虉草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虉草
Yì Cǎo
别名 草芦、马羊草
功效作用 调经;止带。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英文名 all-grass of Reed canarygrass
始载于 植物分类学报2卷2期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出处】 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2卷2期》。

【拼音名】 Yì Cǎo

【英文名】 all-grass of Reed canarygrass

【别名】 草芦、马羊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虉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alaris arundinace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虉草 多年生草本。有根茎。秆通常单生或少数生,高60-140cm,有6-8节。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薄膜质,长2-3mm05-7-4叶片扁平,幼嫩叶微粗糙,长6-30cm,宽1-1.8cm。圆锥花序紧密狭窄,长8-15cm,分枝上举,密生小穗,小穗长4-5mm,含1枚两性小花及附于其下的2枚(有时为1枚)退化成线形或鳞片状外稃,有3脉;颖草质。等长,脊上粗糙,上部有极狭的翼;孕花外稃宽披针形,长3-4mm,上部具柔毛,短于颖,软骨质,无芒,有5条不明显的脉;内稃舟形,与外稃同质,背具1脊,脊的两侧疏具柔毛;雄蕊3,花药长2-2.5mm,子房光滑,花柱2。颖果包紧于稃内。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5-3200m的林下、潮湿草地和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西北、华东和湖南、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 全草含生物三类:大麦芽碱(hordenine),禾草碱(gramine),2,9-二甲基甲氧基四氢-β-咔啉(2,9-dimethyl-6-methoxy-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正二十八醇(n-octacosanol)。还含6-甲氧基-2-甲基-1,2,3,4-四氢-β-咔淋(6-methoxy-2,9-di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

【性味】 苦;平;辛

【功效与作用】 调经;止带。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民间常以全草主治妇女红、白带和月经不调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关于“虉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