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潜病与先兆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中医疾病预测》 >> 总论 >> 潜病与先兆
中医疾病预测

中医疾病预测目录

潜病是先兆证产生的土壤,先兆证是潜病的报标信号。人体内隐潜着的病胚,在气候和土壤适宜时便开始显露……

第一节 潜病与先兆证的关系

潜病,指潜隐性疾病,其特点为疾病呈现着隐匿性进展,症状表现为潜证或潜症。潜症是潜证的前哨。潜证又是相对显证而言的,潜证是显证的前沿症状,两者是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潜证可表现为时隐时现的先兆症。

先兆证必然产生于潜病,潜病是先兆证产生的土壤。故潜病和先兆证有着重要的“血缘”关系。因此探索潜病是研究先兆证(症)的基础。

临床上,无症可据的隐性疾患日愈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对潜隐性疾病的揭示是疾病预测的重要途径。

探索先兆证的本质是揭示潜病的手段,也是中医诊断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如一个胆石症病人,时隐时现的胁肋隐痛为本病的报标症。如果只满足于肝郁气滞的辨证,而不去追究胁痛的本质,不去探索产生胁痛的原因,就无法揭示内里潜在的病灶。因此,探索先兆证是崭露潜病的途径。而揭示潜病又是探索先兆证的前提。

第二节 潜病隐匿的机制

一、机体适应状况存在着差异

个体之间,由于体质不同,对疾病的适应力、耐受性则有很大差异。体质弱的,因耐受性差,所以比较敏感,疾病也就容易暴露出来;而体质强的,耐受性和自调力都比较强,对一些不明显的病证适应力很高,这就是某些病证被隐匿了的缘故。如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素禀体盛的代偿力较强,即使尿化验蛋白有:++,患者亦无明显不适;而体质弱者,只有+,即有明显腰酸乏力头晕等症状。显然,前者(体质强者)的潜证容易隐匿,说明体质的差异是导致疾病症状隐、显的重要原因。

体质是潜病隐匿的条件,故应用体质辨证,尤其是体质辨病,是打开潜证隐匿的一个通道,如老年人健忘肥胖型者,应考虑脑动脉硬化;长期胃痛病人,视其瘦长型体质,平日性情急躁就应怀疑消化性溃疡的存在……。应用体质辨证、辨病,早日发现潜证这一环节,值得高度重视。

上述说明,先兆证与潜病之间存在着标本关系。

二、证客观存在着阶段性

病,包含着疾病的全病理过程,而证则仅代表疾病的阶段病理。由于证客观存在着阶段性,因此证往往不能伴随于一个病的自始至终。有少数病证信息量始终不足,疾病的信息由少而多,达到一定程度,潜证才能向显证转化。因此疾病也就必然存在着潜证与显证的不同阶段,说明疾病潜证的存在是有客观基础的。

三、证存在着交义、共存现象

在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中,有许多症或证交织、错综地存在着,有时甚至可以共存,从而使潜证具备了隐匿的背景。另外,由于潜证和显证之间有一定的量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病情相对地处于“稳定”状况下,客观地造成了潜证匿进的条件。

传统认为“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但事实上,内外并非完全一致,内体的病变虽然会反映于体表,但往往存在着差距,有的甚至不反映出来或颠倒反映,这样由于内外的不一致性又构成了潜证隐匿的基础。

四、辨病被忽略

目前中医辨证论治上存在着重证轻病现象,然而病与证是不可分割的,有病就必然有证,有证就必然有病,即使无证也只是暂时的,无病亦非真无病,不过是隐匿着而已。因此,必须注意这些特异性,否则就不能深入辨病,那就难以掌握疾病的本质,势必导致辨证论治的退化萎缩

临床上常常出现“无证可辨”,原因一是传统的诊断方法受到微观辨病的挑战,二是病与证之间的客观复杂性。无证并非无病,而是潜证未被发现,因此既要注意“有证无病”,又要留神“有病无证”,有时要“舍证从病”,而有的情况下又须“舍病从证”。总之,既要强调辨证,又不能囿于辨证,如某些疾病症状表现可以放射到其他部位,如果我们不深入辨病,那么在定位上就易误入岐途。因此,只有掌握疾病的特殊性,深入辨病,才能发现潜证的存在。

