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脉诊(pulse taking),中医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体察脉象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为切诊之一种。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目录

脉诊的理论依据

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体察脉象变化。而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由宗气推动。宗气积于胸中,汇合水谷精微化生营卫之气与吸入的清气而成。血液循行于血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之外,还必须有各脏的配合。肺主气肺气的敷布,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动力;而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统摄。肝藏血、主疏泄,有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为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精可以化生血,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心、肺、脾、肝、肾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五脏与六腑表里,因此,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变化。寸口脉(腕后桡动脉)为手太阴肺经所过部位,手太阴肺经又与足太阴脾经相通,因此五脏六腑气血变化均可从寸口脉反映出来。同时,营气卫气循行全身50周而会合于寸口,所以寸口脉象的变化不仅可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性质,还可判断营卫气血运行的情况。

视频:河北医科大学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脉诊》杨牧群教授主讲

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浮脉),病位深在里则脉沉(沉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迟脉),属热则脉数(数脉);邪气盛则脉象有力(实脉),正气虚则脉象无力(虚脉)。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测疾病预后。如久病脉缓,病情向愈,胃气渐复;久病脉洪,病情恶化,邪盛正衰外感热病,热退而脉缓,则病情向愈;热退而脉象急数,则病情有所发展。因此,脉象的变化能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和全身脏腑气血的活动。

脉诊的部位

有三种:①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法。即遍按全身各部动脉,全面体察经络气血运行,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脉部位有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人、地三候,共九候。上部,天候按两额动脉(如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人候按耳前动脉(如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地候按两颊动脉(如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中部,天候按手太阴经(如寸口脉)以候肺,人候按手少阴经(如神门穴)以候心,地候按手阳明经(如合谷穴)以候胸中之气。下部,天候按足厥阴经(如太冲穴)以候肝,人候按足太阴经(如箕门穴冲阳穴)以候脾胃,地候按足少阴经(如太溪穴)以候肾。②三部脉诊法。即诊察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脉的方法。以寸口候十二经,人迎、趺阳候胃气。还可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气。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现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病症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来配合寸口诊法,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③寸口诊法。为切压腕后桡动脉(寸口脉)浅表部位以体察脉象变化的方法。寸口又称气口脉口解剖部位较浅,其搏动浮沉大小适中,用于诊察病变时反应灵敏,容易感知。因此历代均以寸口诊法为主来进行脉诊,几乎成为脉诊的惟一方法。

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稍向内方的部位称为“关”(又称关脉),从桡骨茎突至腕横纹桡侧端的部位称为“寸”(又称寸脉),从桡骨茎突至其后(肘端)7分处为“尺”(又称尺脉)(见图)。寸、关、尺三部在左右手共为六部脉。其分部对应关系是:左寸与心(膻中),左关与肝、胆(膈),左尺与肾(小腹)相对应;右寸与肺(胸),右关与脾、胃(腹),右尺与肾(小腹)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规定的。也就是上部脉(寸脉)候躯体上部(心、肺、胸),下部脉(尺脉)候躯体下部(肾、小腹)。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三部,只以浮取、中取、沉取等指力轻重区分,左手脉诊心、肝、肾,右手脉诊肺、脾、命门,这种方法适用于危急病症或年老体虚病人。

脉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脉诊时间。以清晨(平旦)为最佳,此时病人体内外环境较稳定,气血运行情况较少受到干扰,容易鉴别脉象异常变化。②脉诊体位。病人宜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下面垫上布枕(即脉枕)。③调息。病人在接受诊脉前,应休息片刻,调匀呼吸,安定情绪,放松身心,使气血运行不受任何干扰。④布指。医生用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用指腹按压脉搏。医生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⑤总按单按。脉诊部位取准后,三指可用同样力量按切脉搏,以了解寸关尺三部总体脉象变化,这种方法称为总按。也可用一指按切某一部脉,重点体察该部脉象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单按。单按诊寸脉时则微微提起中指与无名指,诊尺脉时则微微提起食指与中指。临床上,总按和单按常配合使用。⑥指力轻重。分举、寻、按。举,又称浮取、轻取,即用较轻指力按触在寸口脉皮肤上,适于诊取浮脉类脉象。寻,又称中取,指力适中,不轻不重,适于诊取缓脉等。按,又称沉取、重取,即用重力按至筋骨间,适于诊取沉脉类脉象。⑦平息与五十动。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称为平息。医生用一呼一吸(一息)时间来计算病人脉象的至数(脉搏次数)。每次诊脉应持续在脉搏跳动50次以上,即所谓“五十动”,以观察脉搏节律及是否有停搏歇止的现象。一般切脉每次以3~5分钟为宜。⑧小儿诊脉。小儿易于吵闹而不合作,且其寸口脉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故对小儿诊脉,医生只用拇指切脉,而不再细分寸关尺。即所谓“一指定关法”。⑨临床步骤。在诊脉前必须了解正常人脉象情况(见脉象),做到心中有数,并掌握年龄、性别、季节、气候等对脉象的影响,这样才能正确判断脉象变化的辨证意义。在具体诊察时,可先施总按,再进行单按,将左右手对比。对脉象变化情况,可先定脉位,再计次数(脉率)、辨形状(脉形),最后分辨脉搏态势(脉势)。

参看

关于“脉诊”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