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 导航, 搜索

(nose),呼吸道与外界环境连接的部分,具有嗅觉、呼吸和辅助发声等功能。鼻包括外鼻鼻腔、鼻窦等三部分。鼻部是致病因子侵入机体的重要入口之一,鼻部保护功能的缺陷常是一些下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平时生活在鼻粘膜上的常驻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可能向内侵袭致病。鼻腔感染还可经鼻咽咽鼓管传至中耳,或循神经组织进入颅腔;鼻窦感染也可波及颅内或眼眶。鼻部疾患常伴有嗅觉和发声的异常。

目录

结构

包括三部分腔室及其附属组织。 鼻部结构图

外鼻

外部可见的部分,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外面为肌肉皮肤。内部大部覆以粘膜。外鼻下方的两个前鼻孔通入鼻前庭,可发生疖肿。这里还长有粗短的鼻毛,具保护作用,可阻挡吸入空气中较大的颗粒物质。完整正常的外鼻是维持正常面容必不可少的。外鼻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畸形需要矫治,是整形外科的重要部分。

鼻腔

位于外鼻后方,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其上方借一薄层骨板与颅腔相隔,板上有细孔供嗅觉神经纤维进入颅腔,称为筛板。它是颅底的薄弱部位,易因外伤发生骨折,导致颅内感染,有时即或未发生组织缺损,病原体也可循嗅神经侵入颅腔。鼻腔后方通过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鼻腔感染常经此路向下蔓延。

每侧鼻腔的侧壁上有三个纵长的突起,分别称为上、中、下鼻甲。由横剖面来看,整个鼻腔通道被鼻甲大致区分为几个部分,称为鼻道。位于上鼻甲下面的部分称上鼻道,其中有蝶窦后组筛窦的开口。中鼻道位于中鼻甲的下面,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均开口于此,鼻泪管开口于下鼻甲下面的下鼻道,眼泪经此流入鼻腔,人哭泣时流出的鼻涕主要为经鼻排出的眼泪。临床上常可参考脓液所在的鼻道而判断炎症发生在哪组鼻窦。

鼻窦

是鼻周几块颅骨骨质内的空腔,其特点是内覆粘膜并与鼻腔相连,因而经常保持充气状态。在发声共鸣中,鼻窦可能起一定作用。与鼻腔粘膜不同,正常情况下,鼻窦粘膜很少有细菌。人共有以下四组鼻窦。

①  上颌窦。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是最大的一对鼻窦,左右对称。由于其容积大,窦口高,因而坐立位时引流不畅,是最常发生感染的一对鼻窦。上颌牙齿齿尖紧邻窦底,根尖感染也可直接波及上颌窦。

②  额窦。位于眼眶内上方额骨内,左右常不对称,甚至可完全不发育。它通过鼻额管开口于中鼻道,坐立位时窦口向下,故引流通畅。除窦口因病变堵塞外,额窦较少单独发生化脓性炎症,但因鼻额管细长,容易发生阻塞,也易发生气压损伤鼻窦炎。额窦感染偶可侵入颅内。

③  筛窦。位于鼻腔上部的筛骨内,包括左右两群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的薄壁小房,外侧藉一薄如纸的骨板与眼眶相隔。各小房彼此错综相连,故称筛迷路。临床上根据其开口部位的不同,分为两组:前组开口于中鼻道,后组开口于上鼻道。筛窦由于引流不易通畅,所以感染后容易变为慢性。儿童的筛窦感染常侵入眼眶。

④  蝶窦。位于鼻腔上后方的蝶骨体内,其上方为垂体所在的蝶鞍,前方开口于上鼻道。蝶鞍病变需手术,可经蝶窦进入,这比常规开颅手术简单,并发症也较少。

鼻部的血液供应

包括来自颈内动脉的分支和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所以当发生严重鼻出血时,单纯结扎颈外动脉有时并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鼻部动脉的分支在鼻中隔的前方形成血管网,称为利特尔氏区或基塞尔巴赫氏区,是鼻衄好发部位之一。

上颌窦和蝶窦的静脉血蝶腭静脉汇入翼丛,鼻腔和其他鼻窦的静脉血则经内眥静脉和面静脉汇流入颅内的海绵窦,所以鼻部感染可以扩展到翼颌窝和颅内。

鼻部的神经分布

鼻粘膜中的三叉神经分支负责一般触、痛、温等感觉。但嗅觉纤维仅分布于鼻腔侧壁的上鼻甲及其以上部分、鼻中隔的上1/3以及鼻顶部,这些部分特称为嗅区。鼻腔壁的其他部分为呼吸区,这里富含自主神经纤维。其中调节血管舒缩的纤维包含交感和副交感两种成分,而调节腺体分泌的纤维仅包含副交感一种成分。

鼻粘膜

嗅区粘膜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粘液腺细胞等组成,其中感觉细胞是司嗅觉功能的双级神经细胞