五、医源性掩盖因素

由于医源性的因素,对一些疾病造成了假象,掩盖了疾病的本质,也是潜证隐匿的因素之一,临床上屡见不鲜,诸如应用激素,误诊、漏诊及治疗不彻底等,都容易掩盖了疾病的潜在进展。许多情况下,疾病的一些症状由于治疗的关系,减慢了发展的速度,诸如治疗不彻底,显证虽然治愈了,但一些潜证却隐匿了下来。如肝炎黄疸消退了,肝肿大也恢复了正常,可是肝细胞病变却潜在地进展着。还有一些疾病,本身症状就不典型,加之诊者水平的关系,使诊断被延误了。如心肌炎,由于症状与感冒酷似,如医者辨证不辨病,导致误诊,因而促使了这一类疾病的隐匿发展。

第三节 如何发现隐匿潜病

一、掌握先兆证规律是揭示隐匿潜病的先决条件

先兆证即疾病的早期信号,敏锐地发现疾病的早期病理信息,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潜病有着重要意义。

先兆证无论在疾病的进展阶段或相对稳定时期皆可出现,尤其在疾病发生转变的时候或危笃之时至关重要。时隐时显的信号,往往是疾病的序幕,背后隐匿着新的危险。因此,对先兆证应予以高度重视。

临床上,神志的变异多是疾病的前奏,体表五官九窍和汗、尿、痰、涕、精液、二便等排泄物,常常是疾病的早期警报,而脉、舌、音声、气味则更常常具有预兆信息,尤不能忽视先兆证的时间节律特点、奇症怪兆特点及一证多预兆现象。

总之,“有诸内者,必形于外”,隐蔽再深的病证也难免不露出迹象,充分应用中医理论整体分析的特色是能掌握先兆证规律的,捕捉先兆症是早期发现潜病的重要途径。

二、应用中医理论揭示潜病

首先,应充分应用脏象理论,以外揣内细查潜证,如心之华在面,则可从面部色泽的变化揭示心的潜在病变。其次根据脏腑相关理论如按脏腑生克规律,某一脏有病可传及相克之脏,如此就能有目的地去注意潜证的发展方向。再次,根据病因理论,即通过病因的特性旁通隐匿的病证,如湿性趋下就应考虑到易袭阴位的特性,这样就须注意病变可能在人体下部。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所以伤湿日久,要考虑气虚潜证。湿性重浊,故要注意从排泄物的清浊变化发现早期信号。此外,根据病机病势,从疾病发展趋势也可及早发现潜证。还有,按疾病传变规律,疾病可依脏腑“相合”走向,如肾与骨相合,骨痹日久内合于肾,就应注意伤肾的潜势。其他,还应利用经络的循行或功能部位,作为搜寻潜证的必要环节,如足少阴肾经其支络与心、肝、肺均有直接联系,因此,肾经有病应考虑到对心、肝、肺的潜在影响。另外,根据阴阳互根理论,阳损日久就应考虑阴病的潜在可能,阴损日久同样也应顾及阳病的潜在。

如此可见,应用脏象理论,以象测脏,应用六淫理论,阴阳互根理论,体质辨病等,是能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及动态的。例如前面提到体质的差异是潜证隐匿的条件,那么应用体质辨证,尤其是体质辨病,是可以成为打开潜证隐匿的重要通道的。如瘦长形体质患者存在右肾下垂的潜病,仅出现右少腹胀痛,如果我们只囿于显证辨证,而不根据体质特点分析,就容易造成误诊。可见,利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及早发现潜在病变的重要手段。

三、应用哲学原理,指导发现潜病

抓主要矛盾是辨证步骤中的重要环节,取决定作用的主证,往往代表着疾病的本质。对抓主症,目前已有较多的探索,由于代表本质的主症被代表非本质的次症所掩盖。因此,抓主要矛盾是揭示潜证的重要环节,尤其还应进一步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才利于发现疾病的实质,深入揭示潜证的进展。目前有人提出反向思维方法、求异思维方法等,对揭示潜证都是可以借鉴的。

