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荔枝果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山荔枝果
Shān Lì Zhī Guǒ
别名 山荔枝、野梅子
功效作用 理气;消食;利尿。主疝气食积小便不利
英文名  
始载于 贵州草药
毒性 无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药 材 名】山荔枝果

【拉 丁 名】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 Kudo et Masam.(原植物小树)

【药用部位】小柘树的果实。

【功效主治】消食除胀,温阳利水。治食积腹胀,治癃闭

【山荔枝果的功效介绍】: 山荔枝果 (《贵州草药》)

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 ②《贵州草药》:性温,味微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选方】

①治膀胱疝气:山荔枝果一两。 煎水服。

②治食积腹胀:山荔枝果和根各一两。 煎水服。

③治小便不利:山荔枝果和根各五钱。 煎水服。

(选方出《贵州草药》)  

目录

山荔枝果.版本二

简介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拼音名】Shān Lì Zhī Guǒ

【别名】山荔枝、野梅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构棘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实近成孰时采收,鲜用呀晒干。  

原形态

1.常绿灌木,高2-4m。直立或攀援状;根皮橙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粗壮,长5-10(-20)mm。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9cm,宽1-2.8cm,先端钝或渐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径约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径约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绒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熟时橙红色,直径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或山谷、林缘等处。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绿和溪旁。

资源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药用价值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直径3-5cm。鲜品橙红色,具毛茸,有乳黄色浆汁,干品棕红色,皱缩。剖开后,果皮内层着生有多数瘦果,每一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基部有极短的果柄。气微,味微甜。

【性味】微甘;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消食;利尿。主疝气;食积;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嚼食或煎汤,15-30g.

【各家论述】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七种疝气。2.《贵州草药》:调气,利水,消食。

【摘录】《中华本草》

关于“山荔枝果”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