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唐宗海(1847-1897年),清末医学家。字容川。[中西医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四川彭县人。少习儒,后因父病,乃留心医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亦以医闻名。见识广博,治学提倡“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两卷(1892年)。认为西医与中医互有优劣,主张应“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其观点对此后中西医汇通者影响颇大。曾着《血证论》八卷(1884年),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药物学专着有《本草问答》两卷(1893年),书中论及本草学理论,比较中西药学之异同与短长。另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1893年)、《伤寒论浅注补正》七卷。以上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另著《医学见能》四卷(1873年)、《痢疾三字诀》、《医易通论》、《医易详解》各一卷(附《医案类录》)以及《医柄》、《六字方证中西通解》等。

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93年刊),于血证论治有独到之处。少习儒。光绪十五年(1889)举进士,授礼部主事。中年嗜好医学,主张“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受当时日渐盛行的西洋医学影响,从维护中医的愿望出发,试图进行中西医汇通,以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著《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两卷(1892),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中西医各有短长,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对此后的中西医汇通论者影响较大。他重视气血说,著有《血证论》8卷(1884),受杨西山《失血大法》影响,讨论气血水火关系以及血证与脏腑脉证死生、用药宜禁等问题。总结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较为实用。另有《本草问答》两卷(1893),议及本草学理论,比较中西药学之异同与短长。《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1893)和《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1893)则是对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和《伤寒论浅注》两书的删补、正误,并合中西医之说而成。以上五书合称《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唐容川在维护中医,接受西学的同时,又表现出某些尊古的倾向,认为宋元以后的医学水平不如《伤寒论》以前。

关于“唐宗海”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