此外,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掌握好病证关系,也是深入发现潜证的一个途径。每一个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证并不能代替病,辨证只能满足于疾病的共性,而疾病的特殊性往往是隐匿着的,应透过共性去发现个性,才能深入发现疾病的潜在,这就是所谓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

以上说明只有以哲学原理为指导才能深入发现潜证。

四、辨识假伪症才能揭示潜病本

症,不一定都反映疾病的真象。有时候由于疾病的变化万千,内部的病情已经变化了,但外部还来不及变化,所以往往显露于外的是假貌,而真正的病情却被隐匿了。如早期癌症,外证并无征象可据,而癌病理却隐潜匿行着。现象虽然是本质的反映,但临床上许多症状属于假象,这种假象虽然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却是歪曲和颠倒地反映着本质,掩盖了本质的真相,说明现象和本质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必须透过假象去揭示隐匿着的本质,也即隐匿着的潜证。

临床上假象还发生在疾病的极期阶段,如寒极、热极、至虚至实阶段,寒极的阴盛格阳证、热极的热深厥深及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等皆是。此外,在疾病的危笃阶段也易出现假象,如回光反照现象等,假象的特点是不稳定及外趋性,假象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等处,而代表真实的脉、舌尤其是舌质和脉的根部(沉候及尺候)是揭示隐匿本质的可靠依据,临床上应加以注意。

五、揭示疑难怪症

疑难病的特点在于症状隐匿,交错复杂,故其潜症更难以发现,临床上怪病多瘀,奇病多痰。《医林改错》还作了许多补充,如头发脱落、出气臭、夜眠梦多,干呕呃逆瞀闷、胸任重物,卧则腹坠,心跳心忙等均可参考。

疑难怪症从痰瘀的特征来揭示潜证,已经越来越被学者们瞩目。如目前在瘀方面,对目络、甲络、舌下络、面颊络、鼻络、掌络等瘀血特征进行研究。在痰方面,今人朱曾柏氏所著《中医痰病学说》在无形痰证的征候方面,总结了历代著述后作了概括。如体征方面:久病不衰、自发自愈、眼神滞涩不流利,时觉焦烟异气扑鼻、时时惊悸神志恍惚……如能掌握上述瘀痰的特征,将有助于疑难潜病的发现。

六、以诱探法、负荷法、阻截法激发潜证显露

所谓诱探法,即通过七情、药物、饮食等方法激惹病情显露的方法,如用七情刺激可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左侧胸隐痛或发闷,食油煎饮食则胆石症患者可出现右胁下隐痛。至于药物诱探法则早在《内经》就有原则指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后来温病家亦有沿用试探法者,即用方药去探测证的寒热阴阳属性,然后再守方治疗。

所谓负荷法,是用增加负荷的方法去打破疾病的相对稳定状况,促使病情暴露等法,都可达到早期发现疾病的目的,如增加一定的负荷后测心电图转氨酶尿蛋白尿糖等,皆可预测心、肝、肾的潜在疾病。

所谓阻截法,即用药物进行阻断,使病势无路可走而暴露,如肝病传脾后致脾虚的症状显露,采用实脾后,脾的症状消失,而迫使肝病症状披露,遂续平肝治本而病根除。

七、应用微诊和全息诊发现潜病

这是目前揭示潜病的重要途径,自从张颖清的生物全息律应用到医学上后,中医的全息诊疗更加得到了发扬。如耳诊、面诊、手诊五轮八廓、脐诊、腹诊等都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在考究这些诊法中,余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即在人体离心越远,越细小的络脉部位,愈具有最早反映体内疾病信息的现象,诸如甲皱、虹膜等络脉诊均是,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的理论问题,即传统的“久病入络”的观点是不是应该打破?!其实,新病亦能入络,而且是最早入络,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中医在诊断学上,是有着广阔前景的,只要发扬中医的特色,疑难潜证是可以早日揭示的,中医诊断水平是能有突破性进展的。

综上所述,要使先兆证的研究得到突破,就必须在潜证探索上下功夫,并从宏观辨证向微观辨证上发展,才能把先兆证的探索推向更高的境界。

32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辨病与潜病 32
关于“中医疾病预测/潜病与先兆”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