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且臭味较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臭汗症(bromhidrosis),汗腺分泌具有特殊臭味或咸汗被分解后释放的臭味称为臭汗症。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中医体气、狐气及狐臭属于本病范围。

目录

多汗且臭味较浓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全身性臭汗症是指小汗腺分泌大量汗液。并被皮面附生细菌分解释放产生特异臭气,常与多汗症伴发。例如足底、趾缝、臭汗多汗伴发。内服某些药物如砷剂、缬草、磷化物、麝香等均可随汗液排出体表而发出特殊气味。

局部性臭汗症临床上最多见为腋臭和足臭。腋臭是由于大汗腺分泌功能异常,青春期大汗腺分泌旺盛、分泌中包含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致的臭味。因为大汗腺受内分泌影响,因此在青春期开始发生,到老年时可以减轻或消失。臭汗症常有家族遗传史。另外,臭汗症与种族有一定关系,如黑人大汗腺分泌旺盛,发病率较高。少见的臭汗症可在精神或神经系统损害时产生,如偏执和精神分裂症等。足臭亦多见于青少年,是由于小汗腺分泌旺盛,若塑胶底鞋、靴,汗液不易挥发,足部湿热易滋生真菌、细菌、被分解后产生不饱和的脂肪酸,发出臭味,亦可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

(二)发病机制

全身性臭汗症是指小汗腺分泌大量汗液。并被皮面附生细菌分解释放产生特异臭气。局部性臭汗症是由于大汗腺分泌功能异常,青春期大汗腺分泌旺盛、分泌中包含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致的臭味。

多汗且臭味较浓的诊断

臭汗症伴发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局部性臭汗症多发于大汗腺所在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脐部及女性乳房下等处,以足部、腋部臭汗症最为多见。

腋部臭汗症:称腋臭(osmidosis axillare),俗称狐臭。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多见,轻重不等,夏季更甚,常伴有色汗(以黄色多见)。多数患者外耳道内有柔软耵聍,少数患者外阴、肛门乳晕等部位可同时散发此味。更年期过后,大汗腺逐渐萎缩,本病逐渐消退。

足臭:往往与足部多汗症伴发,有刺鼻的臭味,尤以夏季不勤洗脚时更甚。

根据临床表现的特征性即可诊断。

中医病机辨证: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如《外科正学》体气记载,“体气——名狐气,此因父母有所传染者”。又如《诸病源候论》狐身候记载:“人有气血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而此气染易著于人”。

多汗且臭味较浓的鉴别诊断

应注意鉴别全身和局部的臭汗症

臭汗症伴发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局部性臭汗症多发于大汗腺所在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脐部及女性乳房下等处,以足部、腋部臭汗症最为多见。

腋部臭汗症:称腋臭(osmidosis axillare),俗称狐臭。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多见,轻重不等,夏季更甚,常伴有色汗(以黄色多见)。多数患者外耳道内有柔软耵聍,少数患者外阴、肛门乳晕等部位可同时散发此味。更年期过后,大汗腺逐渐萎缩,本病逐渐消退。

足臭:往往与足部多汗症伴发,有刺鼻的臭味,尤以夏季不勤洗脚时更甚。

根据临床表现的特征性即可诊断。

中医病机辨证: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如《外科正学》体气记载,“体气——名狐气,此因父母有所传染者”。又如《诸病源候论》狐身候记载:“人有气血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而此气染易著于人”。

多汗且臭味较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治疗

1.若是多汗症引起者,先治疗多汗症。局部勤洗澡,并撒布粉剂,以10%硼酸,香面粉,痱子粉等。勤换衣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足部臭汗症,勿穿塑胶类鞋。

2.内服乌洛托品0.3g,萨罗0.3g,甘汞0.1g,3次/d。

3.腋臭轻者可用止汗药水、5%福尔马林溶液、5%明矾水、5%醋酸铅溶液、复方锌铜溶液(达里波液,用时需稀释),隔天1次薄涂,严重者可行液氮冷冻、激光或手术破坏或切除大汗腺

4.中医治疗 内服药参照多汗症。腋臭局部可用密佗僧散或枯矾30g、蛤蜊壳粉15g、樟脑15g,研细粉外扑。民间以热馒头或热山芋去皮,蘸密佗僧粉,趁热夹于腋下(以不烫伤为度)尚有一定疗效。

(二)预后

更年期过后,大汗腺逐渐萎缩,本病逐渐消退。

参看

关于“多汗且臭味较浓”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