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痈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中医外科学》 >> 疮疡 >> 痈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目录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本节只讲述外痈。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治疗:

1、火毒凝结证

证候: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少数病例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等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盛肉腐证

证候: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

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舌质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初起金黄散外敷,成脓宜切开排脓,溃后八二丹药线插入疮口,有脓袋垫棉法或扩创。


颈痈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时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不清,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温夹痰热或肝胃火毒夹痰热侵袭少阳阳明之络,蕴结于颈侧而发;亦有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肿等感染毒邪而诱发者。

[诊断]

多见于儿童。常生于颈部两侧,但颌下、耳后、颏下等处也可发生。

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白肿,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约经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米样,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稠厚,肿消痛减,约10~14天左右愈合。

若火毒炽盛或素体虚弱,病变可向对侧蔓延,或压迫结喉,形成锁喉痈,甚则危及生命。部分病例因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物治疗,形成慢性迁延性炎症者,结块质地较坚硬,需1~2个月后才能消散,如不能控制病情也会再次出现红肿热痛而化脓。

本病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赤等。

[鉴别诊断]

一、痄腮多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漫肿,酸胀少痛;不会化脓,7—10天消退;有传染性

二、臖xìng核本病为慢性颈部淋巴结炎。虽多由头面疮疖、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结核肿形较小,推之活动;一般不会化脓;无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内治

风热痰毒

颈侧或耳下、缺盆处白肿、热、痛,疼痛牵引肩部及上臂,肿块形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热痰毒之邪,蕴结于颈侧,阻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肿块;风热犯表而有恶寒发热、头痛;风邪犯肺,故有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肿块坚硬,加玄参赤芍花粉清热消肿。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炙博之品。

腋痈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肿胀热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恚怒气郁,致腋窝邪毒蕴结,气血瘀滞而成。

[诊断]

初起腋窝部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差。若肿痛日增,寒热不退,经重0—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如溃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或因溃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甚或导致瘘管形成。

[鉴别诊断]

腋疽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化脓需3个月;溃破后脓水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肝郁痰火腋窝肿胀、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发热,心烦,头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郁痰火之邪阻滞腋窝经络气滞血瘀而成痈;热毒蕴结,经络不利,故上肢活动不利;痰火内蕴,故发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如呼吸不利,加瓜蒌枳壳宽胸理气

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脓成切开时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脓尽可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并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预防与调摄]

参照“颈痈”。

脐痈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多因结扎、剪断脐带,或在包扎处理时感染毒邪而发病。也可由于脐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黄管残留症或脐尿管闭合不全而继发感染邪毒引起。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脓稠无臭则易愈,脓水臭秽则成漏。

[病因病机]

因先天不足,脐部发育不全,复因心脾湿热,火毒注小肠,结聚脐中,以致血凝毒滞而成。亦可因脐中出水,复因搔抓染毒而引起。

[诊断]

发病前有脐部湿疮史,或有脐孔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渐渐肿大如瓜,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疼痛。成脓时伴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容易收口。

如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创口久不收口,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则已形成脐漏

辅助检查:对久不收口的患者,可做瘘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火毒脐中肿胀,皮色红,疼痛;伴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蕴结于脐中,致毒滞血瘀,故肿胀疼痛;湿热蕴久化火,故全身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火毒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黄连解毒汤四苓散加减。

(二)脾气虚弱

创口经久不敛,脐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脓出臭秽;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大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由于病久致脾气虚弱,气血亏虚,故疮口久不愈合;气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湿滞成毒,蕴结而生胬肉、漏管;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便溏均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托毒。

方药:四君子汤加托里透脓散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溃后用红油膏或青黛膏掺九一丹外敷;脓尽改用白玉膏掺生肌散。

形成脐漏者,可插入七三丹药线或白降丹药捻,化管提脓。必要时可行瘘管切除术及修补术。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

2.经常用75%酒精擦洗脐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委中毒

委中毒是发生在腘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委中毒》云:“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缓则筋缩而成废疾。”其特点是腘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届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相当于西医的腘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下注,流于脉络所致;或因患肢溃破、足跟皲裂冻疮溃烂、足癣湿疹等感染毒邪.以致湿热蕴阻,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诊断]

初起委中穴处木硬疼痛,皮色不变或微红,形成肿块则患肢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

伴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如肿痛加剧,身热不退,约2-3周后则欲成脓。溃破后2周左右而愈。

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则影响疮口收敛。

疮口愈合后,患肢仍屈曲难伸者,经功能锻炼后,约2-3个月可恢复正常。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1.气滞血瘀证

初起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活动稍受限;伴恶寒发热,口干纳差;舌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和营活血,消肿散结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2.湿热蕴阻证

证候:委中穴处木硬肿痛,小腿屈曲难伸;伴发热,口干纳差;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当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蒌仁(去壳)、桃仁(去皮、尖)、槟榔、大黄(酒炒)。

3.气血两亏证

证候:起发缓慢,脓成难溃,溃后脓出如蛋清状,疮口收敛迟缓,小腿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或薄腻,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生地、白芍、川芎。 二、外治法参照“颈痈”。脓成宜切开排脓,刀口位置应在胭窝中央折纹偏下方。

[预防与调摄]

参照“颈痈”。


[结语]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临床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肿胀范围6-9en,发病迅速,易肿,易敛,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较佳。根据病位的不同,有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痛和委中毒等。颈痈风热痰毒证,治宜祛风清热、化痰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肝胃火毒证,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腋痈肝郁痰火证,治宜清肝解郁、解毒消肿,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胯腹痈湿热壅结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委中毒湿热蕴阻证,治宜清热利湿、和营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脐痈湿热火毒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气虚挟湿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加味。外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参看

32  |  32
关于“中医外科学/痈”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