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鼓胀,病证名。

指腹膨胀如鼓的病证。鼓通臌,后世亦名臌胀。《灵枢.水胀》:“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胀肤等也;色苍黄,腹筋(指腹壁静脉)起,此其候也。”《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医林绳墨》卷五:“臌胀者,如鼓之形,外坚中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胀,……”《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形容此病“腹皮胀急而光,内空空然如鼓。”多由情志郁结、饮食失节,或嗜酒,或有虫积,久之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水湿不行。亦有俗名为蛊胀者,今人多以血吸虫病腹水胀急,称之为蛊胀。根据其病因和症候的不同,有气臌、血臌、水臌、食臌、虫臌等不同。治宜健脾疏肝理气化瘀、渗湿逐水等法。正气虚者,宜攻补兼施。参见有关各条。

②指气胀。《医碥》卷三:“气胀又名鼓胀,此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鼓也。”参见气胀条。

③指单腹胀。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参见单腹胀条。

目录

基本概述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篇载: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较详细地描述了鼓胀的临床特征。《灵枢.胀沦》所列“五脏六腑胀”,即寓有本病最早的分类意义。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素问.腹中论》记载: “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曰鼓胀,……治之以鸡矢醴。……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之肝水、脾水肾水,均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亦与鼓胀类似。《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将“水毒气结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者,称为“水蛊”。 《诸病源候论.水症候》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丹溪心法.鼓胀》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后世医家续有阐发,其名称亦多不同。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说:“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明.戴思恭称本病为“蛊胀”、“膨脖”、“蜘蛛蛊”。如《证治要诀.蛊胀》篇说:“盖蛊与臌同,以言其急实如鼓,……俗称之为膨脖,又谓之蜘蛛病”。明.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篇说:“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像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为单腹胀”。他认为鼓胀的形成与情志、劳欲、饮食等有关,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并提出“治胀当辨虚实”。明.李梃提出本病的治疗法则,《医学入门.鼓胀》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冶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认识到症积日久可致鼓胀, “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各家针对不同病理因素提出其分类有气、血,水、虫多端。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至于其它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等,符合鼓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鼓胀病因比较复杂,概言之,有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形成本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  

病 因

病后续发四个面。

1.酒食不节

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

2.情志刺激

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气横逆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鼓胀。

3.虫毒感染

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症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成鼓胀。此即《渚病源候论》所称的“水毒”、 “水蛊”之类。

4.病后续发

凡因它病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如黄疸日久,湿邪(湿热或寒湿)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症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或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水湿停留等,均可形成鼓胀。  

病 机

鼓胀的形成虽有上述种种因素,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因肝主疏泄,司藏血,肝病则疏泄不行,气滞血瘀,进而横逆乘脾,脾主运化脾病则运化失健,水湿内聚,进而土壅木郁,以致肝脾俱病。病延日久,累及于肾,肾关开阖不利,水湿不化,则胀满愈甚。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水湿,水液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臌。故喻嘉言曾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错杂同病。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起,肝脾先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者互为相因乃致气滞湿阻,清浊相混,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阖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阳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主。至此因肝,脾,肾三脏俱虚,运行蒸化水湿的功能更差,气滞、水停,血瘀三者错杂为患,壅结更甚,其胀日重,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故本虚标实,更为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

由于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故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治疗较为棘手。若病在早期,正虚不著,经适当调治,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趋缓解。如延至晚期,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若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劳倦过度,或正虚感邪,病情可致恶化。如阴虚血热,络脉瘀损,可致鼻衄齿衄,甚或大量呕血便血;或肝肾阴虚,邪从热化,蒸液生痰,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征象;如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亦可导致神糊昏厥之变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终至邪陷正虚,气阴耗竭,由闭转脱,病情极为险恶。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症积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重.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症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上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咣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

