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小三阳’携带,性质很不相同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两种“小三阳”慢性携带性质不同。为什么说会有两种小三阳呢?首先定义“小三阳”的概念:所谓“小三阳”是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注意,前者是肝炎,后者是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其中与“大三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是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而“小三阳”是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

切记:“小三阳”患者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病毒阴性的小三阳(肝功能正常),其二是病毒阳性的小三阳(肝功能异常 ),某些人常认为大三阳严重而小三阳就没事,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病毒阳性小三阳的危害越来越受到肝病专业医务者的重视。总体来说,小三阳应该有3种情况,两种携带(自然携带、非活动性携带),一种肝炎。所谓自然携带,就是出生后在婴幼儿期感染了一直都是携带状态。所谓非活动性携带,则指刚开始是肝炎后来经过抗病毒治疗使病毒水平降低、肝功能恢复正常。

本词条主要讨论的是两种不同的携带状态。不讨论小三阳肝炎。

目录

“小三阳”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好,因为只是携带状态,病毒含量很低,肝功能正常,一般没有症状,除了不要喝酒,其他的与常人无异,不会影响生活,不会影响工作。

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慢性化而成为“大三阳”的慢性携带者,病毒水平很高,经过几十年,E抗原消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HBV DNA再也检不出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肝内仍可有微量病毒潜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自然恢复后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

经过漫长的岁月,“小三阳”携带者肝细胞内只剩下少数乙肝病毒,复制活性已经很低。新生的肝细胞很少再被传染,已经感染的肝细胞终将衰老死亡,病毒感染的细胞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清除了病毒,乙肝病毒感染不会是终生的

一般而言,这种经过漫长岁月、免疫活性逐渐发展,而病毒水平逐渐降低的“小三阳”携带状态,都会稳定好转,没有意外情况发生“小三阳”肝炎是少见的。注意,这里指的是发生小三阳肝炎(是肝炎,不再是携带了,说明肝功能有异常)。一般来说,区分是携带者还是肝炎患者,只要看其血清转氨酶便可。转氨酶正常的就是携带(自然携带或非活动性携带),转氨酶升高的就是肝炎。

慢性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

另一种“小三阳”携带来自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患者,“大三阳”的E抗原转阴,HBV DNA降低到检测限以下,肝功正常,这就是干扰素疗效的三终点;如果原来E抗原就是阴性,就只有后面的两条。经过抗病毒治疗恢复的“小三阳”或“小二阳”携带,现在叫做“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

这种携带状态不是很稳定,如果原来是“大三阳肝炎干扰素治疗转为非活动性携带,在100位非活动性携带者之中1年内大约有15%会复发,以后复发的就很少了。

“大三阳”肝炎经核苷类药治疗,需要几年后E抗原才能转阴而成为非活动性携带,但仍需延长治疗,过早停药大都要复发。

如果原来是“小三阳”肝炎,是变异病毒。经干扰素治疗转为非活动性携带,以后仍有不少会复发,最终能稳定携带的较少。经核苷类药治疗转为非活动性携带,仍不能停药,很长时间内仍需要继续药物维持治疗。

总结:大体来说,大三阳肝炎的治疗效果比小三阳肝炎要好。大三阳携带与小三阳携带均无需治疗。再次强调:肝炎需要治疗,携带者无需治疗,但应定期复查,均不要喝酒。

忠告

某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甚至非肝病专科医务人员,都普遍存在一种认识,那就是认为“大三阳”好而“小三阳”不好,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存在慢性乙肝携带者慢乙肝患者,如果是携带者,意味着病情相对稳定,基本没有明显的肝功损害,可以承受正常的工作、学习任务;如果是慢性活动性或肝硬化患者,就必须进行治疗。所谓大、小三阳指的是乙肝免疫指标中e抗原阳性还是e抗原阴性,阳性者为大三阳,阴性者为小三阳,它只反映机体的乙肝免疫标志物状态,并不代表病情轻重或传染性大小。病情轻重要看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及肝脏影像、病理等指标,传染性大小要看血中病毒载量。因此,大三阳患者中有许多携带者暂时不需要治疗,但应定期复查,而小三阳患者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明确病毒是否阳性(即HBV-DNA是否阳性),肝功是否正常,肝脏影像检查是否有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征像。如果肝功异常,DNA阳性的“小三阳”是需要积极治疗的,千万不能用自己是“小三阳”而耽误治疗。

参看

站外链接

乙肝科普知识

关于“两种‘小三阳’携带,性质很不相同”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