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虱子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鱼虱子
Yú Shī Zi
鱼虱子
别名 鱼鳖、鱼寄生、鱼怪
功效作用 降逆开郁;活血止痛。主噎膈反胃胃脘疼痛;胸膈满闷
英文名 autoeciousness of fish
始载于 四川中药志
毒性 无毒
归经 胃经脾经
药性
药味

(《四川中药志》)【异名】鱼鳖、鱼寄生

【来源】为浪飘水虱科动物张氏鱼怪的全体。

【动物形态】张氏鱼怪 ,体呈长卵形,阔而扁,无坚甲,全体乳白色;雌者长达30毫米,阔约15毫米;雄者较小,长4~10毫米,宽1~6毫米。头部复眼长卵形,黑色,有短触须2对,头下方有大颚1对,小颚2对。胸部发达,长而阔,共7节,前胸节包围后头部,后胸节包围腹的1~2节,胸肢共有7对。腹部萎缩成尾状,分5节;鳃足5对,成叶状,在尾节下方。

【生境分布】寄生于鱼类胸鳍后的特别囊内。其生活阶段无较大的形态变化,除幼体时期外,都在囊中。不能自由游泳。有鱼类的地方均有分布。

【采集】捕得有鱼虱子寄生的鱼后,自鱼胸鳍的白色囊中取出,炕干或晒干。

性味】咸,寒,无毒。

【功用主治】治噎膈气逆,及胸前胀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研末,1~1.5钱。

胸肢共有7对

【宜忌】胃溃疡吐血者勿服。

【选方】①治噎膈气逆,胸前胀痛:鱼虱子、茴香虫。焙干研末,和酒服。

②治胸胃疼痛:鱼虱子、狗宝末、地苦胆、地龙蝼蛄犀角末、酒军青藤香、苡仁佛手片、鱼脑石。研末服。

学名:Ichthyoxenus japonensis

别名:鱼怪、鲤怪

分类地位:甲壳纲等足目缩头水虱科  

目录

外形特征

鱼怪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小,呈三角形,深陷于胸部,背面两侧有2只腹眼,胸部由7节组成,宽大而隆起,腹部6节。雄虫长卵形,身体左右对称,长11~16毫米,宽6~8毫米。体形比雌体窄小,一般为两侧对称颚足较雌体的窄长。第2胸肢内肢为一根棒状突起,是交接器官。雌虫较雄虫身体大1倍以上,呈乳酪色,常向左或右扭曲,怀卵时,呈笨重的圆球状。  

生活方式

日本鱼怪寄生在淡水鱼的体内,幼体时期从宿主的胸鳍基部穿破鱼体进入体腔。宿主受鱼怪的刺激后,在体腔前端分泌形成一个袋形的透明膜,使虫体与体腔隔开。袋内包着一雌一雄,长期生活在内。鱼怪在袋内的位置是头朝内,尾朝外。尾节靠近囊孔,以利于呼吸。长成后,由于体形增大,不能再由原孔钻出体外。鱼体内多数有一大一小的雌雄两只成对儿寄生,也有只有一只雌鱼怪寄生,还有个别3只或两对寄生的情况。  

分布与危害

在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京津地区、云南、台湾的淡水鱼中均发现鱼怪,以云南的鱼怪为害最为严重。患鱼怪病的鱼生长迟缓,身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  

食用和药用

此虫虽然相貌不雅,但可食用,据说味道比鱼更加鲜美,且具医疗价值。取其干品研末,可治疗呕吐腹泻、胃疼、气痛癌症病症。清朝道光年间《宝庆府志》记载:“长安营有龙潭,潭中有鱼,鱼腹中有龟,剖鱼取之,蓄之水中,亦能生活。古人云:焙干研末和酒服之,可治呕病……”指的就是这种寄生虫

等足目缩头水虱科的一种。又名鲤怪。寄生于淡水鱼体内。雌虫身体两侧常不对称。头节小,呈横椭圆形或菱形,有1对复眼。胸部腹面有鳞片状的覆卵板4对,构成育卵室,腹部5节。尾节大,呈半圆形。雄虫体形比雌体窄小,一般为两侧对称。鱼怪呈乳白色,体背部遍布黑色素点。寄生在鲤和鲫鱼胸腔中,幼体时期从宿主的胸鳍基部穿破鱼体进入体腔。患鱼怪病的鲤和鲫生长迟缓,身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

关于“鱼虱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给鱼虱子条目的留言

--219.144.129.77 2019年12月16日 (一) 11:42 (CST)

留言: 在哪里可以买到?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