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偏头痛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儿童偏头痛的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先兆症状,最常见的是视觉症状,即眼前闪光、有暗点黑蒙,也有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百主神经系统紊乱症状者,还有少数儿童可出现肢体感觉异常言语障碍。发作时剧烈的头痛,是儿童偏头痛的主要特点。头痛多为一例,亦可发生于双侧颞部甚至整个头部疼痛的性质为搏动或胀痛,持续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1-2天。

目录

儿童偏头痛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偏头痛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形成的局部颅内外血管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阵发性异常反应。紧张恐惧、激动、睡眠不足、气候变化、噪音、闪光刺激、某些特殊食物的摄入如奶酪、巧克力等因素,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二)发病机制

偏头痛真正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提出了许多学说,但偏头痛发作时颅内、外血管舒缩障碍已被证实。

1.遗传因素 现认为偏头痛与遗传有关,其阳性家族史为50%~80%。双亲都患偏头痛的,其子女患偏头痛的约占70%;单亲患偏头痛的,子女的患病机会约50%;单卵双胎共同发生率为50%以上。这些都表明遗传因素在偏头痛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为多基因遗传。但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和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例外,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致病基因可能定位于19p13.1~13.2。Ducros等于1997年将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q21~23,提示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

2.血管源学说 认为偏头痛的先兆症状与颅内血管的收缩有关,随后由于颅外血管的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而诱发头痛。20世纪90年代Olsen进一步发展了血管源学说,提出有先兆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是血管痉挛程度不同的同一疾病

3.神经源学说 认为偏头痛时神经功能变化是首要的,血流量的变化是继发的。

(1)神经递质假说:5-HT在偏头痛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使血管壁产生无菌性炎症或通过受体使脑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脑血流下降引起头痛。β-内啡肽甲硫脑啡肽P物质儿茶酚胺组织胺血管活性肽前列环素等神经递质,亦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

(2)扩散性抑制假说:是指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质后出现的由刺激部位向周围组织呈波浪式扩展的皮质活动抑制。这种抑制以波的形式非常缓慢地通过皮质区,皮质扩散性抑制伴有明显的大脑血流减少(持续2~6h)。此假说可以充分解释偏头痛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但不能成功地解释头痛。

4.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 是指三叉神经传入纤维末梢释放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经过传出神经作用于颅内外血管,引起头痛和血管扩张。偏头痛作为一种不稳定的三叉神经-血管反射,伴有疼痛控制通路中的节段性缺陷,使得从三叉神经脊核来的过量冲动发放以及对三叉丘脑束或皮质延髓束来的过量传入冲动发生应答,最终引起脑干与颅内血管发生相互作用。

5.其他学说 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尚有低镁学说、高钾诱导血管痉挛学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学说及大脑细胞电流紊乱学说等。

儿童偏头痛的诊断

小儿偏头痛各型的特点是:

(1)典型偏头痛

此型头痛小儿较成人少见,临床表现也与成人相似。头痛发作前有明显的先兆,多为视觉性先兆,少数病人有感觉性或运动性先兆等,接着出现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2)普通型偏头痛

此型小儿最常见。头痛发作前无先兆,多为两颞、两额部间歇性、搏动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

(3)偏瘫偏头痛

此型多数从儿童期发病,儿童期在偏瘫发作时尚可出现抽搐、舞蹈症,并可出现脑干功能不全。

(4)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大多数病人第1次发作在12岁以前。婴儿偶见。此型病人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

(5)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此型小儿较常见,多发生于少年女孩。病人几乎都有明显的家族史。发作突然,每次发作可有视觉症状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耳鸣等,同时伴有头痛。

(6)精神错乱型偏头痛:

此型发病年龄多在5~16岁间,伴随急性偏头痛发作出现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兴奋、激动、坐立不安、恐惧感、定向力障碍记忆力障碍逆行性遗忘反应迟钝意识障碍、偶呈头痛木僵,有时表现自动症

(7)腹痛型偏头痛:

患此型的病人全部都是儿童,女孩多见,占60%左右。43%的病人在典型或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剧烈腹痛,多位于脐周围,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此型病人较易诊断。

其余的病人只有发作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而无头痛发作,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个别病人只有发作性呕吐,不出现头痛,这两种情况称为偏头痛的等值征。此时诊断很困难,需具备以下几点:

①此症可有各种各样的奇特病史;

②发作时伴随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多汗头昏等;

腹部触诊柔软;

精神紧张可使疼痛加重;

⑤腹痛反复发作;

⑥各种实验室及X线检查阴性;

直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

成人偏头痛的治疗一般原则上适用于儿童,急性发作的早期用单纯止痛剂较易控制,但麦角胺类药物因副作用较大,儿童很少应用。阿斯匹林乙酰氨基酚栓剂直肠给药,对伴有恶心、呕吐的病人特别有效。也可用小剂量心得安治疗,口服每次10毫克,1日3次,用药3~6个月逐渐减量,如头痛复发可恢复原剂量治疗。

