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糖尿病治疗需要综合治疗。目前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1)糖尿病教育;(2)饮食治疗;(3)运动疗法;(4)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5)血糖监测。由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生活环境、年龄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不同,但不论哪种类型糖尿病,不论病情轻重,都有进行饮食治疗,并尽量多的接受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监控管理能力。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知识非常缺乏,这也是造成控制糖尿病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自己病情较为了解且掌握一定医学知识的患者,则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病情,更好的生活。糖尿病是尚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所以患者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病情,方能做到长治久安。

糖尿病患者教育

目录

糖尿病健康教育

注: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不可治愈,患者不要盲目相信广告。

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医学模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医护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健康教育被公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耗费和负担,使患者和国家均受益。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和公众的卫生保健教育。应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持之以恒。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学会测定尿糖或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计,掌握医学营养治疗的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使用降血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从而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并达标,坚持随访,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生活应规律,戒烟和烈性酒,讲求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饮食控制糖尿病

科普教育文章阅读

饮食治疗

另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应长期严格执行。对T1DM患者,在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规则的餐次安排等措施基础上,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对T2DM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者,医学营养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以及减少降糖约物剂量。

1.计算总热量:首先按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查表或用简易公式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105~125.5M(25~30kcal),轻体力劳动125.5~146kJ(30~35kcal),中度体力劳动146~167kJ(35~40kcal),重体力劳动167kJ(40kcal)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消瘦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体重逐渐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左右。

2.营养物质含量:糖类约占饮食总热量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忌食用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各种糖果、甜糕点饼干、冰淇淋、含糖饮料等)。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15%,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8~1.2g,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增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蛋白质应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脂肪约占总热量30%,饱和脂肪、多价不饱和脂肪与单价不饱和脂肪的比例应为1:1:1,每日胆固醇摄人量宜在300rag以下。

此外,各种富含可溶性食用纤维的食品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并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每El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不宜少于40g,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块根类、粗谷物、含糖成分低的水果等。每日摄人食盐应限制在10g以下。限制饮酒。

3.合理分配: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组成后,按每克糖类、蛋白质产热16.7kJ(4kcal),每克脂肪产热37.7M(9kcal),将热量换算为食品后制订食谱,并根据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

4.随访:以上仅是原则估算,在治疗过程中随访调整十分重要。如肥胖患者在治疗措施适当的前提下,体重不下降,应进一步减少饮食总热量;体型消瘦的患者,在治疗中体重有所恢复,其饮食方案也应适当调整,避免体重继续增加。

糖尿病患者适度运动


科普教育文章阅读

体育锻炼

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T1DM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常可能处于胰岛素相对不足和胰岛素过多之间。在胰岛素相对不足时进行运动可使肝葡萄糖输出增加、血糖升高;在胰岛素相对过多时运动使肌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有可能诱发低血糖反应。故对T1DM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对T2DM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亦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安排。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并建议患者应用便携式血糖计进行自我监测血糖(SMBG);每3~6个月定期复查AIC,了解血糖总体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年1~2次全面复查,了解血脂以及心、肾、神经和眼底情况,尽早发现有关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

以上四种方法都不是药物治疗方法,但是非常重要。患者千万不能忽略。

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另外是胰岛素),现有一个马车理论能够很形象地说明每一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这类药物有罗格列酮类、吡格列酮类。此类药不是直接降糖,而是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体内有限的胰岛素能发挥作用。该类药对动脉硬化形成的多种因素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度。

比喻:胰岛素抵抗好比“车轴生锈摩擦力大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好比“润滑油”,胰岛素好比“马”。润滑油上到车轴里摩擦力再小,没有马拉车,车也不能走。    合理应用:所有2型糖尿病必用药物,也是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病人的首选药物。有水钠潴留作用,可服用小量利尿剂减少水肿,但心功能不全者慎用。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双胍类药

这类药物有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低细胞内储存的糖输出到血管内,抑制肝脏脂肪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增加非胰岛素依赖组织(如血细胞、肾髓质、肠道、皮肤)对葡萄糖的利用,主要降低基础血糖。

比喻:双胍类药好比“仓库保管员”,血糖低时,将仓库大门打开一个小缝,使细胞内存储的糖释放到血里少一点,使基础血糖升高的幅度小,使有限的基础胰岛素能发挥降低基础血糖作用,真正起降糖作用的还是胰岛素,双胍类药只是“帮帮胰岛素的忙而已”。

合理应用:2型糖尿病的基础血糖高或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都高者首选。当基础血糖下降后,餐后血糖也随之下降。对于1型糖尿病,主要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协助胰岛素(主要是中、长效胰岛素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降低基础血糖。

有肝、肾损害者禁用。此药从肾脏排泄,肾脏排泄障碍时药物在体内蓄积。

口服降糖药治疗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抑制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即α-葡萄糖苷酶),减缓碳水化合物(如粮食、蔬菜、水果)在肠道消化成葡萄糖的速度,延长吸收时间,降低餐后血糖.该药不被吸收,只在肠道发挥作用。

比喻:小肠前1/3段就能把食物消化吸收完,血糖很快就高上去,好比超载,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少,好比车拉不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比作禁止超载,每辆车上装点儿(餐后血糖高峰降低),多装几辆车(延长消化吸收的时间),车就拉得动了,但是,没有车(胰岛素)仍然拉不走(不能下降)。    合理应用:2型糖尿病基础血糖正常,只有餐后血糖高者首选,用二甲双胍或中、长效胰岛素,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后基础血糖已达标,餐后血糖尚未达标者可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应用。1型糖尿病病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要与胰岛素联合应用,不能单独使用。该药不被肠道吸收,从大便排出,对肝、肾无损害,有肝、肾疾病的病人可慎用,但有严重肝、肾损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也不用。

