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脑脓肿的外科疗法

耳源性脑脓肿的外科疗法

耳源性脑脓肿大多由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所引起。发生于颞叶者多于小脑。以单个脓肿较为常见,当数病例可能形成多房性脓肿。

若颞叶脓肿,未作及时引流,可能破入侧脑室,亦可通过小脑幕引起脑疝。小脑脓肿可因脑干疝入枕大孔,引起呼吸停止而突然死亡

亦有少数病例,因为脑脓肿的包膜形成较好,周围脑炎消退,因此症状消失,静止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及时而恰当地治疗耳源性脑脓肿,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脑脓肿的手术疗法中,以下两个问题必须要先加以考虑。

图1 引流脑针
图2 凿开鼓窦盖以刮匙扩大
图3 脑针穿刺脑脓肿

一、手术的时机

脑脓肿大致有三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即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脑脓肿可通过脑炎期、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由于脑炎期在适当的药物治疗下,可以消散而不形成脓肿,并且不适当地探查大脑会加重脑水肿,扩散感染。因此,一般在初期脑炎阶段,应采用药物治疗。而手术引流的最适当时间是在包膜形成期,于确定诊断后,即应对脓肿进行引流。

急性型脑脓肿病人,病起甚速,病情险恶,极快发展为弥漫性脑炎,并且脓肿迅速扩大,簋可能在包膜形成前突告死亡,而紧急手术是抢救生命的有效方法。因此,耳源性脑脓肿的手术时机,不应机械地规定时间,而应严密、认真和仔细地观察,随不同的病型而定。

二、手术的途径

脑脓肿的手术引流途径有二:①由五官科通过乳突感染区进入颅内;②由脑外科开颅钻孔通过清洁区进入颅内。一般若在乳突手术中发现鼓室 盖或颞骨内骨板有骨质破坏、硬脑膜瘘管及来自脑部的脓肿,可就乳突腔内途径抽脓引流。若在乳突腔内说查无骨质破坏区,应以开颅钻孔的途径较为合宜。但是亦要根据病情和是否具备脑外科的条件而定。在完善的脑外科的治疗下,脑脓肿大多可以治愈。若缺乏脑外科的条件,五官科应当积极地尽力抢救。以下的方法是适用于缺乏脑外科条件下的手术措施。

手术器械

脑脓肿的手术需要一只带有刻度的钝头引流脑针,穿刺引流较为安全(图2)。

适应证

耳源性脑脓肿,脓肿成熟期。

术前准备

乳突根治术

麻醉

局麻或全麻。

手术方法

1、作耳后乳突单纯凿开术,暴露鼓窦。如发现鼓窦盖或乙状窦骨板有骨质破坏,或有硬脑膜瘘管,可顺此途径引流。若未见骨质破坏者,颞叶脓肿可凿开鼓窦盖1-2cm(图3)。小脑脓肿应该紧靠乙状窦内侧,在此窦与后半规管之间的硬脑膜区进入。

2、将暴露的硬脑膜以酒和乙醇严密消毒,并按无菌操作原则持脑针向内轻轻插入,不可用力,并避免任何横向动作,以免撕破脑组织(图4)。一般在颞叶脓肿进入1-4深度,即可碰到脓肿的包膜,此时常会遇到轻微而明确的阻力,稍稍增加力量,即可穿过脓肿壁进入脓腔内。并间歇地抽出脑针的针心,脓液即自行流出。小脑脓肿较浅,一般在进入脑皮质1-2cm即可到达脓腔。

3、若脑针进入一定深度,尚未见脓液流出,则应改换角度,另行探索,切勿插入过深。

4、若脑针中流出澄清液体,则说明进入 侧脑室,应拔出脑针。

5、脓液最好任其从脑针自行流出,不要抽吸或灌洗,因为颅内的压力足以使脓液排出,若遇粘稠性脓液,排出不易,可以轻轻抽吸。当脓液排完后,准确记录穿刺的部位、方向及深度,以备重复穿刺。

6、脓液排完后可注入青霉素20万u、链霉素1g,亦可注入2ml碘油或钡胶浆以备造影。

7、抽脓后,鼓窦乳突腔内可松松地塞入碘仿纱条一根,并加入适量抗生素或碘胺粉。每天换药。一般脑脓肿腔内不放引流管。约经1-2次或3-5次穿刺抽脓,可获痊愈。

注意事项

1、脑脓肿的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脑疝,尤其是小脑脓肿。由于颅后窝地位狭小,并且与脑干邻近,可突然发生枕大孔疝,患者迅速出现脉搏缓慢,血压暂升高后即迅速下降和呼吸停止。因此,术前有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应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或甘露醇山梨醇液,使大脑脱水,暂减轻重要中枢所受的压力。

2、对脑脓肿患者应尽可能作细菌培养及敏感试验,术后要正确地选用大剂量的药物辅助疗法,一般脓液培养以变形杆菌较多。

3、对脑脓肿病人术后要严密观察病情,仔细记录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反应和神经系统的检查。若病情恶化时,应该迅速判断恶化的原因是由于脓肿内脓液再度积蓄,或由于大脑炎的扩散;前者应该紧急引流,后者常由于不必要的探查而反致病情加重。

4、若病情严重,穿刺未得脓液,或经穿刺后病情未见好转,可能为多房性脓肿,应该及时改用脓肿切除或根治的方法,以免延误病情。

5、耳源性脑脓肿的病情危急,治疗亦相当复杂,医务人员应根据每一病例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以便根据病情的改变而改变治疗方法,不可机械地强调某一常规方法。

6、处理耳源性脑脓肿的五官科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神经科的知识,要全面地观察和处理病情。

术后处理

1、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和瞳孔大小。

2、术后静脉滴注大剂量抗生素(青、氯霉素等)。

3、反复脓腔穿刺,用抗生素冲洗,直至脓腔闭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