2。气臌、水臌与血臌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

三、相关检查

鼓胀为腹内积水,可用超声波探测腹水,了解腹水量。腹腔穿刺液检查有助于区分漏出液和痊三液。腹水的恶性肿瘤细胞学检查、细胞培养结核杆菌豚鼠接种及酶,化学物质测定,均为辅助诊断手段。鼓胀与西医肝硬化失代偿期关系最为密切,常由病毒性肝炎所致,血清乙、丙、丁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可显示感染依据。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粪检可见虫卵或孵化有毛蚴,皮内试验,环卵沉淀反应、血清学检查等可作为血吸虫感染依据。肝功能、B超,cT、M刚、腹腔镜肝脏穿刺等检查有助于腹水原因的鉴别。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门静脉高压所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

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

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

泻实不忘虚。

三、证治分类

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

治 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湿浊中阻。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胃苓汤加减。前方以疏肝理气为主,适用于胸胁闷胀疼痛较著者;后方以运脾利湿消胀为主,适用于腹胀,尿少,苔腻较著者。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胸脘痞闷,腹胀,噫气为快,气滞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沉香木香凋畅气机;如尿少,腹胀,苔腻者,加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以加强运脾利湿作用;若神倦,便溏,舌质淡者,宜酌加党参附片干姜川椒温阳益气健脾化湿;如兼胁下刺痛,舌紫,脉涩者,可加延胡索莪术丹参活血化瘀药物。

2.水湿困脾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

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本方有振奋脾阳,温运水湿的作用之肿胀

适用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盛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行气健脾除湿;连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如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如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等理气和络;如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可加党参、黄芪、山药、泽泻等健脾益气利水。

3.水热蕴结证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加减。中满分消丸有清热化湿,行气利水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脾气阻滞所致胀满;茵陈蒿汤清泄湿热,通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清化湿热;苍术,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化湿;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分利二便。

热势较重,常加连翘龙胆草半边莲清热解毒;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蟋蟀粉(另吞服)行水利窍;如腹部胀急殊甚i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行气逐水,但其作用峻烈,不可过用。

4.瘀结水留证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症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本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适用于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之肿胀。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化瘀散结;大腹皮行气消胀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化瘀利水。

胁下症积肿大明显,可选加穿山甲地鳖虫牡蛎,或配合鳖甲煎丸内服,以化瘀消症;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人参养营丸等补养气血;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如病势恶化,大量吐血、下血,或出现神志昏迷等危象,当辨阴阳之衰脱而急救之。

下篇 各论第四章 肝胆病证. 299

5.阳虚水盛证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咣白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前方由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组成,有温阳健

脾,化气利水作用,适用于脾阳虚弱,水湿内停者;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牛膝、车前子,有温补肾气,利水消肿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不化者。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芦巴温补脾肾;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利水消胀。 .

偏于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苡仁扁豆益气健脾;偏于肾阳虚衰,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

等,以温补肾阳。

6.阴虚水停证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L,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前方重在滋养肾阴,用于肾阴亏虚,腰酸,口干等症;后方养阴柔肝,用于阴虚肝郁,胁肋隐痛,内热烦躁,舌红苔少之症。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滋养肾阴;猪苓、茯苓,玉米须淡渗利湿。

低热,泽泻、津伤口千明显,可酌加石斛玄参芦根等养阴生津;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等化瘀利水;如腹胀甚,加枳壳、大腹皮以行气消胀;兼有潮热,烦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栀子清虚热;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之类以凉血止血;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

潜阳;湿热留恋不清,溲赤涩少,酌加知母、黄柏、六一散、金钱草等清热利湿。

附:变证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亚.大出血

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多属瘀热互结,热迫血溢,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治宜扶正固脱,益气摄血,方用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节互参。

子粉,每次吞服1.5—3克,每天1—2次。或舟车丸、控涎丹十枣汤等选用一种。舟车丸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控涎丹3-5克,清晨空腹顿服。十枣汤可改为药末,芫花甘遂大戟等份,装胶囊,每服1.5—3克,用大枣煎汤调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以上攻逐药物,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停3-5天后再用。临床使用注意事项:①中病即止: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②严密观察: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调护。一旦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③明确禁忌症:鼓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

