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hwn.jpg

中文名:黄毛鼠

学名Rattus rattoides

别名:黄哥仔(广东)、田鼠、园顶鼠(福建)

类属: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鼠属(Rattus)。

分 布: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均有发生。  

目录

形态特征

黄毛鼠体型中等,躯干细长,成年鼠体长140~165mm,体重100~200g,尾长短于或等于体长。耳小而薄,向前折不到眼部。体背毛黄褐色或棕褐色,腹部白色,腹毛尖端白色,基部灰色,背腹部没有明显的界线。尾上下色近似,上部呈深褐色,下部略浅。四足背被白色毛,后足小于33mm,是黄毛鼠的重要特征之一。  

生活习性

善于涉水游泳,纵横交错的河流或沟渠不会妨碍它觅食和栖息活动。通常在稻田、甘蔗地、灌木丛、塘边、河堤、路边等处栖息筑窝。春季多在水源附近,挖洞筑窝;秋冬季节迁移到粮库和居民区场院的储粮囤、垛、柴草堆底下挖洞筑窝,一般有2-5个鼠洞,洞口直径3-5厘米,洞道弯曲,分支较多,洞内有1个鼠窝,窝内用细软杂草铺垫。有鼠栖息的洞口比较光滑,洞口附近常有挖出的颗粒状土堆和撒落的粮食及铺垫物,以及鼠尿等物。昼夜都活动,以清晨和傍晚活动频繁。在它栖居范围内食源充足时,活动范围就小,当食源缺乏时,会到3里以远的地方去觅食。

此鼠的分布与数量变动有关系。在南方,夏秋高温高湿季节,因炎热气候其哺乳期的仔鼠成活率明显降低,冬春两季的气温不太冷,对它生存并不构成威胁,甚至对它更加适宜。

每年生殖3-5胎,每胎产仔5-7只。在中南地区春秋两季是它繁殖高峰,春峰在4-5月,秋峰在9-10月;12月至翌年的2月很少生殖。  

生态习性

1.栖息分布

黄毛鼠为野栖鼠种,室内极少捕获到,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农田数量较多,喜居于稻田、甘蔗田、菜地、灌木丛、塘边、沟边的杂草中。夏季多在近水、凉爽地方活动,在秋、冬季喜居于住宅区附近的菜地、杂草丛中或山脚下。

2.洞穴结构

黄毛鼠是地下栖居鼠种,其洞穴结构较为简单,一般有洞口2~5个,洞口直径3~5cm,洞道直径约4~6cm,洞道弯曲多分支,洞庭湖内通常只有一个巢室,巢室直径14.6±0.43cm,巢室顶部离地面16.0±2.17cm(黄秀清等,1995)。

3.活动规律

黄毛鼠昼夜活动,一般夜间活动最多,以清晨和黄昏最为频繁。活动范围随食物条件不同而变化,食物丰富时,活动范围小,约几十米以内,食物缺乏时,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可到距2~3km的地方觅食。黄毛鼠的数量随着不同作物的和生长和成熟而转移,在冬季作物成熟收割后,一部分迁至稻草堆下,一部分窜入室内,数量极少。在福建古田地区黄毛鼠窜入室内主要地5月和12月前后。

4.食性食量

黄毛鼠是一种杂食性鼠类,以食植物性食物为主,占90%以上,动物性食物较少,喜吃大米、谷子、红薯、小麦、黄豆等,对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对早熟的水稻品种为害较重。詹绍深(1986)报道一只成年黄毛鼠每昼夜吃大米8.7~9.2g,占体重的10.7%~11.3%,吃红薯14~15g,占体重的17.3%~18.5%。据室内饲养,一只黄毛鼠一年内可吃粮食6.96kg。冯志勇等(1995)按黄毛鼠胃内食糜的种类,将黄毛鼠的食物分为纤维类、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类,其中,纤维类食物占26.27±7.42%,淀粉类食物占63.77±5.94%,动物性食物占9.86±2.79%。黄秀清(1990)报道,黄毛鼠对新鲜稻谷的取食率高,比对贮藏多年的陈谷高2.25倍,且喜食正在田间成熟的稻谷。日食稻谷量约占体重的10%左右。戚根贤等(1996)报道,黄毛鼠的取食量有季节变化,其变化主要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平均取食量和饮水量分别为70.40±9.47g/kg体重/日和107.82±9.69ml/kg体重/日;取食量(Y)与日平均温(X)关系方程为:Y=151.5081-3.9701X;饮水量(Y)与日平均温湿度比(X)关系方程为:Y=36.3899+24.5994X。  

为害特点

食性杂。以植食性为主,如稻、麦、豆类、花生、甘蔗、果蔬等;秋收以后,也食野生植物的茎、叶、种子和块根;也经常捕食鱼、青蛙和昆虫等。食量大,危害相当严重。

关于“黄毛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