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张锡纯,近代医学家(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幼习举子业,打下坚实之文史基础,后秉承其父之遗志,改攻医学,精研《内经》、《难经》、《本草经》及仲景学说,历代著名医家学说,又悬壶问世。三十岁后又研习西医,既善于化裁古方,又能撷取中西医之精萃,互相沟通。治疗时主张照顾脾阳胃阴,善治中气下陷气郁痰饮结胸等杂症,皆有别出心裁之疗法。每多化裁古方、揉合中西治法。辛亥革命时,任军医正,1918年设立达医院于沈阳,自任院长,十年后定居天津,设国医函授学校,广泛传播中医,宣扬中西汇通,尤其中西医生理解剖学、中西药结合之原理。其平生之学术见解,医疗心得,皆汇集为《医学衷中参西录》计三十卷,常有关于汇通中西医论及疗法的惊人之见,于当时颇有影响,与张生甫、张山雷合称“三张”。另著《种菊轩诗草》。其子张荫朝继其业。

人物履历

Bklp4.jpg

张锡纯(1860~1933)中国医学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医术特征

       张锡纯治学虽多创论,然措词婉转,鲜直斥前人之非,与同道多友善,不好贬人贵己,不好大言傲人。中西医论争势若冰炭时,仍本其夙志,撰文论中西医理相通,医界不宜作意气之争,人且以为系中庸之道。但张锡纯对误人至死的庸医却当面斥之为投井下石者,毫不留情。此虽激于义愤,亦可见其忠厚至诚,对患者极端负责。他处世为学以“志诚”为信条,故书屋名“志诚堂”。

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常念学与年俱进,终生治学不辍。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证,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时人称之为一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张锡纯成名较晚,而桃李半天下。及门弟子如隆昌周禹锡,如皋陈爱棠、李慰农,通县高砚樵,祁阳王攻酲,深县张方舆,天津孙玉泉

Bklp5.jpg

李宝和,辽宁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私淑其学问者不可胜计。当时国内名中医如汉口冉雪峰,嘉定张山雷,奉天刘冕堂,泰兴杨如侯,香山刘蔚楚,慈溪张生甫,绍兴何廉臣等均常与张锡纯讨论学术,为声气相孚之挚友。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多聘其为特邀撰稿人。  

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张锡纯医案》,是通过对张锡纯1909年所撰的《衷中参西录》研读与实践所得的一部张氏医案,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书後附有本书作者撰写的“张锡纯医学思想探讨”等系列文章及张氏自拟方索引,既使人看到了张氏精湛的医术与仁厚之人品,也通过作者的笔加深了人们对张氏医学思想的理解。

Bklp6.jpg

目前所出版的张锡纯著作,多为将全部著作汇为一册的厚重开本。而本次分卷出版恢复张锡纯生前对其医著的分册原旨,将《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医著分为五册:处方篇(即《屡试屡效方》)、药物篇(即《中药亲试记》)、医论篇(即《中医论说集》)、医案篇(即《医案讲习录》)、伤寒篇(即《伤寒论讲义》)。并在完全尊重张锡纯原意、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编辑手法,让该书的“层次更分明,眉目更清晰。”

关于“张锡纯”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