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检查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放射性核素检查(radionuclide examination),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研究的一类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重要诊断技术之一。在中国于1958年前后逐渐建立起这项技术,对临床诊断确有价值的项目已达百余种,放射性核素检查需要良好的放射性药品、竞争放射分析试剂药盒和医用核仪器。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分为三大类。

目录

脏器功能测定

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然后测定有关脏器中或血、尿、便中放射性的动态变化,以了解脏器的功能。最常用的核仪器是各种功能测定仪,在体表测得放射性在脏器中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计算机或手算对此曲线进行半定量分析或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定量参数。这种方法已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甲状腺心脏肾脏和肺脏的功能测定。口服放射性标记蛋白质脂肪,测定血内放射性的增长和经粪尿排出的情况,可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将放射性标记的各种血细胞注入静脉、测定放射性在血内消失的速度,可计算出血细胞的寿命;测定放射性在肝、脾等部位集聚的情况,可以观察血细胞破坏或被拦截的部位。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后,利用脏器和病变组织对放射性药物摄取的差别,通过显像仪器来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影像 (图1),根据病变部位摄取放射性药物是否高于或低于正常组织,分为热区显像和冷区显像。前者病变显示为放射性浓聚,后者病变显示为脏器影像中的放射性淡区 (图2)。按显像方式也可分为两类,一为静态显像,一为动态显像。静态显像是在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一定时间之后进行脏器或病变的显像,主要是观察脏器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病变的有无、数量和大小。动态显像则是在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后连续地或多次间断显像,通过一系列的影像来观察放射性在脏器或病变部位聚集和排出的速度和量,据以了解脏器和病变的血流灌注、血容量、脏器功能等情况,并可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很多参数。这种动态显像把生物化学、功能、血流和形态的信息结合有一起加以显示,具有明显的特点,有助于很多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现在常用显像仪器有扫描机、γ照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后者又分正电子类型(PECT)和单光子类型 (SPECT)它们不仅可以提供脏器或病变的二维平面静态和动态影像,并可给出三维图像或任选的断层图像,能显示深部组织和病变,进行真正的定量分析。放射性核素显像已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于各种肿瘤和转移灶的探测和性质鉴别,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病变显示,心功能测定,局部脑血流、脑功能受体功能和密度的测定,肺栓塞诊断,分肾功能尿路通畅情况的观察,和器官移植监测等方面,是目前核医学的主要内容。

竞争放射分析

利用竞争结合的原理,将特异的免疫反应或受体配基反应等与灵敏的放射性测量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方法。此法已可测定血、尿各种体液和组织内的 300多种激素、某些肿瘤和病毒的相关抗原、药物、受体等的含量,最小检出值一般可达ng至pg水平(10-9~10-12g),有的已接近fg(10-15g),较一般生物化学分析的灵敏度提高千倍至百万倍。因此本法已成为内分泌疾病诊断和研究、药物血浓度监测、某些肿瘤和传染病的诊断分型和受体研究为不可少的手段,应用广泛。

竞争放射分析无需将放射性物质引入体内。脏器功能测定和显像则需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但其量极微,现已基本上改用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故人体在一次检查吸收的辐射剂量很低,一般皆低于X射线常规检查,所以是安全的。

呼吸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循环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消化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泌尿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核医学技术

参考书目

马寄晓、刘秀杰主编:《实用临床核医学》,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90。

参看

关于“放射性核素检查”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