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氢

(重定向自氢氰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氰化氢
IUPAC名
Hydrogen cyanide
别名 氢氰酸
识别
CAS号 74-90-8
RTECS MW6825000
性质
化学式 HCN
摩尔质量 27.03 g·mol⁻¹
外观 无色气体或淡蓝色易挥发液体
密度 (液) 0.687
熔点 -13.4°C (259.75 K, 7.88°F)
沸点 26°C (299.15 K, 78.8°F)
溶解性 易溶
pKa 9.2 - 9.3
结构
分子构型 直线形
偶极矩 2.98 D
危险性
警示术语 R:R12-R26-R27-R28-R32
安全术语 S:S1/2-S7-S9-S13-S16-S28-S29-S45
主要危害 剧毒及易燃
NFPA 704
NFPA 704.svg
4
4
2
 
闪点 −17.78 °C
相关物质
相关化学品 氯化氰磷杂乙炔
三甲基氰硅烷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氰化氢,又称氢氰酸,化学式HCN。标准状态下为气体,剧毒且致命,无色而苦,并有杏仁气味,能否嗅出视乎个人基因[来源请求]。氰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液体, 它是一种弱酸,沸点26℃(79°F)。氰化氢是一个线性分子,碳和氮之间具有三键

目录

制取

氰化氢的实验室制法是通过氰化物与酸反应制备,如:

\rm H^+ + NaCN \longrightarrow HCN + Na^+


最重要的工业制取氰化氢的方法要数Andrussow氧化反应,它是通过甲烷、氨气以及氧气在约1200°C经由铂催化得到氰化氢:

\rm 2 CH_4 + 2 NH_3 + 3 O_2 \longrightarrow 2 HCN + 6 H_2O


其中反应所需能量由甲烷和氨气的部分氧化提供。
这个反应是由德国化学家Leonid Andrussow首先在1927年于法本公司发现的。[1]

或者由石墨与氨气加强热生成气体,冷凝后得液体氰化氢。

\rm NH_3 + C \triangleq HCN + H_2


化学性质

分子可溶于水中形成氢氰酸。可与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SN),及与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生成α-羟基腈。由于可以使化合物增加一个碳原子,故是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和化工步骤,实际上常用CN作亲核试剂。

危害

健康危害: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造成细胞窒息。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急性中毒

  1. 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2.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3.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4.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症皮炎

参阅

参考资料

  1. Andrussow, L.. The catalytic oxydation of ammonia-methane-mixtures to hydrogen cyanide. Angewandte Chemie. 1935, 48 (37): 593–595. doi:10.1002/ange.19350483702. 

外部链接

参考来源

关于“氰化氢”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