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819.jpg

  

目录

医学术语

疾病名称:森林脑炎  

疾病概述

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森林地带,流行于春、夏季节,病人常为森林作业人员。森林脑炎病毒寄生松鼠野鼠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叮咬传播给人。本病潜伏期为8-14天。起病时先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往往不清,并有颈项强直。随后再现颈部、肩部和上肢肌瘫痪,表现为头无力抬起,肩下垂、两手无力而摇摆等。如症状好转则体温在一周后降至正常,症状消失。恢复期较长,可留有瘫痪后遗症。本病主要是对症处理。瘫痪后遗症可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森林作业人员要防止蜱叮咬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可以预防本病。

森林脑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本病分布中、苏、捷克、保加利亚、波兰、奥地利等国。我国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行于5~6月份,8月后下降。多散发,林区采伐工人患病比较多。潜伏期7~21日,多数10~12天。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症状体征

1.病史 注意起病情况,有无高热剧烈头痛(以前额及太阳穴为主)、恶心、呕吐、眩晕乏力、全身酸痛、嗜睡意识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2.体检 注意皮肤有无被昆虫螫伤痕迹;有无脑膜刺激征、肌张力减弱或消失及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征象。  

疾病病因

注意发病季节与地区,病前一个月内有无野外作业史,有无蜱叮咬史;有无森林脑炎疫苗接种史。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也有长达1个月者。普通型患者急起发病,1~2日内达高峰,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和肢体瘫痪和脑膜刺激症。轻型患者起病多缓慢,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耳鸣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经3~4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或过高热,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感觉过敏、意识障碍等,迅速出现脑膜刺激症,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发热一般在38℃以上,大多数持续5~10天,以稽留热为最常见,也有呈双峰热弛张热者。偶有出血皮疹,部分病例出现心肌炎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瘫痪为主。半数以上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由嗜睡、谵妄、昏睡,以至深度昏迷状态。亦有表现为狂躁不安惊厥和神经错乱等。意识障碍随体温下降而逐渐恢复。

脑膜刺激征是本病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开始为剧烈头痛,部位不定,其次为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一般可持续5~10天,意识清楚后仍可存在。

瘫痪以发生于颈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为主,其次为偏瘫下肢瘫痪,颅神经瘫痪不多见。本病的瘫痪和乙脑不同,呈弛缓型,常发生于第2~5病日,发生在颈部或肩胛肌时出现本病特有的头部下垂症状。瘫痪一般经2~3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出现肌肉萎缩病理反射常见,部分病例出现锥体外束征,如震颤、不自主运动等,偶有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延髓受累症状。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约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后症状逐渐消失,但瘫痪仍可继续存在。  

诊断检查

1.检验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脑脊液常规检查,入院时一次,必要时复查。有条件者行血清或脑脊液特异性抗体或病毒核酸检测。

2.病毒分离 有条件时,取病初血液、脑脊液或脑组织(死亡病例)行病毒分离或动物试验。  

治疗方案

重危患者早期可试用恢复期血清或林区人员血浆,肌注20~40ml/d,2~3d。有条件时可肌注或静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6~9ml/d,亦可试用α干扰素等。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护理、降温、止惊以及呼吸衰竭等处理可参照乙脑的治疗。

(二)免疫疗法

1.血清疗法 起病3天内患者可用恢复期患者或林区居住多年者的血清20~40ml肌注,或椎管内注射5~10ml。

2.高效价免疫丙种球蛋白每日~9ml肌注,至体温降至38℃以下停用。

3.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酶均可酌情采用。  

疾病预防

1.加强防蜱灭蜱。

2.在林区工作时穿五紧防护服及高筒靴,头戴防虫罩;衣帽可浸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每套200g,有效期10天。

3.预防接种 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ml,第2次ml,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1针。

4 林区工作做好治疗药品应急准备。  

安全提示

1、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森林地带,因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又名春夏脑炎感染者以男性为主,多为森林地区的作业人员或外地到林区放养蜜蜂者。

2、森林脑炎病毒寄生于啮齿动物如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媒介传播。当人们进入有本病存在的森林地区时,被感染性蜱咬后,就可能受染,但大部分病入呈隐性感染或仅有轻微症状,只有一小部分出现明显症状。

3、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

4、本病有严格的地区性,进入疫区前必须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在生活地区周围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灭鼠、灭蜂工作。 初次进入疫区的人应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在疫区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口以防止蜱的叮咬。

5、后遗症以瘫痪为主,应采用针灸、推拿、体疗等综合治疗。

参看

关于“森林脑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