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病学/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方向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消化病学》 >> 总论 >> 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方向
消化病学

消化病学目录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免疫学、酶学等的空前进展,以及许多新尖精细技术的建立,使消化系统疾病病理、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消化病学已是内科学中一门日臻完善的分支学科。

消化系疾病与全身性疾病关系密切。消化系疾病可有消化道外其它系统或全身表现,甚至在某个时期内会掩盖本系统的基本症状,另一方面全身疾病常以消化系症状为其主要表现或者消化道病变仅是全身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消化专业医师必须具备坚实的一般临床基础。着眼于病人的整体,进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诊治。

对消化病学的发展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新诊断治疗技术很多。如七十年代以来胃肠纤维内镜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上、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水平;随着新型内镜如电子胃肠镜、超声胃镜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应用,将进一步发挥其诊断作用。近年来,内镜不仅普遍用于诊断,在治疗上也有新进展,如胃肠道息肉电凝切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及总胆管内取石术,总胆管梗阻的引流术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结扎治疗术,消化道出血的电凝、光凝止血激光治疗消化性溃疡激光血卟啉治疗贲门癌等都已经或行将起着很好的作用。

肝、胆疾病也是我国人民的常见病肝功能检查仍是诊断弥漫性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有些老的肝功能试验特异性差,灵敏度欠佳或其它原因需要淘汰,新的肝功能试验应予建立,如磺溴酞钠因易引直全身过敏反应已被靛氰绿所代替。新的酶及其同功酶的检测如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及其同功酶、转氨酶同功酶、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功酶等的诊断价值在不断探索中。

影像诊断是近年发展很快的一门学科。它将明显改善肝脏局限性占位性疾病的正确诊断率。如肝脏的超声波显像诊断技术,由于其对肝组织分辨和明显提高,且操作简便,不损伤人体,应用愈来愈广,发挥作用也愈来愈大。新一代的电算机断层X线摄影检查,在肝脏病的诊断中已在迅速推广中,必将成为重要诊断手段之一。继电算机断层X线摄影检查又一重大新的诊断技术磁共振,对人体无放射作用,且不需造影剂也可有明显的对比,人体中某些生化差别有时也可从核滋共振图像上的密度对比中反映出来,因此可能比CT优越。当然,磁共振在肝、胆、胰疾病中的诊断作用尚待继续研究才能作出全面的估价。

放射免疫测定法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而可用以测定人体内仅含10-12克分子/毫升水平的微量物质,如激素抗原抗体生物硷及药物等,大大地促进消化系疾病的诊断及病理生理研究,如胃泌素、肠血管活性多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的测定,对这些激素的临床意义及其激素肿瘤的诊断已起了很好的作用。我国在七十年代中就用放射免疫法、火箭电泳法检测甲胎蛋白普查肝癌,由此发现了一批小肝癌及亚临床肝癌病例,得到了早期手术,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放射免疫法必将应用于其他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上,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核心、e及delta抗原、抗体等,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中也已经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正在研究开发中的生物素抗生物酶联免疫测定法,其灵敏度可与放射免疫法相比,有可能代替后者而得到推广应用。

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因重组分子杂交探针技术,已可用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及动物肿瘤的癌基因。若人体胃肠癌也有癌基因的存在并能分离成功,此项新检查术将很快转为临床应用,并将进一步完善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与理论认识。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年来对它的研究虽有许多发展,但对其疾病发生学仍然没有十分了解。近年来,从前列腺素与胃粘膜保护,胃泌素、生长抑素等胃肠激素,遗传因素应激幽门螺杆菌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对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将有改进。

近年来胃癌的防治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行针对胃癌病因而采取预防措施,必须深入进行胃癌病因、发病机理和加强胃癌前期病变的研究。要进一步证明硝酸盐还原菌、真菌及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胃癌作用。此外,胃癌相关或特异抗原的分离,针对相应抗原的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可能有助于胃癌防治。

要重视和加强肠病的研究。肠道疾病特别是小肠检查方法目前尚不够完善。新的检查方法除小肠镜检查及小肠盲目活检已有开展外,肠道免疫反应、小肠细菌繁殖及肠道吸收病理生理是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既要依靠药物,也要重视一般措施,包括适当的休息,平衡而营养丰富的饮食。在康复阶段,应当合理安排生活,逐步作些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必须掌握各种药物治疗的指征,副作用和禁忌证。要选择效高、副作用少、价格便宜、服用方便的药物。不要滥用药品,要认识到药品总有副作用,有些药品还较严重,可加重肝脏代谢负荷过重。对各种可引起消化疾病副作用的药物,要熟悉其性能,避免或谨慎使用。

近年开展的一些新药物或疗法如新型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去氧鹅胆酸与熊胆酸治疗胆结石,静脉内高营养疗法的应用等丰富了消化疾病治疗手段,消化系某些疾病或其并发症,常须手术治疗,内外科医师的密切协作,常是取得有效治疗的关键。

中医的“脾胃”,从其生理功能和临床表现来说,近似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对有些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常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应该积极采用,如清胰汤之治疗急性胰腺炎排石汤治疗胆道结石等是很有效的。

以上虽然列举了一些方面,也不足以概括消化疾病防治研究及今后发展的全部内容。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发病很高,应当受到重视。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胃癌、食道癌、肝癌大肠癌等,它们的早期发现还有很多困难,与肝癌发病相关的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迄今对它的预防、治疗不够满意,这些疾病无疑应是重点研究和解决问题之一。

32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的进展 | 急性胃炎 32
关于“消化病学/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方向”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