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陀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岩陀
Yán Tuó
别名 毛青红、九叶岩陀、毛七、毛头三七、血三七[云南]、红姜、野黄姜、九月岩陀、蛇疙瘩、血三七、毛头七、毛青杠、毛头寒、半边伞、紫姜、岩七、红升麻
功效作用 活血调经祛风湿。治跌打骨折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刀伤出血
英文名 Rhizome of Featherleaf Rodgersflower, Rhizome of Elderleaf Rodgersflower
始载于 云南中草药选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岩陀

【别名】九月岩陀、血三七、毛七、毛头三七、毛青红、红姜、羽叶鬼灯檠(云南),毛头寒药、毛头七(四川),野黄姜(贵州)。

Rodgersia sambucifolia Hemsl.--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茎粗大呈块状,斜生或近于横生,折断面白色。茎略带紫红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10~35cm,基部扩大呈三角状,被黄色长毛;基生叶较大,1~4片;小叶5~9片,侧生小叶对生或3~4小叶呈轮生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6~17cm,宽2.5~6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脉上有疏粗毛。圆锥花序大形,顶生,花小,花梗长 2~10mm,密生白色短毛;花萼5片,卵状三角形,白色,花后变紫红色,长约2.5mm;无花瓣;雄蕊10,长3~5mm;心皮2,长3~4mm,下部合生,花柱2,子房2室。蒴果,种子多数。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海拔2100~3200m,山坡阴处草丛、灌木林下阴湿处或杂木林下岩沟和溪谷边。。

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来源】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西南鬼灯檠Rodgersia sambucifolia Hemsl.,以根状茎及根入药。秋冬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成份】根茎中含矮茶素(即岩白菜素Bergenin)1.04%或4.6~5.6%(提取粗结晶)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8~20 cm,直径1.5~6 cm。表面褐色,常有纵皱纹,上侧有数个黄褐色茎痕,一端有残留叶基和黑褐色苞片及棕色长绒毛,下侧有残存须根及根痕。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粉红色,有纤维状突起及多数白色闪亮小点。气微,味涩、苦。

以条粗,断面黄白色或粉红色、质坚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直径5mm)横切面:木栓细胞15~25列,扁平长方形。皮层明显,偶有根迹维管束。维管束外韧型,常大小相间,断续环状排列,有的韧皮部外侧有纤维囊木质部内侧的导管中常含黄棕色物质,束内形成层明显。射线宽窄不一。髓宽大,有髓周维管束散在,其韧皮部位于内侧,木质部在外侧,有时环髓排列。薄壁组织中充满淀粉粒,有草酸钙针晶束。

理化鉴别根茎木质部内侧的导管腔中所含的黄棕色物质加钌红试液,变为红色。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1g,置50ml带塞锥形瓶中,加甲醇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北京化工厂)铺板后,在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2)。展距19cm。显色剂:50%硫酸乙醇液。喷雾后在105℃烤10分钟。除矮茶素及其相对应斑点为暗绿色外,其余均为红棕色或淡棕红色。

性味及功效】味苦、涩,性平。有解热、祛风、收敛等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风湿骨痛肠炎、菌痢及外伤出血。用量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调经止痛。用于肠炎,痢疾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研粉撒敷患处。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镇咳试验:小白鼠每kg体重给予矮茶素300mg约与磷酸可待因60mg的镇咳作用相当;加大剂量,其镇咳效果不如磷酸可待因显著。毒性:给小白鼠灌胃,矮茶素剂量在12g/kg时未出现毒性反应。临床应用:矮茶素片,每片125mg,日服三次,每次片。对慢性气管炎病人的止咳祛痰作用较明显,多数病人起效快,重复治疗无耐药性。连服20天,未见明显副作用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岩陀原植物除西南鬼灯檠(Rodgersia sambucifolia Hemsl.)外,据贵州、云南地方中草药书籍中将羽叶鬼灯檠(Rodgersia pinnata Hemsl.)也称作岩陀。根据实地调查采集的植物标本,看到这种植物的侧生小叶排列方式有多种,即其基生叶有过渡类型,两者从叶型上难以区分,因而只收载西南鬼灯檠。

关于“岩陀”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