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性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不育性sterility

1 指不产生发育成下代植物种子的这一特性。广义的不育性包括因环境条件而不开花或过早落花的,以及种子不具发芽能力的,或是像白化苗那样能发芽但无繁殖能力的。狭义的不育性,则是指从生殖细胞形成直到受精,或是作为担负这一进程的生殖器官的机能、形态、位置,以及从合子到发育成种子这一整个过程,基于某种原因,而不能产生后代的现象。M.B.Crane(1929)把因生殖器官退化而产生的不育性,称为形态性不育性,把因配子体世代发育异常、胚和胚乳等的形成异常所产生的不育性,称为发育性不育性。配子一般虽能受精,但在自交或在特定的系统间交配而不能受精时则称为不亲和性。可育性是不育性的对应词,是指生活史的有性过程未被离断者。

2 动物与植物相同,由于生殖细胞形成不完全,以及受精障碍等原因而不能产生子代,这现象也称为不育性,不育性一词原为植物中的术语,特别是应用于不生殖性或生殖减退。在人和高等动物的雌性中亦称不孕性。与上述相反,可育性可称为可生殖性、生殖完全或可孕性等等。尤其对动物的不亲和性多以育性一词来称呼在人和家畜中,实际上碰到的不育性问题常常是因为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不全,但也有的报道说,几种实验动物因连续近亲交配而招致了生殖器官的退化。不过一般不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狭义的不育性,即不亲和现象,在海鞘类的各属中(Ciona,Cynthia,Molgula等)早巳引人注意。特别是对于幽灵海鞘(Ciona inestinatis)中的自交不亲和性(Self-sterility)及杂交不亲和性(cross-sterility),摩尔根(T.H.Morgan)曾长期进行过研究。海鞘的卵有一被覆细胞层包裹,在自交不亲和及杂交不亲和性时,精子不得通过此被覆细胞层,当人工除去这一障碍时,精子便可达到卵子处进行受精。此外,将卵长期放置海水中处理,因生理上的发生变化,可使受精率提高。但这里是否存在着有如植物那样的基因关系还不很清楚。另外在雌雄同体的动物中也不一定都是自交不育,即使是上述的海鞘,也并非普遍地自交不育。蛞蝓类及某种雌雄同体的鱼如交配受到妨碍,便常进行自体受精。对雌雄同体动物的自交不育,恐伯多数还是因为雌雄生殖腺成熟期不同的缘故。

关于“不育性”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