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癃闭,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本输》称为闭癃。《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无尿排出者,统称癃闭。可由肺热壅盛,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肝郁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见小便点滴而下,或全然不通,并伴有呼吸急促咽干烦渴欲饮,苔薄黄,脉数等症。治宜清肺润燥,通利水道。方用清肺饮。或用探吐法。热结膀胱,气化失调,则小便量少而热赤,甚至闭塞不出,小腹急满胀痛,渴不多饮,舌苔黄,脉数,治宜清热通利。方用八正散、通关瞿麦汤、滋肾通关丸等方。败精瘀血阻塞水道,则见尿闭不出,或滴沥而下,或见瘀点,脉细涩或细数。治宜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方用代抵当丸、桃仁承气汤牛膝膏、蒲灰散等方。气虚、气滞、阴液不足、命门火衰、转胞所致者,详见气虚小便不利气闭小便不利、阴虚小便不利阳虚小便不利等条。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目录

简介

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证的一种疾患。病情轻者涓滴不利为癃,重者点滴皆无称为闭。癃闭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湿热、气结、瘀血阻碍气化运行;虚证多因中气,肾阳亏虚而气化不行。  

病名出处

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本输》称为闭癃。《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无尿排出者,统称癃闭。可由肺热壅盛,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肝郁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肺热壅盛,失于肃

肝脏解剖图

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见小便点滴而下,或全然不通,并伴有呼吸急促咽干烦渴欲饮,苔薄黄,脉数等症。治宜清肺润燥,通利水道。方用清肺饮。或用探吐法。热结膀胱,气化失调,则小便量少而热赤,甚至闭塞不出,小腹急满胀痛,渴不多饮,舌苔黄,脉数,治宜清热通利。方用八正散、通关瞿麦汤、滋肾通关丸等方。败精瘀血阻塞水道,则见尿闭不出,或滴沥而下,或见瘀点,脉细涩或细数。治宜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方用代抵当丸、桃仁承气汤牛膝膏、蒲灰散等方。气虚、气滞、阴液不足、命门火衰、转胞所致者,详见气虚小便不利、气闭小便不利、阴虚小便不利、阳虚小便不利等条。  

病名来历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机作了概要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谓:“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需要一提的是东汉殇帝姓刘名癃,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这一避讳影响极为深远,直至宋元,仍是淋、癃不分。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仍说:“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记载,而没有癃闭的名称。明代以后,始将淋、癃分开,而各成为独立的疾病。在病因病机证治方面,《诸病源候论•便病诸候》提出:“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小便难者,此是肾与膀胱热故也。”认为二者系因热的程度不同所致,“热气大盛”则令“小便不通”;“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备急千金要方•膀胱腑》已有了导尿术的记载。《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该病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等类型,并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运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景岳全书•癃闭》将癃闭的病因归纳为四个面: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而闭者;有因肝强气逆,妨碍膀胱,气实而闭者。并详细阐述了气虚而闭的病理机转。

癃闭相当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无尿症。其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尿路损伤、尿道狭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现的尿潴留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  

病因病机

病因

1.湿热蕴结过食辛辣肥腻,酿湿生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或湿热素盛,肾热下移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侵袭,膀胱湿热阻滞,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或尿量极少,而为癃闭。 2.肺热气壅肺为水之上源。热邪袭肺,肺热气壅,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又因热气过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为热气闭阻,气化

古方癃闭通

不利,而成癃闭。

3.脾气不升劳倦伤脾,饮食不节,或久病体弱,致脾虚清气不能上升,则浊气难以下降,小便因而不通,而成癃闭。故《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4.肾元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水,是以“无阳则阴无以化”,而致尿不得出;或因下焦炽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虚,水府枯竭,而成癃闭。

5.肝郁气滞七情所伤,引起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行和气化功能,致使水道通调受阻,形成癃闭。且肝经经脉阴器,抵少腹,这也是肝经有病,可导致癃闭的原因。所以《灵枢•经脉》提出:“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6.尿路阻塞瘀血败精,或肿块结石,阻塞尿道,小便难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闭。即《景岳全书•癃闭》所说:“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病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通畅,有赖于膀胱的气化,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篇》又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还有赖于三焦的气化和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故癃闭的病位还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上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肺,肺失其职,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脾,脾气虚弱,则不能升清降浊;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肾,肾阳亏虚,气不化水,肾阴不足,水府枯竭,均可导致癃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也会发生癃闭。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均可引起癃闭。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或尿路阻塞,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  

临床表现

本病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或突然发生,或逐渐形成。一般在癃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利,排尿滴沥不尽,或排尿无力,或尿流变细,或尿流突然中断,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在闭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通,全日总尿量极少,甚至点滴全无,或小便欲解不出,小腹满胀,状如覆碗。尿闭可突然发生,亦可由癃逐渐发展而来。病情严重时,尚可出现头晕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口气秽浊,水肿,甚至烦躁,神昏等症。尿道无疼痛感觉。  