呼吸区粘膜由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等组成。每个纤毛细胞在其游离面平均有 100根运动纤毛,它们经常来回摆动。平均说来,纤毛平均每分钟要来回摆动千次。

粘液、泪液、脱落细胞以及其中孳生的微生物粘附的颗粒异物,共同组成鼻排出物。鼻腔分泌的溶菌酶抗体等可以消灭一部分入侵微生物,但作用有限。正常鼻粘膜上经常驻有多种微生物,如细球菌卡他球菌、甲类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在机体健康时彼此相安无事,但当防卫机体受损时,它们可致病。此外,鼻腔还常带有为害性较强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这对于新生儿或外伤病人是个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无害微生物的存在似乎不利于某些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因此不应在局部滥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免破坏菌群平衡。

鼻粘膜中还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血管窦。血管窦介于毛细血管小静脉之间。正常情况下,大部分血管窦处于关闭状态。但开放时,窦内可容纳大量血液,使粘膜增厚。因此,通过血管窦的开闭可调节粘膜中血量,并因此改变粘膜厚度而影响鼻腔通气。

功能

主要有以下功能。

嗅觉功能

嗅觉与味觉同属化学感觉,但嗅觉的敏感度远高于味觉,在一切感觉中,嗅觉最易发生适应现象:持续吸入任何一种气味,很快便感觉不到了。这一切说明,嗅觉最宜于探测微量多变的化学物质的存在与否,而不是测度其量。嗅觉的生物功能是觅食、求偶和辨识敌我。

大部分鼻部疾病造成的嗅觉障碍,并非由于嗅觉神经受损,而是因为鼻阻塞,气流不能到达嗅区所致。

呼吸功能

鼻是呼吸道的第一个关口,空气中的颗粒物质流经迂曲狭窄的鼻腔通道时,主要因撞击粘膜而被粘膜和鼻毛截留。一般说,在鼻前部被截留的,主要靠擤鼻或喷嚏由前鼻孔排出,而在后部被截留的则借粘液纤毛系统转运到鼻咽部,最后被咽下。

喷嚏也是净化机制之一。当鼻粘膜受到机械、化学和生物性刺激时,就引起喷嚏反射,将鼻腔内的有害物质驱出。

鼻粘膜丰富的血管和巨大的表面积使它成为吸入空气有效的加热和加湿器。经过加温和加湿的空气更适合下呼吸道的需要,因此,应该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

为了充分发挥鼻粘膜的净化和加温加湿功能,应使空气与粘膜有尽可能多的接触。鼻的结构正好满足这个要求。由前鼻孔吸入的气流指向鼻腔上方,可以保证带有气味的物质与嗅区充分接触。气体通过鼻前庭后压力骤减,使整个气流呈薄片分布,并产生少量涡流,最大限度地与鼻粘膜接触。当呼气时,由于鼻前庭和前鼻孔的阻力,产生较多的涡流,使气流在鼻腔内停留足够的时间,有利于呼出气体中热量和水分的回收。当鼻粘膜肥厚或有其他原因所致鼻堵塞时,鼻腔阻力增加,吸气受阻;当鼻粘膜萎缩时,鼻腔阻力减少,除因血管和腺体萎缩等所致净化、加温、加湿等保护功能失调外,呼气时间也缩短,下呼吸道的气体交换因而也要受到影响。

正常呼吸时,鼻窦内的气体交换和压力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但当外界气压发生急剧变化时,鼻窦内的压力也可有很大变化,导致气体的急速流动,此时若窦口不通畅,气体单方向流动受阻,就可能因窦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发生粘膜水肿渗出出血积液等病变,临床称为气压创伤性鼻窦炎,多发生于有急剧气压变化的场合,如航空和潜水。由于窦口阻塞时,气流由窦外流入窦内容易受阻,所以气压创伤性鼻窦炎容易发生在由低压转为高压时,如飞机下降时。处理方法是将患者置入气压舱,降压,使窦内外压力重新平衡,然后再缓慢增压。潜水时,情况正好相反。

局部免疫功能

鼻粘膜能产生多种免疫球蛋白,即抗体。鼻分泌物中的免疫球蛋白A(IgA)大部是在局部合成的,它们以分泌性IgA(sIgA)的形式存在于鼻粘膜表面和分泌物中,可以中和外界入侵的抗原物质,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鼻粘膜还能合成免疫球蛋白E(IgE),它是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中介物。正常人鼻分泌物中IgE水平极低,而患鼻部变态反应时,则IgE水平明显升高,它们固定于鼻粘膜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外界抗原物质入侵时,与肥大细胞上的IgE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等化学物质,产生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等鼻部变态反应的表现。

辅助发声和共鸣作用

鼻腔是一共鸣腔,有辅助发声的功能。当鼻阻塞时,发声带鼻音,称为闭塞性鼻音。而在腭裂或因咽麻痹而致鼻咽腔不能关闭时,发声也会改变,产生所谓开放性鼻音。

参看

关于“”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