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小脑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生理学》 >> 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小脑
生理学

生理学目录

小脑对于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均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的联系,可以将小脑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即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图10-36)

灵长类动物小脑分叶平展示意图


图10-36 灵长类动物小脑分叶平展示意图

目录

(一)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密切关系。运动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则平衡失调。实验观察到,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由于平衡功能失调而不能站立,只能躲在墙角里依靠墙壁而站立;但其随意运动仍然很协调,能很好地完成吃食动作。在第四脑室附近出现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往往压迫损伤绒球小结叶,患者站立不稳,但其肌肉运动协调仍良好。绒球小结叶的平衡功能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进行的途径为: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装置。在动物实验中还观察到,犬切除小结叶后,则运动病不再发生;猫切除小结叶后,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positional nystagmus),当头位固定于特定位置时眼震颤即出现。以上均说明绒球小结叶对调节前庭核的活动有重要作用。

(二)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包括单小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旁中央小叶)构成。这部分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传入纤维的投身投射,其感觉传入冲动主要来自肌肉与关节本体感受器;但是前叶还接受视觉听觉的传入信息,而后叶的中间带区还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前叶的传出纤维主要在顶核神经元,转而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后叶中间带区的传出纤维经间置核到红核,有一些纤维再投射到丘脑外侧腹核,最后抵达大脑皮层运动区。

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去大脑动物,刺激前叶蚓部可抑制同侧伸肌紧张,使去大脑僵直减退,因此前蚓部有抑制紧张的作用。抑制肌紧张的区域在前叶蚓部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前叶明目张胆部之前端与动物尾部部及下肢肌紧张的抑制功能有关,前叶蚓部之后端及单小叶部位与上肢及头而部肌紧张的抑制功能有关,其分布安排是倒置的。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转而改变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活动的。在猴的实验中观察到,刺激小脑前叶两侧部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这些肌紧张易化区也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而且安排也是倒置的,其作用可能是通过网状结构易化区转而改变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活动的。因此,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调节既有抑制又有易化的双重作用。在进化过程中,前叶的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紧张的易化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

后叶中间带也有控制肌紧张的功能,刺激该区能使双侧肌紧张加强。由于后叶中间带还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因此它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当切除或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将发生很大紊乱,同时肌张力减退,表现为四肢乏力。受害动物或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称为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如动作越迅速则协调障碍也越明显。患者不能进行颉颃肌轮替快复动作(例如上臂不断交替进行内旋与外旋),但当静止时则看不出肌肉有异常的运动。因此说明,这部分小脑是对肌肉在运动进行过程中起协调作用的。这种动作性协调障碍,称为小脑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三)皮层小脑

皮层小脑指后叶的外侧部,它不接受外周感觉的传入信息,仅接受由大脑皮层广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传来的信息。这些区域的下传纤维均经脑桥换元,转而投射到对侧的后叶外侧部,后叶外侧部的传出纤维经齿状核换元,再经丘脑外侧腹核换元,然后投射到皮层运动区。皮层小脑与运动区、感觉区、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精巧运动是逐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熟练起来的。在开始学习阶段,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所发动的运动不是协调的,这是因为小脑尚未发挥其协调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与小脑之间不断进行着联合活动,同时小脑不断接受感觉传入冲动的信息逐步纠正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偏差,使运动逐步协调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皮层小脑参与了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当精巧运动逐渐熟练完善后,皮层小脑中就贮存了一整套程序;当大脑皮层要发动精巧运动时,首先通过下行通路从皮层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并将程序回输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再通过锥体束发动运动。这时候所发动的运动可以非常协调而精巧,而且动作快速几乎不需要思考。例如,学习打安运动的过程或演奏动作的过程,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四)小脑内局部神经元回路

小脑皮层各区的组织结构都是相似的。进入小脑皮层的纤维只有攀缘纤维和藓苔纤维两类,两者均起到兴奋作用。小脑皮层内有五类神经元,即颗粒细胞、高尔其细胞、篮状细胞、星状细胞和浦氏细胞;除颗粒细胞为兴奋性神经元外,其余均为抑制性神经元。浦氏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层唯一的传出细胞,它与小脑深部核团(顶核、间置核、齿状核)发生突触联系,抑制核团内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的紧张性放电活动。攀缘纤维主要来自延崩的下橄榄核,进入小脑皮层起到强烈的兴奋作用。藓苔纤维是进入小脑皮层的主要传入纤维,来源很广泛,进入小脑皮层后与颗粒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起着兴奋颗粒细胞的作用。颗粒细胞的轴突进入小脑皮层浅层后形成平行纤维,转而兴奋其他神经元。例如兴奋高尔基细胞,高尔基细胞兴奋后即反馈抑制颗粒细胞的活动。由于高尔基细胞轴突的分布比较广泛,它能同时抑制许多颗粒细胞的活动,造成颗粒细胞的兴奋反应在空间上局限起来。也就是说,由藓苔纤维直接兴奋的颗粒细胞处在兴奋状态,而其外围的颗粒细胞则外在抑制状态。又如平行纤维可兴奋浦肯野细胞、篮状细胞和星状细胞,而篮状细胞和星状细胞能抑制浦肯野细胞和活动;由于篮状细胞的轴突分布较广,浦肯野细胞受抑制的范围较大,造成浦肯野细胞的兴奋反应在空间上局限起来。也就是说,由平行纤维直接兴奋的浦肯野细胞处在兴奋状态,其邻旁的浦步野细胞则处在抑制状态。因此,通过上述局部神经元回路的作用,使许多不同来源的藓苔纤维的冲动进入小脑皮层后,出现许多兴奋与抑制镶嵌的区域,这对于小脑精确地调节不同部位的肌肉肌紧张或协调其随意运动是很重要的(图10-37)。

小脑内局部神经元回路示意图


图10-37 小脑内局部神经元回路示意图

1:藓苔纤维 2:攀缘纤维 3:小脑深部核团细胞4:颗粒细胞 5:高尔基细胞 6:浦肯野细胞

7:篮状细胞 8:星状细胞 9:平行纤维黑色细胞均为抑制性神经元

参看

32 姿势反射 | 基底神经节 32
关于“生理学/小脑”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