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积聚(abdominal mass),临床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积证和聚证的合称。积证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多为脏病;聚证触之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积聚的发生主要与肝、脾两脏有关,多因正气虚亏,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由于积证和聚证病因相同,病机相关,故常以二者并称。中医文献中的癥癖块痞块以及伏梁痞气肥气息贲奔豚(贲豚奔豚气)等疾病均属积聚范畴。聚证预后一般较好,而积证的预后较差。

积聚名称首见于《灵枢.五变》。《难经》对积、聚作了明确区分:“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诸病源候论》认为积聚主要由正虚感邪所致,并指出积聚之成,一般都有渐积成病的过程。《济生方》强调积聚发病与七情攸关,运用香棱丸大七气汤等方,一直沿用至今。《卫生宝鉴》已把三棱莪术作为治疗积聚的重要药物。《景岳全书》说:“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对攻法和补法在积聚治疗中的运用,作了较好的概括。

积聚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腹腔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

目录

病因病机

积和聚的病因相同,病机相关,而证候有别。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由他病转归。例如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致血瘀内结。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但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而成有形之积,有形之血瘀,也必阻滞气机,故积和聚在病机上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积聚一般初病属实,久则多虚实夹杂,后期均可导致正虚邪实

辨治

积聚的辨证,首先应区别积和聚的不同。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的特点,其病程较长,病情深重,治疗也难;聚证则无明显积块,腹中胀气,时聚时散,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治疗较易。其次辨积证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积证病程较长,病程阶段不同,虚实也不同。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积块较小,质地亦软;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积块增大,质地较硬,形体消瘦,体质衰弱;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积块较大,质地坚硬,消瘦明显,机体虚衰。

临床所见积聚之证,常是先因气滞成聚,日久则血瘀成积。

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为主,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重在活血。并要区分积证不同阶段,掌握攻补分寸。

积证

积证可分为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3种:①气滞血阻。证见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脉弦,属积证初期。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方用金铃子散合失笑散。②瘀血内结。证见腹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减乏力,时有寒热,女子或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见瘀点,苔薄边暗,脉细涩,属积证中期。治宜祛瘀软坚、兼调脾胃,方用膈下逐瘀汤,并可加入川楝子、三棱、莪术等增强祛瘀软坚之力。③正虚瘀结。证见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属积证末期。治宜大补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化积丸

积证不论初起或久积,均可配合外治法,一般采用阿魏膏或水红花膏协助消结散瘀

聚证

聚证可分为肝气郁滞、食滞痰阻两种:①肝气郁滞。证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方用逍遥散。②食滞痰阻。证见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聚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滑。治宜导滞通便、理气化痰,方用六磨汤,酌加鸡内金山楂建曲莱菔子等增强健胃消食的作用。聚证多见实证,但反复发作,损伤脾气,可常服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中,扶助正气。聚证治疗得当,预后一般较好;但积证在扪及腹中积块之前,已经过了一段病程,当发展成积时,治疗大多比较困难。积证发病过程中,若失治、误治,常可转变为黄疸,或见吐血便血,或转为鼓胀,均为病情重笃,预后不良之象。

参看

关于“积聚”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