促胰岛素分泌剂

主要有格列苯脲格列奇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苯脲瑞格列奈。该类药有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两大类药,两类药的区别是:由于作用在胰岛β细胞上的位点不同,胰岛素分泌高峰和持续的时间不同。

磺脲类药起效慢,使刺激出的胰岛素达峰需1.5小时,使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才能有效地降低餐后1小时的血糖,故一般提前在餐前半小时服,而且该药作用时间长,对基础血糖也有降低作用,但该药主要针对降低餐后血糖。如果下餐未按时进餐易出现低血糖。

格列奈类药起效快,服药后立即可以进餐,在餐后1小时血糖高峰时刺激分泌的胰岛素也同时达到高峰,能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

该药的作用时间短,当餐后两小时血糖下降后该药的作用已基本消失,胰岛素分泌的量也相应减少,这就避免了下餐前低血糖。由此看来格列奈类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曲线非常类似正常人餐后胰岛素分泌曲线,这一特点是磺脲类药不能比拟的。应当注意的是,格列奈类药不能降低基础血糖,必须在基础血糖正常时才能使用。

比喻:磺脲类药和格列奈类药都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好比是“马鞭子”,马累了,跑得慢了,打它一鞭子马会跑得快一点儿,拉车的仍然是马(胰岛素),不是马鞭子。

合理用药: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在用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前三类药)的基础上,餐后血糖尚未控制的病人与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应用,用中、长效胰岛素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血糖基本达标后,餐后血糖尚未达标者与该药联合应用。虽然磺脲类药的作用是长效的,可以协助基础胰岛素有一定降低基础血糖的作用,但该药仍然是针对降低餐后血糖的。有的一天只服1次的长效磺脲类药(如格列苯脲)或磺脲类药的缓释剂(如缓释达美康),目前的理论有随着餐后血糖升高才有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说法。但是,吃了药不吃饭仍然有低血糖的危险,一般的做法还是不吃饭不吃此类降糖药。

合理用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胰岛素剂量决定于血糖水平、β细胞功能缺陷程度、胰岛素抵抗程度、饮食和运动状况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

适应证

1型糖尿病(T1DM);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③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④手术、妊娠和分娩;⑤T2DM 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⑥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胰岛素制剂

按作用起效快慢和维持时间,胰岛素制剂可分为短(速)效、中效和长(慢)效三类。速效有普通(正规)胰岛素(regular insulin,RI),皮下注射后发生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是唯一可经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可用于抢救DKA。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中性精蛋白胰岛素)和慢胰岛素锌混悬液(1ente insulin zinc suspension)。长效制剂有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protamine zinc:insulin,PZI,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ultralente insulin zinc slaspension)。几种制剂的特点见表8-2-4,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一餐饭后高血糖;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两餐饭后高血糖,以第二餐饭为主;长效胰岛素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

治疗原则和方法

(1)1型糖尿病:对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消瘦的患者,初始剂量约为0.5~1.0U/(kg·d)。维持昼夜基础胰岛素水平约需全天胰岛素剂量的40%~50%,剩余部分分别用于每餐前。例如每餐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或餐前即时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使胰岛素水平迅速增高,以控制餐后高血糖。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的方法: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保持夜间胰岛素基础水平,并减少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另于早晨给予小剂量中效胰岛素可维持日间的基础水平;②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使体内胰岛素水平达到稳态而无明显峰值。目前较普遍应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是餐前多次注射速效胰岛素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应为患者制订试用方案,逐渐调整,至达到良好血糖控制。一部分T1IDM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后一段时间内病情部分或完全缓解,胰岛素剂量减少或可以完全停用,称为“糖尿病蜜月期”,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

(2)2型糖尿病:胰岛素作为补充治疗,用于经合理的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未达到良好控制目标的患者,通常白天继续服用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早晨可加或不加小剂量)或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胰岛素作为替代治疗(一线用药)的适应证为:T2DM诊断时血糖水平较高,特别是体重明显减轻的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反应差伴体重减轻或持续性高血糖的患者;难以分型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此外,在T2DM患者胰岛素补充治疗过程中,当每日胰岛素剂量已经接近50U时,可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而改成替代治疗。应用胰岛素作为T2DM替代治疗时,可每天注射2次中效胰岛素或预混制剂;β细胞功能极差的患者应按与T1DM类似的方案长期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

(3)强化胰岛素治疗: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后,有时早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可能的原因为: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②“黎明现象(dawn phenomenon)”: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多所致;③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夜间多次(于0、2、4、6、8时)测定血糖,有助于鉴别早晨高血糖的原因。

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时,低血糖症发生率增加,应注意避免、及早识别和处理。2岁以下幼儿、老年患者、已有晚期严重并发症者不宜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

(4)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又称胰岛素泵)是一种更为完善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放置速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容器通过导管分别与针头和泵连接,针头置于腹部皮下组织,用可调程序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胰岛素输注,模拟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餐时的脉冲式释放。定期更换导管和注射部位以避免感染及针头堵塞。严格的无菌技术、密切的自我监测血糖和正确与及时的程序调整是保持良好血糖控制的必备条件。

人工胰由血糖感受器、微型电子计算机和胰岛素泵组成。葡萄糖感受器能敏感地感知血糖浓度的动态变化,将信息传给电子计算机,指令胰岛素泵输出胰岛素,模拟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模式。目前尚未广泛应用。

参看

参考文献

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