2.注意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本病患者腹胀腹大,气、血、水壅塞,治疗每用祛邪消胀诸法。若邪实而正虚,在使用行气、活血,利水、攻逐等法时,又常需配合扶正药物。临证还可根据病情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方法,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

3.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凋”: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药物,腹水较易消退。若是阴虚型鼓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晶,如沙参、麦冬、楮实子、干地黄,芦根、茅根、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等,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黏腻助湿的效果。此外,在滋阴药中少佐温化之品(如小量桂枝

或附子),既有助于通阳化气,又可防止滋腻太过。

4.腹水消退后仍须调治:经过治疗,腹水可能消退,但肝脾肾正气未复,畅,腹水仍然可能再起,此时必须抓紧时机,疏肝健脾,活血利水,培补正气,理,以巩固疗效。

气滞血络不进行善后调

5.鼓胀危重症宜中西医结合及时处理:肝硬化后期腹水明显,伴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重度黄疸或伴有感染,甚则肝昏迷者,病势重笃,应审察病情,配合有关西医抢救方法及时处理。

医案选读]

某。停饮吐水,水湿由脾而至胃,胃不降则便溲不行,水由内腑泛滥肌肤,腹膨足肿,脐突青筋。决水之后,消而复肿,又加喘急,谷少神疲,小便不利,症势极重。姑拟肃肺分

东洋参 半夏 黑丑 琥珀 茯苓 炒千姜 赤小豆 陈皮 泽泻 椒目 镑沉香 冬

二诊:胸腹内胀较松,已能纳谷,小溲稍利,喘疾亦平,似有转机。宗前法进治,不再反复乃佳。

东洋参 半夏 泽泻 陈皮 川革藓 西琥珀 沉香 牛膝 赤小豆 椒目 冬瓜皮生姜皮 黑丑

三诊:胸腹腰胁胀势稍松,少腹依然膨硬,胁痛足酸,二便不畅,幸内腑胀松,饮食渐增。还宜分消主治。

归须 冬葵子江枳壳 陈瓢子

(单书健等编著

病案二

黑丑 郁李仁 防己 赤小豆 青皮 牛膝 延胡索 大腹皮 桃仁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鼓胀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汪某,男,44岁。发热历半月始退,而腹部亦随之逐渐胀大。近来自汗多,纳谷不香,尿少,腹胀,头昏,大便秘结,每周仅2-3次,睡眠差,脉细弦,苔光剥,舌紫红,舌上和口腔满布糜点。诊为阴虚湿稽,浮火上炎。遂予生地12g,玄参15卧北沙参10g,麦冬6g,木通3g,玉米须15g,路路通10g,车前子15g(包煎),淡竹叶15g,白茅根30扣5剂后,小便量增多,腹胀减轻,但仍有肝区疼痛,纳谷欠香,头昏,乏力,睡眠不熟,大便转为日行一次,自汗尚多,手足心热,脉弦细而数,口舌糜点已脱,舌质紫红,有瘀斑。诊为阴伤未复,水湿稽留。从原方去玄参,加五味子3g,黑料豆30g,楮实子12g,泽兰10eo 10

剂后一直以上方稍作加减进治,患者服药并无间断,3月后症状已近消失。

(朱世楷等整理.邹良材肝病诊疗经验.医案医话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病案三

丁某,男,43岁。胁痛3年,腹鼓胀而满3月,屡用利水诸法不效。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辘辘,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处方:桂枝10g 生麻黄6g 生姜10g 甘草6g 大枣6枚 细辛6g 熟附子10g 丹参30g 白术10g 三棱6g

服药30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陈明等编著.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鼓胀.学苑出版社。1996)

[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黧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

《丹溪心法.鼓胀》:“鼓胀又名单臌……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着,宜抵当丸下死血。……

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膨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虫侵蚀之义。珪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医又不察虚实,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

《景岳全书.肿胀》:“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臌。盖酒为水谷之液,血亦水谷之液,酒人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

下篇 各论第四章 肝胆病证

《张氏医通.腹满》:“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蓄血成臌,腹上青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

参看

关于“鼓胀”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