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效应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7we.jpg

噪声效应 英文:noise effect

噪声给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凡是能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甚至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统称为噪声。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交通的发展,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它已成为世界公害之一,因而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噪声的心理生理效应主要为引起烦恼、干扰言语通讯、影响工作效率、降低听力甚至引起疾病。  

目录

引起烦恼

噪声引起烦恼的程度与其物理特性有关。例如,强度大的比强度小的噪声,高频噪声比响度相等的低频噪声,间歇噪声、脉冲噪声比连续稳态噪声,重复频率较慢比重复频率较快的脉冲纯音,机器产生的噪声比同样响度的自然界噪声,晚上发生的比白天发生的噪声,声源方向经常变换的噪声比固定来自某一方向的噪声都更令人烦恼。此外,噪声引起烦恼还与人的情绪、需要、态度、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年龄、工作性质等因素有关。  

干扰言语通讯

噪声对人们的言语通讯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规律是:

①500~3000赫的声音言语干扰效应最大;

②为保证在2米距离内能进行有效的口语通讯,150赫以下的噪声不得超过95~100分贝,1000赫以下的噪声不得超过85分贝;

③要使双方能满意地交谈,言语强度必须高于言语干扰级12分贝。  

影响工作效率

噪声对工作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噪声对听觉工作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

②一般的稳态噪声对工作似无影响,除非它高于90分贝(A);

③无规律的爆破声比稳态噪声,噪声的高频部分(约高于1000赫以上)比低频部分对工作可能产生更大的干扰;

④噪声对工作精度的影响比对工作量的影响更大;

⑤噪声对没有经验的工作比对熟练的工作有更大的影响;

⑥噪声对学校、图书馆和医院的影响更加严重。  

降低听力

人们在强噪声环境中暴露一定时间后,听阈上升,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阈又会恢复,这叫暂时性阈移,又称听觉疲劳。如长期暴露在强噪声下,听觉疲劳就不能恢复,久之,内耳听觉感受器便发生器质性病变,暂时性阈移会变成永久性阈移,即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的听力曲线表现为,在4000赫处听力陡然下降,并常在6000赫处向上回升。在持续的强噪声作用下,听力损失逐渐向较低和较高频率延伸,听力曲线由4000赫处向两侧扩展,累及语言频段。当达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的500、1000、2000赫的听力损失的平均值超过25分贝时,将出现语言听力异常,主观上感觉到会话有困难,称为噪声性耳聋。噪声暴露与听力损失的关系是:噪声强度越高,听力损失越大、越快,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率也成指数地增长;噪声暴露时间越长,听力损失越大;高频噪声比强度相同的低频噪声、窄带噪声和纯音比宽带噪声、脉冲噪声比等量的稳态噪声、持续暴露较间歇暴露对听力的影响都更大。此外,噪声性听力损失还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如果人们突然暴露在高强度噪声(140~160分贝)下,会使听觉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中耳听小骨错位,迷路出血韧带撕裂,螺旋器基底膜急性剥离,一次刺激就有可能使人双耳完全失去听力。这种损伤称为声外伤。  

引起疾病

强噪声的持续作用不仅可使人耳聋,还可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和病理性变化。如出现头痛头晕、倦怠、失眼、情绪不安、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出现脉搏和心律改变、血压升高、心律异常、心电图缺血型改变、传导阻滞、外周血流阻力变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胃功能紊乱、胃酸降低、食欲不振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基础代谢率升高、性功能紊乱、月经失调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般认为,噪声在90分贝以下,对人的生理和病理性作用不明显。

关于“噪声效应”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