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遗传
A+医学百科 >> 数量性状遗传 |
数量性状遗传(inheritance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生物群体内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的遗传。数量性状不同于质量性状。后者如豌豆花色的红和白及其子粒的圆和皱,玉米子粒的黄和白及其胚乳性质的糯和非糯等;在它们的分离群体内,不同表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即变异是不连续的。数量性状如个体的高矮、轻重、果实的大小、纤维的长短等,则需要用度量数值表示其表型。在数量性状的分离群体内,很难根据个体表型的不同在它们之间划出明确的差别界限,即变异是连续的。数量性状的发育最易受环境的影响。畜、禽、作物的经济性状,绝大多数属于数量性状。
特点 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虽因基因效应不同而异,一般可概括为 3种情况:①某数量性状表现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F1)的该性状一般介于两亲之间,其平均数与两亲的中值近似。②子二代(F2)群体的连续差异幅度显著扩大,一般近似正态分布,但其平均数仍近似F1。③控制数量性状发育的基因易受环境影响,即使纯合的亲本或基因型相同的F1个体间,其表型也会呈现一定幅度的连续变异。所以F2群体变异幅度的显著扩大,除由于F2基因型的多样性分离外,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也是重要因素。
学说 瑞典学者H.尼尔松-埃赫勒根据小麦粒色的遗传,首先提出解释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其后经美国学者E.M.伊斯特和R.A.埃默森根据玉米果穗长度和烟草花冠长度的遗传试验结果,对多基因假说作了补充。多基因假说认为:同一数量性状的遗传受为数甚多的基因支配;各个基因对性状的作用都很微小(英国K.马瑟称之为多基因或微效多基因);这些基因彼此间没有显隐性关系,而其作用一般是累加的,称为加性效应;其遗传行为也服从孟德尔遗传规律和连锁遗传规律。
实际上决定数量性状遗传的基因并非都是加性效应,所以在许多场合会出现与上述情况不同的特点。F1可能偏向于某亲本或与某亲本相近,甚至超过双亲;F2群体呈现偏态分布。这是由于决定这一类数量性状遗传的基因除具有加性效应外,还具有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上位性效应指控制该数量性状遗传的非等位基因间所发生相互作用。它和显性效应统称为非加性效应。
关于“数量性状遗传”的留言: | ![]()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