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气血失衡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阴阳气血失衡:正常状态下,人体的阴阳是相互补充、协调、制约的,一旦出现一些不足或有余,人体往往会自己进行调节以达到平衡,但如果这种失衡不能被机体及时调整,代偿的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通常直接导致的就是女性的亚健康状态,更严重的会出现早衰疾病等危险的征兆。

目录

阴阳气血失衡的原因

为“元气亏损,肾不调”,肝腑功能失调,脾、肝、心、肾虚损,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寒湿外袭,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外合击,则气滞血淤,脉道阻塞 气滞血瘀阳气不能下达。

阴阳气血失衡的诊断

在临床上,阴阳失调病理变化多与疾病本质的寒热性质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说明在疾病过程中人体大多存在着病变性质的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寒热真假等病理变化。为此,阴阳失调更成为阐释病性寒热变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病机,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阴阳气血失衡的鉴别诊断

阴证和阴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在临床上,阴阳失调病理变化多与疾病本质的寒热性质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说明在疾病过程中人体大多存在着病变性质的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寒热真假等病理变化。为此,阴阳失调更成为阐释病性寒热变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病机,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阴阳气血失衡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寒冷季节宜注意身体保暖,尤其四肢。饮食、起居、房事有节,少吃或不吃黏性食物,如年黍米面、年糕、芝麻糖之类。不抽烟、不饮酒,心情舒畅,以饱满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学习、工作。发现初期症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看

关于“阴阳气血失衡”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