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卷四/经脉第一(中)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针灸甲乙经》 >> 卷四 >> 经脉第一(中)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目录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死不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胃少软弱多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软(《素》作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肺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之宗气也。盛喘数绝者。


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诊得胃脉则能食,虚则泄也。


心脉揣(《素问》作搏)坚而长,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病消渴(《素》作烦)自已。


肺脉揣(《素》作搏,下同)坚而长,病唾血。其软而散者,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


肝脉揣坚而长,色不青,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病溢饮。溢饮者,渴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揣坚而长,其色赤,病折髀。其软而散者,病食痹痛髀。


脾脉揣坚而长,其色黄,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病足 肿,若水状。


肾脉揣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病折腰。其软而散者,病少血,至令不复。


夫脉者,血气之府也。长则气和,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之绰绰(一本作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寸口脉中手促上数(《素问》作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紧而横坚热;寸口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寸口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者,谓之久病;脉浮滑而实大(《素问》作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病甚有胃气而和者,曰病无他;脉急者曰病无他,反四时及不间脏曰死。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一本作积厥)。


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时善癫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痛,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 语,治主病者。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血呕血,不可治,惊者死。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吐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者死,不热者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痛,治主病者。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癫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音顺)仆。诸浮而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其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


阳气有余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为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者,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中有热也。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者,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上而不下者,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32 经脉第一(上) | 经脉第一(下) 32
关于“针灸甲乙经/卷四/经脉第一(中)”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