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A+医学百科 >>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一个类型,除此之外,尚有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抗体为IgG或C3,少数为IgM。37℃最活跃(这也是为什么命名为温抗体型的原因,冷抗体型为20°C),为不完全抗体,吸附于红细胞的表面。致敏红细胞易被巨噬细胞所破坏,部分膜被破坏可形成球形红细胞。IgG和C3抗体同时存在可引起比较严重的溶血。
原因不明的原发性AIHA占45%。继发性的病因有:①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②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③淋巴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④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甲基多巴,氟达拉宾等。
目录 |
临床表现和诊断
急性型多发生于小儿伴病毒感染者,偶也见于成人。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腰背痛、呕吐。严重时,有休克、昏迷。多数温抗体型AIHA起病缓慢,成人多见,无性别差异。表现为虚弱及头昏。体征包括皮肤黏膜苍白,黄疸;轻中度脾大(50%),质较硬,无压痛;中度肝大(30%),肝质地硬但无压痛。贫血程度不一,系正常细胞贫血,外周血片可见球形细胞。1/3的患者血片中可见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高,个别可高达0.50。急性溶血阶段白细胞增多。约10%~20%的患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称为Evans综合征;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直接法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测定吸附在红细胞膜上的不完全抗体和补体较敏感的方法,是诊断AIHA的重要依据。在生理盐水内,吸附不完全抗体或补体的致敏红细胞并无凝集,因为不完全抗体是单价的。加入完全、多价的抗人球蛋白抗体后,后者与不完全抗体Fc段相结合,起搭桥作用,可导致致敏红细胞相互凝集,即直接Coombs试验阳性。根据加入的抗人球蛋白不同,可鉴别使红细胞致敏的是IgG抗体还是C3。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则可测定血清中游离的IgG或C3。
如有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阳性,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可疑药物服用史;冷凝集素效价正常,可以考虑温抗体型AIHA的诊断。Coombs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较符合,糖皮质激素或切脾有效,除外其他HA(特别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可诊断为Coombs试验阴性的AIHA。排除各种继发性AIHA的可能,无病因查到者诊断为原发性AIHA。继发性AIHA必须明确引起溶血的诱发疾病,可依据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和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治疗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1~1.5mg/(kg·d)分次口服。如治疗3周无效,则更换其他疗法。红细胞数恢复正常后,维持治疗剂量1个月。然后缓慢减量,小剂量泼尼松(5~10mg/d)持续至少6个月。82%的患者可获早期全部或部分缓解,但仅有13%~16%的患者在撤除糖皮质激素后能获长期缓解。作用机制:①抑制抗体产生,②减低抗体对红细胞膜上抗原的亲和力,③减少巨噬细胞上的IgG及C3受体,或抑制受体与红细胞相结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或血浆置换术也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作用不持久。
(二)脾切除
脾是产生抗体的器官,又是致敏红细胞的主要破坏场所。温抗体型AIHA切脾后,虽然红细胞仍被致敏,但抗体对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却减小了,术后有效率为60%。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抗体为IgG型者,切脾疗效可能较好。术后复发病例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可有效。
(三)免疫抑制剂
指征:①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都不缓解者;②脾切除有禁忌者;③泼尼松量需10mg/d以上才能维持缓解者。常用达那唑,霉酚酸酯(MMF,骁悉),抗CD20的单抗(rituximab,美罗华),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可与激素同用。总疗程约需半年左右。任何一种免疫抑制剂试用4周如疗效不佳,应改用其他制剂。疗程中须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贫血较重者应输洗涤红细胞。
(五)继发性AIHA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参看
参考文献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
关于“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留言: | ![]()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