积累养分。起垄时要做到垄形肥胖,垄沟窄深,垄面平,垄土踏实,无大垡和硬心。垄距一般70cm 左右。

(二)适时早栽、选择壮秧 甘薯块根为无性繁殖营养体,无明显成熟期,一般在气温低于15℃时停止生长,地温降至16℃--18℃块根停止膨大。适期早栽可延长生育期,块根形成早,既可利用雨季来临前的气温条件,使块根迅速膨大,又能在高温多雨季节,把茎叶形成的光合产物,贮存于膨大的块根中,促使地下和上部协调生长。根据多年气象资料,我市定植春薯的时间为5 月1日前后,试验表明,4月定植比5月定植,块根膨大期延长7d,亩增产10%左右,并且薯块整齐,鲜薯质量高。

为提高秧苗成活率和早发快长,秧苗要选苗床中第一批采栽的壮秧,第一批秧茎秆粗壮,叶片旺盛,根系发达。采胆要经过充分炼苗,一般秧苗栽前在苗床内经过3-5d的日晒,使秧苗叶子深绿色,叶片变厚,如把秧苗掐掉一节后,断面处有白色乳浆流出。定植这种苗成活率高,生长快,产量高。不要选未经炼苗的秧、带黑根薯秧、烧芽薯秧。

(三)及时提蔓、打顶摘心 进入雨季,甘薯茎叶生长茂盛,节根容易滋生,分散养分,不利于光合产物向块根输送。为防止这种现象,过去多采用翻蔓来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和防止节根发生。据试验,甘薯翻蔓既费工又减产,主要是翻蔓后茎叶损伤严重,打破了叶片接受光能的最佳分布,光合强度降低30%,呼吸强度增加了19%,减产10%左右。生产上翻蔓改为提蔓,避免了茎叶损伤,不破坏叶片的分布,有利于高产。但提蔓不宜过多,一般1-2次即可,时间在8月底前结束。

甘薯打顶摘心,可控制主茎长度和长势,促进侧芽滋生,分枝生长快。具体做法是在甘薯定植后,主茎长度在12节时,将主茎顶端生长点摘去,促进分枝发生。待分枝长至12节时,再将分枝生长点摘去。这样可利地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矛盾,有利于块根膨大。

(四)化控抑旺、肥水巧追 薯田肥水过猛,特别是 N素过多,常造成茎叶旺长,影响块根的膨大,降低产量。实践证胆,薯田喷洒多效唑或缩节胺等植物生长抑制剂,可起到控上促下的作用。一般7月初雨季来临前第一次喷施,以后每隔10-15d喷一次,连喷3-4次。每次亩用多效唑50-100g或缩节胺7-15g,对水50-75kg均匀喷洒。喷洒时根据茎叶长势、雨量大小、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灵活采用药用药品剂量。

甘薯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以灌裂缝肥和叶面喷肥为主。追裂缝肥亩有尿素4-5kg,过磷酸钙浸出液 10kg,硫酸钾3kg,对水150-200kg配成营养液,在田间普遍开始裂缝时,于阴天或晴天的午后进行逐棵顺裂缝浇灌,要求追施均匀。叶面喷肥根据植株长势而定,长势偏弱有早衰迹象的以喷N为主,配合P、K肥,用100kg 加水0.5kg尿素、0.2kg磷酸二氢钾,搅拌均匀喷施。长势偏旺的主要喷P、K肥,可喷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8月下旬可亩用一包甘薯膨大素,加水20kg溶解过滤,然后均匀喷洒植株叶面,连喷两次,每次间隔10d左右。如遇秋旱,适时灌水可防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块根膨大速度。一般9月上旬浇一水,叶面积系数比水浇水的高0.6,亩增产24.2%。甘薯喜丰墒,灌水量不宜太大,每亩m3左右。并注意灌水后不要踩踏薯垄,以免影响土壤通透性。

另外,甘薯要实现高产,还要配合选用良种、化学除草、防治病虫等措施。  

病 害

  

1.甘薯黑斑病

黑斑病菌病菌原菌

[分布与为害]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广泛,我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Halsted)引起,局部为害严重。

症状

甘薯在幼苗期、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遭受病菌为害,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侵染地上部分。育苗期病苗生长不旺,叶色淡,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而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病苗移栽大田后,基部叶片变黄脱落,地下部分变黑腐烂,苗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垄。新形成的薯块,以收获前后发病最多,病斑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病薯变苦,不能食用。

[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有的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温度在10℃以上就能发病,25-28℃最适宜发病。地势低洼、阴湿、土质粘重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实行轮作倒茬;建立无病留种田。

2.药剂处理 一是种薯处理,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3-5分钟后晾干人窖,每千克药液浸种薯10000千克;二是药剂浸苗消毒,用50%甲基托布滓可湿性粉剂 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2500-3000倍液,蘸根深6-10厘米,用2-3分钟。  