中医的诊断

1、膀胱湿热型癃闭。兼见尿黄灼热,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利湿热,乃用八正散。

2、肺热壅盛型癃闭。兼见咳嗽气促、咽干口渴、苔薄黄、脉数。治宜清肺利水,方用清肺饮。

3、肝郁气滞型癃闭。兼见口苦易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治宜疏肝行气利水,方用沉香散。4、瘀血内阻型癃闭。兼见小腹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化瘀利水,方用代抵挡丸。

5、肾阳虚衰型癃闭。兼见面白肢冷、神疲腰酸、舌淡脉细。治宜温阳利尿,方用济生肾气丸

6、中气不定型癃闭。兼见小腹坠胀、神倦纳少、气短声微、舌淡脉细。治宜化气利水,方用补中益气汤

玉苓散。  

病型诊断

1.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或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2.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手术后患者。常有淋证、水肿病病史。

3.凡小腹胀满,小便欲解不出,触叩小腹部膀胱区明显胀满者,是

癃闭的刺灸法

为尿潴留,若全日小便总量明显减少或不通,无尿意,无小腹胀满,触叩小腹部膀胱区亦无明显充盈征象,则多属肾功能衰竭

4.适当选择肛门指诊、B超、腹部X线摄片、膀胱镜肾功能检查,以明确是肾、膀胱、尿道还是前列腺等疾病引起的癃闭。  

鉴别诊断

1.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而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2.关格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一种病证。癃闭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鉴别。关格必有呕吐,而癃闭一般无呕吐症状,只以小便量极少或全无为特征。二者的关系是癃闭可发展为关格,而关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闭发展而来,还可由水肿、淋证发展而成。  

治疗原则

癃闭的治疗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

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晶。此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法,开上以通下,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治疗。

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

膀胱湿热

【证见】 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

1.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滑石30克,木通车前子各10克,篇蓄、瞿麦各15克,知母黄柏栀子、大黄各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关滋肾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分清五淋丸,每次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通闭方(薛吉《新中医》1988.10)

处方:肉桂、知母、黄柏、生地黄竹叶各10克。水煎服。  

肺热壅盛

【证见】 小便癃闭,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肺热,利水道。

【方药】

1.主方清肺饮(李用粹《证治汇补》)加减

处方:黄芩桑白皮、栀子、麦冬茯苓、北杏仁各12克,木通10克,车前子18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膀胱湿热型中成药。  

尿路阻塞

【证见】 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药】

1.主方代抵当丸(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当归尾桃仁、红花、茯苓、车前子、泽泻各15克,大黄12克,穿山甲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前列通片,每次片,每日3次。

(2)复方淋通片,每次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母皂角汤(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

处方:益母草30克,皂角刺赤芍乌药各10克,土茯苓蒲公英、车前子、玉米须各20克,甘草梢5克。水煎服。

(2)浮小麦(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

处方:浮小麦200克,微炒,煎汤频饮。  

中气不足

【证见】 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15克,升麻9克,柴胡当归各12克,陈皮、肉桂各6克,泽泻18克,甘草5克。水煎服。

2.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益气通关汤(张升平《山东中医杂志》1984..4)

处方:黄芪60克,冬葵子、党参各20克,茯苓12克,白术、知母、石花各10克,柴胡、升麻、肉桂各6克,通草、甘草各3克。水煎服。  

肾阳气衰

【证见】 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发白,腰膝冷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 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方药】

1.主方济生肾气丸(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熟地黄、山药、泽泻、巴戟天、茯苓各15克,肉桂6克,山茱萸、熟附子各12克,车前子、牛膝各12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温阳利尿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桂枝、党参、白术、乌药、木香五味子、麦冬、竹叶各10克,猪苓、茯苓各20克,泽泻40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外敷法

(1)独子蒜头3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后摊于纸上,贴敷脐部。

(2)食盐250克,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葱白500克,捣碎后加入麝香少许,拌匀,分包。先取一包敷脐上,热熨约15分钟,再换一包,以冰水熨15分钟,交替使用,直至小便流通。

2.流水诱导法 使病员听到流水的声音,诱发尿意,使其随之解出小便

调养

。适用于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尿闭。

3.针灸推拿 针刺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反复捻转提插,强刺激。体虚者可灸关元气海。也可采用少腹膀胱区按摩

4.预防调护

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 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及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辛辣、酒、纵欲、过劳等。 积极治疗淋证和水肿等原发病。

5.葱叶导尿

将葱叶除去尖头,做成管子形状。顺尿道直插,轻吹另一头,方可治愈。  

预防与调摄

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消除诸如忍尿,压迫会阴部,外阴不洁,过食肥甘辛辣,过量饮酒,贪凉,纵欲过劳等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积极治疗淋证和水肿、尿路及尿路周边肿瘤等疾病,对防治癃闭均有重要意义。

参看

关于“癃闭”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