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湿疮(eczema),以皮肤瘙痒糜烂、流滋、结痂等为症状特点的一类皮肤病。虽然皮损多种多样,形态各有不同,但均具有多形性损害、对称性分布、瘙痒、反复发作等特征。发病率较高,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常复发。急性者多泛发全身,慢性者往往固定在某些部位,容易复发、较难根治。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治疗以清热利湿养血祛风为原则。

湿疮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汉代《金匮要略》中称之浸淫疮。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有详细记述。以后诸家皆有发挥,因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命名,如生在手足部的叫疮,生在耳部的叫旋耳疮,生在脐部的叫脐疮,生在阴囊部的叫肾囊风,生在下肢的叫血风疮,生在乳部的叫乳头风等。

湿疮总由禀性不耐,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或由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牛肉羊肉、奶糖,及花粉、灰尘、羊毛、动物羽毛、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等引起;有的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情志变化、神经因素等有关。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发于小腿伴有青筋暴露者,常由于气血运行失常,湿热蕴阻所致。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①急性湿疮。以湿热为主,常夹有外风。起病较快,常对称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也可泛发全身,以面部的前额、眼睑、颊部、耳轮、口周围,以及肘窝、窝、手部、小腿外阴肛门周围等处多见。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面积大小不一,边界不清。继而在潮红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群集或密集成片,此起彼伏,常因搔抓,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流滋、结痂,最后痂盖脱落,露出光滑红色的皮肤,并有少量的脱屑。轻者微痒,重者瘙痒难忍,成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更甚,影响睡眠。皮损广泛者,伴有发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证。治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渗湿汤二妙丸加减。一般3周左右可治愈,但有复发倾向,常由吃辛辣和鱼腥食物所引起。②亚急性湿疮。主要为小丘疹、丘疱疹、小片糜烂和流滋,也可有结痂或脱屑。多由急性期的潮红、水疱及液体渗出的明显消退所形成,或由慢性湿疮加重所致。亚急性较易转为慢性,一般临床上亚急性湿疮与慢性湿疮很难明显区分。一般无全身不适,或有胸闷纳呆便溏、苔腻、脉滑等证。治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用除湿胃苓汤加减。③慢性湿疮。以血虚风燥,湿热蕴阻为主。皮损多呈局限性,有浸润、增厚、粗糙、苔藓样变色素沉着。中心常有抓痕、血痂及点状渗出等。其周围可有散在的小丘疹。多发于手足背、小腿伸侧、肘膝屈侧、阴部、股部及肛门周围等。瘙痒剧烈,呈阵发性,以睡前或遇热时加重。病程数月或更久。或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濡细无力等证。治宜养血祛风、清热利湿,用四物汤合萆渗湿汤加减。

外治:急性者滋水多时用10%黄柏溶液湿敷;亚急性者用三黄洗剂搽,每日3~5次;慢性者涂青黛膏或黄柏霜。针刺: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配穴血海三阴交合谷。护理:急性者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等洗涤;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鸡、鸭、牛、羊肉、海鲜等发物;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

参看

关于“湿疮”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