2.甘薯软腐病

甘薯软腐病病原菌

[分布与为害]

甘薯软腐病为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黑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Ehvb.)引起,能为害多种作物。

[症状]

侵染薯块。患病初期薯肉内组织无明显变化,以后薯块变软,内部腐烂,有酒味。薯肉变黄褐色或浅褐色。薯面最初生有白色绒毛(菌丝体),后期产生黑色小颗粒。

[发病规律]

病菌附着在被害作物和贮藏窖内越冬,为初次侵染源。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损伤、冻伤,易于病菌侵入。温度15-23℃,相对湿度78%-84%,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是适时收获,适时入窖,避免霜害;二是清洁薯窖,消毒灭菌。旧窖要打扫清洁,或将窖壁刨一层土,然后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三是种用薯块入窖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蘸薯块1-2次,晾干入窖。  

3.甘薯干腐病

干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

[分布与为害]

甘薯干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发生普遍。由甘薯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严重时全窖发病,损失严重。

[症状]

侵染薯块,发生于收获初期和整个贮藏期。发病初期,薯皮不规则收缩,皮下组织呈海绵状,淡褐色,后期薯皮表面产生圆形病斑,黑褐色,稍凹陷,轮廓有数层,边缘清晰。剖视病斑组织,上层为褐色,下层为淡褐色糠腐。

[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薯上和土壤中越冬,为第二年初侵染病源。用病薯育苗,可直接侵染幼苗。带菌薯苗在田间呈潜伏状态,成熟期病菌通过维管束到达薯块。发病适温为20-28℃,30℃以上病情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

—是适时收获,适时入窖,避免霜害;二是清洁薯窖,消毒灭菌。旧窖要打扫清洁,或将窖壁刨一层土,然后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三是种用薯块入窖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蘸薯块l—2次,晾干入窖。  

4.甘薯蔓割病

甘薯蔓割病病蔓

[分布与为害]

甘薯蔓割病又叫甘薯枯萎病、甘薯萎蔫病等。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甘薯镰孢菌(FusariumbulbigeumCke.etMass.Var.batatas Wollenw.)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烟草、马铃薯、番茄、棉花、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

[症状]

侵染茎蔓、薯块。苗期发病,主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茎蔓受害,茎基部膨大,纵向破裂,暴露髓部,剖视维管束,呈黑褐色,裂开部位呈纤维状。病薯蒂部常发生腐烂。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最后全蔓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遗留于土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从伤口侵入,沿导管蔓延,病薯和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流水和耕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途径。土温27-30℃,雨量大,次数多,有利于病害流行,连作地、沙土、沙壤土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一是选种抗病品种,禁止从病区调入薯种、薯苗;二是温汤浸种,培育无病壮苗;三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薯种。  

5.甘薯斑点病

甘薯斑点病病叶

[分布与为害]

我国南北甘薯种植地区都有发生,是甘薯叶部常见的一种病害。由甘薯叶点霉菌[Phylosficta batatas (Thum)Cooke]侵染所引起。发生严重时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症状]

叶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期红褐色,后变黄褐色或灰色,边缘稍隆起,斑中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北方地区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散出分生孢子传播侵染。南方周年种植甘薯,病叶上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重复侵染。雨水多,田间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病残体;二是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共喷2-3次。  

6.甘薯紫纹羽病

甘薯紫纹羽病病原菌

[分布与为害]

甘薯紫纹羽病,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由甘薯紫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Tul.)Pat.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侵染马铃薯、棉花、大豆、花生、苹果、梨、桃等多种作物。

[症状]

侵染根系、薯块。根系从尖端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最后枯死。病薯块和薯拐起初为绵白色的根状菌索,后转为粉红色或褐色,最后变为紫褐色,网布的菌索密结于薯块表面,容易剥落。病薯肉自下而上、自外向内逐渐腐烂,发出酒糟气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而质地坚韧,病薯块最后成空心僵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菌索、菌核附着在种薯表皮和土壤内越冬,为初侵染源。近距离扩展传播靠雨水、灌溉水流、带菌肥料和病残体。秋季多雨、潮湿年份发病重。连作地、沙土地、漏水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是田间发现病株及时将病株连同病土一起铲除,再用福尔马林或石灰水进行消毒。收获时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二是重病田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最好;三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抗病力。  

7.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病菌大分生孢子和小分生孢子

[分布与为害]

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是近年发生较重的一种病害,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陕西等地发生较重。由甘薯腐皮镰抱菌[Fusarium solani (Mart.)Sacc.f.sp.batatas Mcglure]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牵牛花、田旋花等旋花科植物。

[症状]

主要发生在大田期。为害幼苗,先从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局部变黑坏死,以后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皮下组织疏松。地上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发病轻的,入秋后秧蔓上大量现蕾开花;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全部变黑腐烂,主茎由下而上干枯,以致全株枯死。病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

