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 导航, 搜索

(Qi, Vital Energy),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范畴之一,指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寒暑的更替,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这些思想被引进中医领域,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脏腑、诸窍、精、气、血等都是由气聚而成的有形之质,而元气宗气卫气等无形之气,则具有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等作用,如通过呼吸与自然界交换气体,推动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排出糟粕等。气属阳,有推动、营养、气化、温煦、固摄、防御等作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滞气陷等。

目录

生成与分类

气根据来源、作用、存在部位有不同名称。从来源分类,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区分。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与原动力,来源于先天父母,是由父母之精气相合而成,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肾与命门,并通过三焦而运布于全身。人出生之后,元气不断得到后天之气的充养,使之不断充盛。后天之气包括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是饮食经过人体的消化吸收后而形成的具有营养人体的精微物质。呼吸之气是指经过肺脏呼吸作用而吸入人体的自然界之清气,经人体利用后,由肺脏将浊气排出体外。呼吸之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营养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气相合,聚积于人体胸中而形成宗气。宗气聚于两乳之间的“膻中”(又称之为“气海”)。宗气走息道而行呼吸,凡语言、声音与呼吸皆与宗气有关,同时还有维持气血运行,维持心脏运行血液,保持心脏搏动的力量与节律,维持肢体正常体温与活动能力等作用。

从作用分类,又分营气与卫气。营气,又称“荣气”,是与血液并行于脉中之气,是水谷之气被人体吸收后行于脉中而形成,具有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与化生血液的作用。卫气,指运行于脉外的皮肤肌肉之间的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入,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组织器官,调节腠理开合与汗液的排泄等作用。卫气根于先天元气,依赖后天水谷之气的的充养,依赖肺脏的宣发而布达于皮毛、肌腠和周身各组织器官。

从所在部位分类,又分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脏腑之气,是构成各个脏腑实体并维持其正常功能作用的本原物质,存在于每个脏腑之中。分别称之为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胆气胃气大肠之气、小肠之气、膀胱之气与三焦之气等。经络之气,是指存在于经络之中的气,亦是维持经络发挥正常功能作用的本原物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各有其气。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均来源于先天之气,是元气充盛于脏腑经络而成。在生命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后天之气的充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六类气,统属于“正气”范围。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行于脉中之营气,运行于脉外则成为卫气;脉外之卫气行于脉中又成为营气;营气营养于脏腑,则成为脏腑之气的一部分,等等。故有人身同一气之说。

作用

人身之气的作用,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推动作用。气的运动推动人体中血液的运行与水液的正常代谢。②温煦作用。气对人体有温养作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③防御作用。气有护卫人体、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④固摄作用。气有防止血液及人体内正常存在的水液无故流失的作用,包括控制血液在脉道中正常循行,胃液、肠液及其他人身分泌液的正常分泌,以及汗液、尿液的正常排泄等。⑤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人体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指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水液经过气化作用转化为汗液、尿液而排出体外;水谷之精气经过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精、血二者之间通过气化作用以互相转化等。

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升指上升,降指下降,出指外达,入指入内。由于气的不断升降出入,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也维持着自然界万物的运动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曾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生长壮老已,是包括人体在内的动物生命过程,生长化收藏是草木植物的生长过程。升降出入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变化之源。

主要病理表现与治则

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气,统属于正气,导致人体产生各种疾病的致病物质统称为邪气。人体内存在的食积痰饮、水湿、虫积瘀血内寒内热等致病因子,也属于邪气范畴。人所以患病,不外乎两个方面,或者是正气不足,或者是邪气侵袭而停留于人体。因此,治疗疾病采取攻、补等治法,无非用以扶持人体虚损之正气,去除存在于人体的邪气。

人身之气的失常表现有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可分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气虚是人身之气不足,包括元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脏腑虚弱、脏腑功能活动减弱,机体抗御病邪能力下降。临床症状可见有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舌胖质淡,脉弱无力等,治疗应以补气为大法。气陷是以气无力升举为特点,是因气不足而升举之力减弱,多表现为脏器位置下移,且以脾气不足为多见。临床可表现为腹胀重坠,脱肛子宫下垂,大小便滑泄等,并伴有气虚的临床症状,治疗应以补气升陷为大法。气滞是指体内之气运行阻塞不畅,又称为气郁气结。由于气滞难行,脏腑功能有障碍,临床表现以闷胀、疼痛为多见,特点为胀重于痛,时轻时重,时胀时消,或窜痛,尤以胸闷腹胀为多见,治疗则以理气行气为大法。气逆是指人身之气上逆而不得下行。脏腑之中,肺主肃降,胃主和降,肝主疏泄,其正常生理功能应以气下降通畅为顺。在疾病过程中,肺、胃、肝等脏腑功能遭受影响,产生气反上逆的证候,如肺气上逆咳喘胃气上逆呃逆呕吐等,治疗应以降气为大法。

与精、血、津液的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关系密切。气与精可以互相化生,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与血之间,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统摄血液而使之不溢于脉外,并可化生血液;血则可以载气而行,布达全身,并可生气。气与津液之间,气可推动津液运行与布散,还可化生津液;而津液大量流失,又可使气随液失脱,损耗人身之气。人身之气充盛,是保持精、血、津液充盛并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条件。在治疗精、血、津液病证时,往往注重调补人身之气,如益气生精、益气养血、益气摄血、益气活血、益气行水益气生津等常用治法。

参看

关于“”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