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张孝骞(Chang Hsia Ch‘ien (1897~1987)),中国内科学家。确定循环血容量测定法,组织中国第一个临床消化专业小组。1897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长沙,1987年8月8日卒于北京。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工作,1926年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1927年回国后于1932年任内科副教授,1933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毅然辞去协和的工作回湘雅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后接任院长,在大后方坚持办学,培养抗战急需的医药卫生干部。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考察医学教育,1948年他回协和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及内科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编《中华内科杂志》,并先后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早年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代谢等方面的研究。1926年在美国建立了测定人体循环血容量一氧化碳方法,并证实糖尿病酸中毒时血容量降低。以后又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血容量增加,并发现营养不良性水肿肾病综合征病人血容量下降是血胶体渗透压降低所致。1930年代后研究消化系统,在协和创建国内第一个临床消化专业小组。首次在中国采用组胺法化验胃液分泌,研究了发热贫血维生素 A缺乏对胃酸分泌的影响,提出发热对胃液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的新观点,阐述了发热病人食欲降低的部分机理。还对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消化性溃疡等进行了研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诊治了许多疑难病和罕见病,诸如希恩(原译席汉)氏综合征间叶瘤等。主要著作有《测定循环血容量的一氧化碳法》(1928)、《糖尿病酸中毒时的血容量》(1928)、《发热和传染病时的胃液分泌》(1933)、《胃溃疡恶变的发生率》(1936)、《临床医生要讲究思维方法的修养》(1982)。

关于“张孝骞”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