[发病规律]

甘薯根腐病主要为土壤传染,田间扩展靠流水和耕作活动。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也是初侵染来源。根腐病的发病温度为21-29℃,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对病害发生发展有利。一般沙土地比粘土地发病重,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 如徐薯18、郑州红4号。

2.轮作 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谷子等作物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春薯适当早栽,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栽植返苗后普浇1次水,以提高抗病力。夏薯在麦收后力争早栽,并及时浇水。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不施带菌肥。  

8.甘薯茎线虫

甘薯茎线虫病病薯剖面

[分布与为害]

甘薯茎线虫病又叫空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由毁灭茎线虫(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马铃薯、蚕豆小麦、玉米、蓖麻、小旋花、黄蒿等作物和杂草。

[症状]

甘薯茎线虫病主要为害甘薯块根、茎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症状有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康甘薯无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人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两种症状可以混合发生。

甘薯茎线虫病病薯后期症状

[发病规律]

甘薯茎线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可以同时存在于薯块上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肥料内越冬。病原能直接通过表皮或伤口侵入。此病主要以种薯、种苗传播,也可借雨水和农具短距离传播。病原在7℃以上就能产卵并孵化和生长,最适温度25-30℃,最高35℃。湿润、疏松的沙质土利于其活动为害,极端潮湿、干燥的土壤不宜其活动。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 不从病区调运种薯。

2.选用无病种薯 种薯用51-54℃温汤浸种,苗床用净土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0.5千克/平方米处理,以培育无病壮苗。

3.药剂浸薯苗 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倍液浸10分钟。

4.药剂处理土壤 5%涕灭威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用2-3千克,薯苗移栽时施入穴内,该药田间有效期 50-60天,可有效防治茎线虫病的发生,并兼治其他虫害。也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用3-4千克,拌适量土施入穴内。  

考 证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

1.《闽书》: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其茎叶蔓生,如瓜萎、黄精、山药、山蓣之属,而润泽可食。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剪插种之。

2.《农政全书》: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

【药理作用】番薯热水提取物对眼晶体醛糖还原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番薯分离出的并没食子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有效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含并没食子酸(elagic acid)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

【功效】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各家论述】

1.《纲目抬遗》:补中,和血, 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牛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劝;(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3.《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4.《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用药禁忌】

1.《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2.《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番薯

别名:朱薯、山芋、甘薯、红山药、红薯、金薯、番茹、土瓜、地瓜、玉枕薯、红苕、白薯、甜薯

英文名:Sweet Potato

拉丁植物名:Ipomoea batatas [l.] Lam.[Convolvulus batatas L.]

植物形态

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草本。地下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节上易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叶柄长2.5-20cm,被疏柔毛或无毛;叶片形状、颜色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长4-13cm,宽3-13cm,全缘或3-5裂,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聚伞花序腋生,有花1-7朵,苞片小,披针形,早藻;萼片5,不等长;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雄蕊5,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蒴果,通常少见。花期9-12月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亦可窖藏。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

功效分类:补益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肾经

功效: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生食或煮食。外用:适量,捣敷。

中药化学成分

含并没食子酸(elagic acid)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

出处《中华本草》  

食疗价值

旋花科草本植物番薯的块根。又称红署、金薯、土瓜、地瓜、红苕、白薯、甘薯、山芋等。块根有白色、黄色、淡紫红色等不同。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冬季采取,洗净,除去须根鲜用,或切片、晒干备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宽肠通便,生津止渴(生用)。

[参考]含糖类、维生素C胡萝卜素红皮黄心薯所含较多)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虚气弱,大便秘结;肺胃有热,口渴咽干

[用法]生、熟皆宜,吃法很多。

[注意]本品生、熟性能有别,已如前述。诸薯中,白心者味稍淡,但质脆多汁,生食较好。黄或红心者味较甜,但质紧实,汁略少,以熟食为好。

“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本草纲目拾遗》)胃酸多者亦不宜多食,多食令人反酸。素体脾胃虚寒者,不宜生食。

[附方]

1、红糖煮番薯:番薯500g,红糖60g。加水适量煮至熟透,食薯喝汤。

源于《金薯传习录》。其中说:“酒食内伤,因湿成热,因热成黄者,用此薯煮食,其黄自退。”现变通如此,亦可作黄疸病毒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2、薯粉蜜膏:干番薯片100g,研磨成粉,用水调匀。以水火煮熟变稠时,加蜂蜜50g,一内煮沸即成。

《金薯传习录》说:“痢疾……若湿热所致,……用此薯蒸熟,以芍药汤频频嚼服,或薯粉调冬蜜服,亦愈。”今变通其法,可作痢疾的辅助治疗。  

关于“番薯”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