儿童偏头痛的鉴别诊断

儿童偏头痛的鉴别诊断:

1.紧张头痛:又称肌收缩型头痛。其临床特点是:头痛部位较弥散,可位前额、双颞、顶、枕及颈部。头痛性质常呈钝痛头部压迫感、紧箍感,患者常述犹如戴着一个帽子。头痛常呈持续性,可时轻时重。多有头皮、颈部压痛点,按摩头颈部可使头痛缓解,多有额、颈部肌肉紧张。多少伴有恶心呕吐

2.丛集性头痛:又称组胺性头痛,Horton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密集的、短暂的、严重的单侧钻痛。与偏头痛不同,头痛部位多局限并固定于一侧眶部、球后和额颞部。发病时间常在夜间,并使患者痛醒。发病时间固定,起病突然而无先兆,开始可为一侧鼻部烧灼感或球后压迫感,继之出现特定部位的疼痛,常疼痛难忍,并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鼻塞。为数不少的患者出现Horner征,可出现畏光,不伴恶心、呕吐。诱因可为发作群集期饮酒、兴奋或服用扩血管药引起。发病年龄常较偏头痛晚,平均25岁,男女之比约4∶1。罕见家族史。

3.痛性眼肌麻痹: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以头痛和眼肌麻痹为特征,涉及特发性眼眶海绵窦的炎性疾病。病因可为颅内颈内动脉的非特异性炎症,也可能涉及海绵窦。常表现为球后及眶周的顽固性胀痛刺痛,数天或数周后出现复视,并可有第Ⅲ、Ⅳ、Ⅵ脑神经受累表现,间隔数月数年后复发,需行血管造影以排除颈内动脉瘤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4.颅内占位所致头痛:占位早期,头痛可为间断性或晨起为重,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成为持续性头痛,进行性加重,可出现颅内高压症状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并可出现局灶症状与体征,如精神改变、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抽搐偏盲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典型者鉴别不难。但需注意,也有表现为十几年的偏头痛,最后被确诊为巨大血管瘤者。

5.血管性头痛:如高血压低血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均可有偏头痛样头痛, 部分病例有局限性神经体征,癫痫发作或认知功能障碍颅脑CTMRIDSA可显示病变。

小儿偏头痛各型的特点是:

(1)典型偏头痛

此型头痛小儿较成人少见,临床表现也与成人相似。头痛发作前有明显的先兆,多为视觉性先兆,少数病人有感觉性或运动性先兆等,接着出现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2)普通型偏头痛

此型小儿最常见。头痛发作前无先兆,多为两颞、两额部间歇性、搏动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

(3)偏瘫型偏头痛:

此型多数从儿童期发病,儿童期在偏瘫发作时尚可出现抽搐、舞蹈症,并可出现脑干功能不全。

(4)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大多数病人第1次发作在12岁以前。婴儿偶见。此型病人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

(5)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此型小儿较常见,多发生于少年女孩。病人几乎都有明显的家族史。发作突然,每次发作可有视觉症状、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耳鸣等,同时伴有头痛。

(6)精神错乱型偏头痛:

此型发病年龄多在5~16岁间,伴随急性偏头痛发作出现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兴奋、激动、坐立不安、恐惧感、定向力障碍记忆力障碍逆行性遗忘反应迟钝意识障碍、偶呈头痛木僵,有时表现自动症

(7)腹痛型偏头痛:

患此型的病人全部都是儿童,女孩多见,占60%左右。43%的病人在典型或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剧烈腹痛,多位于脐周围,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此型病人较易诊断。

其余的病人只有发作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而无头痛发作,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个别病人只有发作性呕吐,不出现头痛,这两种情况称为偏头痛的等值征。此时诊断很困难,需具备以下几点:

①此症可有各种各样的奇特病史;

②发作时伴随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多汗头昏等;

腹部触诊柔软;

精神紧张可使疼痛加重;

⑤腹痛反复发作;

⑥各种实验室及X线检查阴性;

直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

成人偏头痛的治疗一般原则上适用于儿童,急性发作的早期用单纯止痛剂较易控制,但麦角胺类药物因副作用较大,儿童很少应用。阿斯匹林乙酰氨基酚栓剂直肠给药,对伴有恶心、呕吐的病人特别有效。也可用小剂量心得安治疗,口服每次10毫克,1日3次,用药3~6个月逐渐减量,如头痛复发可恢复原剂量治疗。

儿童偏头痛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为了预防儿童偏头痛的发作,家长应该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尽量使孩子的生活有规律。要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饮食方面,不要让孩子过饥过饱,尽可能不要让孩子进食奶酪、熏鱼及巧克力等可诱发偏头痛的食品。

参看

关于“儿童偏头痛”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