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即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症。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该病发病急,发展迅速,受损面积大,易伴有多系统损害,皮疹初起于面、颈部、胸部,呈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发病率不高,但非常凶险,病死率高,寻找病因,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相当重要。

目录

病因

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引起此型药疹的药物有: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比如复方氨基比林等,磺胺类药(甲氧苄啶及磺胺邻二甲痒嘧啶、甲氧苄啶)、利帕西泮保泰松别嘌醇、巴比妥类,四环素呋喃妥因、抗结核药、乙内酰尿类药、卡马西平等。

发病时间

从初次用药到起皮疹时间不定,短者几个小时;最长时间达30天。一般初次用药比重复用药出现皮疹的时间晚;解热镇痛药、抗菌素出现皮损的时间较早,而抗痛风药等出现皮损的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联用多个药物、中药汤药中多种成份混杂,难以确认是哪药物过敏;过敏体质者出现皮疹较早,皮损更为严重。提示临床医师在应用解热镇痛药、抗菌素等过敏几率高的药物时要注意询问药物过敏史,重复用药时也应注意观察,在应用抗痛风药等药物时要观察1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

起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部、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可以用手指推动,稍用力表皮即可擦掉,如烫伤样表现。黏膜也有大片坏死剥脱。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和内脏病变。如抢救不及时,可死于感染、毒血症肾衰竭肺炎或出血。此病初起时除上述表现外,有时初起皮疹如多形红斑或固定性药疹,很快再发展为大片红斑、大疱、表皮剥脱。

治疗

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交叉致敏药物,为控制病情,促进皮肤愈合,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早期、足量、持续糖皮质激素应用,多次药敏培养,选对肝肾毒性较小的有效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胃黏膜,支持疗法,暴露疗法,红外线灯照射,严格消毒隔离,全程预见性多方位护理。

抗生素的选择慎重,因为患者处于高敏状态,为尽量避免多价过敏和交叉过敏,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若发热,一般采用冰敷等物理治疗方法,为避免过敏都没应用解热镇痛药,在应用糖皮质类固醇后体温都能降至正常。对于糖皮质类固醇的选用传统遵从早期、适量的原则。

参考文献

关于“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