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兰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葫芦科,绞股蓝属。

Bkawg.jpg

【英文名】Gynostemma pentaphyllum 又被称为“绞股蓝”

【别名】七叶胆、五叶参、七叶参、小苦药公罗锅底、遍地生根、神仙草、甘荼蔓。

生长于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州,以德宏州各县资源最丰富。革质藤本。指状复叶。浆果球形,成熟时黑色,全年开花。  

目录

成分及作用

含绞股蓝皂甙,部分化学结构与人参皂甙相同,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黄酮甙,是一种具有人参作用,而无人参副作用的多功能保健药,被誉名为"世界四大保健品之冠"。

化学分析含80多种达玛烷型结构的绞股兰皂甙,糖类,维生素B、B12、C、E,以及钾、钙、胡萝卜素氨基酸。有降血脂镇静益智健脑、增强肌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治疗白发症等多种功能。

绞股蓝又名七叶胆,是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最早记载于“救荒本草”,全草可作药用,民间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喘、梦遗滑精等。绞股兰全属共有13种,我国目前发现的有绞股蓝、毛绞股兰、光叶绞股兰、心籽绞股兰、喙果绞股兰以及白豚绞股兰等11种,分布于陕西南部及长江以南各省,生长在山地林中或山谷水沟旁,在石灰岩地带较为常见。此外,在日本、朝鲜、印度、印尼、越南等国家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绞股兰为攀援性草质藤本,茎柔弱,有柔毛或无柔毛,节部疏生细毛,卷须大多分杈,也有不分杈的;叶长4-8cm,宽2-3cm,卵状,5-7叶,掌状互生,膜质有柄,叶缘有齿,叶脉上生有短毛;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形花序腋生,长9-1cm;浆果球型,绿黑色,直径6-8mm,上半部有一条横纹,种子有1—8粒,呈椭圆型,长约4mm,上有皱纹。花期7月至8月,果期9月至10月。

无性繁殖:用8至7月份生长的粗壮雌株茎段进行扦插,取带节和叶长14cm左右的茎,插入5,m左右,注意保温保湿。秋季可用其根茎切段8-5cm埋入土中,春天萌发后移栽。由于雌雄异株,因而要适当取一定比例的雄株进行搭配栽植。  

药用价值

【考证】绞股蓝始载于《救荒本草》,云:"绞股蓝,生田野中,延蔓而生,叶似小蓝叶,短小较薄,边有锯齿,又似痢见草,叶亦软,淡绿,五叶攒生一处,开小花,黄色,亦有开白花者,结子如豌豆大,生则青色,熟则紫黑色,叶味甜。"据其生长环境及形态特征,其所述即本种。

【药材性状】皱缩,茎纤细灰棕色或暗棕色,表面具纵沟纹,被稀疏绒毛,复叶,小叶膜质,常5~7,少数9枚,叶柄长2~4cm,被糙毛;侧生小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央一枚较大,长4~12cm,宽1~1.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叶缘有锯齿,齿尖具芒。果实圆球形,直径约5mm,果梗长3~5mm。味苦,有草腥气。

草质藤本。卷须2叉,着生叶腋;野鸟足状复叶,有5~7小叶,具柔毛。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圆锥状;花小,萼、冠均5裂;雌蕊5枚;子房2,常3室,稀为2室。瓠果球形,大如豆,熟时黑色。

分布于陕西南部及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林下、沟旁。全草能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本种含有多种人参皂苷类成分,具有类似人参的功能。

性味归经】寒;苦;归肺、脾、肾经

【药用部位】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的全草。

【产地】绞股蓝系葫芦科草质藤本植物,多分布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诸省区。据普查考证,陕西平利因其独特的气候和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绞股蓝的生长,全世界有13个种系,我国有11个种系,平利有7个种系:(短柄绞股蓝、长柄绞股蓝、心籽绞股蓝、甜味绞股蓝、光叶绞股蓝、毛叶绞股蓝、喙果绞股蓝)。平利县已被列入中国唯一绞股蓝原产保护地和第一个有机绞股蓝基地(无化肥、农药污染)。  

种子繁殖

秋天采取成熟的果实,去皮荫干,置干燥通风处,于次年8月底用温水浸种后插于土内,覆盖薄膜保温保湿。

绞股兰喜阴湿环境,扦插或育苗后应注意遮荫、保湿,并搭荫架使其攀援。成苗后应加强松土施肥管理,在土质疏松而肥沃的土地上生长良好。如利用山坡地,可种在向北潮湿的山坡、林中或沟旁。

野生的绞股兰可在夏、秋二季采集。为保护野生资源,应只采集地上部分的,让其地下部分仍可萌发,连年均可采集。栽培品种则可将全株掘起,以增加产量;也可以收割地上部分,以便连年收获。

关于“绞股兰”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