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类先天性酶(脱支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糖原贮积病Ⅲ型(Glycogen storagy disease type Ⅲ)即CoriⅢ型糖原贮积综合征,又称Cori病、脱支酶缺乏症、Forbes病、局限性糊精病(Limited dextrinosis)、脱支酶糖原贮积病(Debrancher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Forbes综合征等。本病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目录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病因

【发病原因】

已经证实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所必需的各种酶至少有8种,由于遗传性糖原代谢障碍致使这些酶缺陷,糖原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糖原贮积病。根据引起糖原代谢障碍的酶缺陷和过量糖原在体内沉积的组织不同,可分为12种类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Ⅰ、Ⅲ和Ⅳ型的肝脏损害最为严重;Ⅱ、Ⅴ、Ⅶ型则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除部分肝磷酸化酶激酶缺陷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脱支酶缺乏所致。

【发病机制】

本型的肝组织病理变化与GSD-Ⅰ者类似,肝糖原含量可高达17%;但本型甚少脂肪变性,且纤维化明显,临床上不累及肾脏,甚少发生严重低血糖心衰心律失常罕见,可资鉴别。肌组织受损者常见糖原累积于肌原纤维之间及肌纤维膜下等部位。

脱支酶具有两种催化酶活力,即淀粉-1,6-葡糖苷酶(amylo-1,6-glucosidase)和低聚-(1,4→1,4)-葡聚糖转移酶(oligo-1,4-1,4-glucantransferase),其编码基因位于1p21。当糖原外层葡萄糖直链在分支点前仅存4个葡萄糖残基时,低聚-(1,4→1,4)-葡聚糖转移酶将其中3个残基转移至其他直链以保证磷酸化酶的作用继续进行;与此同时,淀粉-1,6-葡糖苷酶即可解除分支点上以α-1,6-键连接的葡糖分子。脱枝酶缺乏时,糖原分解不能正常进行,致使1,6糖苷键连接点数量增多和糖原分子结构异常。根据酶缺陷和累及组织器官的不同情况,本病又分为数个亚型:患儿肝脏和肌肉中酶活力均缺损者属Ⅲa型,最为多见;仅肝脏中酶活力缺陷者属Ⅲb型,约占15%。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症状

临床诊断

本型临床症状远较GSD-Ⅰ为轻缓,单凭体检不能与GSD-Ⅰ相鉴别。但本病不累及肾脏,甚少发生严重低血糖心衰心律失常罕见,可与之鉴别。 症状:以生长迟缓和肝大为主诉,且常在4~6岁时出现脾大。部分患儿在青春期阶段肝脏明显缩小,生长发育亦有改善,机制不明。亦有个别患儿病情持续发展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除肝脏外,肌组织亦常被累及,表现为肌无力,在行走过速或爬坡时尤为明显,甚至发生肌痉挛,少数呈进行性肌病。病变涉及心肌者出现心脏增大心电图异常

实验室诊断

1.血糖测试:空腹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试验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做试验,则反应正常。胰高血糖素试验可与von Gierke病相鉴别。具体方法为:给本病征患者时,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0.5mg后血糖上升3~4mmol/L(54~72mg/ml),在2次试验中乳酸浓度不变。

2. 红细胞白细胞中酶的测定:脱支酶活性的测定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多数仅50%或更低,可明确诊断。

3.局限性糊精试验:红细胞、肌肉或肝脏中有局限性糊精,有助诊断。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诊断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检查化验

1.血糖测试:空腹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试验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做试验,则反应正常。胰高血糖素试验可与von Gierke病相鉴别。具体方法为:给本病征患者时,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0.5mg后血糖上升3~4mmol/L(54~72mg/ml),在2次试验中乳酸浓度不变。半乳糖果糖耐量试验正常。由于患儿的葡萄糖异生机制正常,故给予蛋白质氨基酸可使血糖上升。在餐后1~3h进行胰高糖素或肾上腺素试验亦可使患儿血糖上升,但如在饥饿14h后进行试验则无效应。说明糖原水解过程进行至分支点处即被阻断。

2.血液检查: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血脂增高程度不一,与其低血糖发作是否严重有关。血清乳酸和尿酸一般正常。

3. 红细胞白细胞中酶的测定:脱支酶活性的测定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多数仅50%或更低,可明确诊断。

4.局限性糊精试验:红细胞、肌肉肝脏中有局限性糊精,有助诊断。

上述功能试验可用做辅助诊断,确诊仍需依据肝脏和肌肉中脱支酶活力测定,部分患儿外周红细胞中亦可能呈现糖原累积和酶活力缺陷。常规做X线胸片、B超心电图肌电图检查。一般可见肝脏增大,脾脏增大。或可发现心脏中度肥大和心电图异常。检测培养的羊水细胞绒毛细胞中的脱支酶可以提供产前诊断依据,可用的方法包括:①免疫印迹分析;②脱支酶活力的定性或定量法。由于这两种细胞中脱支酶活力相对均较低,因此技术上比较困难。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鉴别诊断

1.与GSD-Ⅰ鉴别:本型的肝组织病理变化与GSD-Ⅰ者类似,但本型甚少脂肪变性,且纤维化明显,临床上不累及肾脏,甚少发生严重低血糖心衰心律失常罕见,可资鉴别。

2.与von Gierke病相鉴别:可用胰高血糖素试验。正常人注射胰高血糖素30min之内,血糖至少增高3.9mmol/L;而von Gierke病血糖增高<1.7mmol/L,空腹和进食后皆如此,依此可与GSD-Ⅲ相鉴别,后者如在进餐后2h给予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将明显增高。肾上腺素耐量试验并不优于胰高血糖素耐量试验,并可能引起不良副作用。给von Gierke病人进食半乳糖果糖不导致血糖水平增高,此种耐量试验当尽量不做,因可导致严重酸中毒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并发症

生长迟缓,出现脾大,少数呈进行性肌病。罕见低血糖发作。个别患儿病情持续发展至以下疾病

1.肝硬化: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并发症

2.肝功能衰竭:由于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简称肝衰竭。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于遗传性疾病,预防是最好的手段。

孕妇需重视产前检查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类先天性酶(脱支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目前医学界尚无较好的医疗手段。饮食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可以在日间给予高蛋白饮食,夜间予以鼻饲高蛋白液体;也可采用与治疗GSD-Ⅰ相似的高淀粉饮食。经恰当的饮食治疗后,患儿血糖可以保持正常,转氨酶值下降,生长情况改善。

(二)预后

本病征一般预后尚好,患儿至发育年龄后肌肉症状、肝大常有减轻,曾有活到50岁以上的报告。

参看

关于“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