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hwo.jpg

学名 Citellus dauricus (Brandt)

分类:属啮齿目,松鼠科,黄鼠属。

别名:达乌尔黄鼠、蒙古黄鼠、草原黄鼠、大眼贼、豆鼠子、禾鼠等。

分布:在东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河南等省区。

寄主: 谷子、沙蒿、沙葱、牧草及一些植物的浆果、种子,有时也食鞘翅目昆虫的幼虫。

为害特点: 喜食植物的多汁液幼嫩部分,常使作物的管心被成片抽掉;秋季食灌浆乳熟期的种子,使禾苗大量枯死。  

目录

形态特征

Bkhwp.jpg

中等黄鼠体长200—250mm,体重200—450g,尾长为体长的1/5-1/3,头大,眼大而圆,故俗称“大眼贼”。耳壳退化,短小,颈、四肢、尾均较短。爪黑色、强壮。雌体乳头5对。背毛深黄色,杂有黑褐色毛,腹部、体侧及前肢外侧为沙黄色。尾末端间有黑白色环。眼眶四周具白圈,耳壳黄色。颅骨椭圆形,吻端略尖,眶上峪基部的前端有缺口,无人字嵴。门齿狭扁,后无切迹。牙端整齐。  

生活习性

达乌尔黄鼠是我国北部干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鼠类,喜散居。对生境有选择性,较喜湿,最适生境为草原和山地草原,通常多在植被覆盖率25%左右,植株高15—20cm处活动。该鼠除繁殖季节以外,多单沿独居,洞穴多筑于荒地、地头、坟地、荒草坡、路旁及多年生草地处,分常住洞和临时f同,临时洞内无窝巢,且多达几至十几个。常住洞通常只有一个洞口,洞口光滑完整,直径7—8cm,洞口前有土丘和足迹,周围无粪便,洞道长2.9-4.3m,洞深1.1—1.4m,无仓库,不贮粮。雄巢球状,雌巢盆状。

一年中半年活动,半年休眠,即冬(夏) 眠。活动范围300—500m。黄鼠挖掘力强,遇敌害时,能迅速地“打墙”逃避。视觉嗅觉听觉灵敏,记忆力强,警惕性高。

黄鼠不喝水,1年繁殖一次,出蛰后5月中旬进入妊娠期,孕期28天,哺乳期24天,每胎产仔6-7只,多达11只,仔鼠20天睁眼,34—36天后自行打洞分居,开始独立生活,寿命2-3年,一般不超过5年。  

防治方法

Bkhwq.jpg

(1)精耕细作,平整土地,经常铲除地头、路旁等处杂草,轮作倒茬,机耕深翻地。

(2)灌水法:对于沙土中的黄鼠洞,在水中掺些粘土灌,效果较好。

(3)4月份,黄鼠已全部出蛰并进入繁殖盛期,且此时食料缺乏,采用毒饵法效果最好,具体方法参见黑线姬鼠防治法。

(4)6-7月植物生长茂盛的夏季,黄鼠食物充足,此时最好选用熏蒸法效果好。具体做法同黑线姬鼠。

(5)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LB型灭鼠管,效果好。  

广义的黄鼠

Bkhwr.jpg

松鼠科中2属约31种地栖穴居种类的通称,因多数个体被毛色浅,呈沙黄、灰黄或土黄色而得名。细趾黄鼠属也称沙松鼠属,分布于伊朗、阿富汗、苏联。黄鼠属约30种,分布于北美洲、欧亚大陆。一般所说黄鼠多指黄鼠属中的动物。

黄鼠体型中等,略似家鼠,但眼大而突出;外耳退化,仅留残迹;四肢均衡,前爪锐利,中指尤其发达,是挖洞穴的有利工具。

黄鼠主要栖息于森林草原、荒漠平原、半荒漠草原,少数种类如长尾黄鼠可分布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本属种间体型差异较大,最大者为北美大黄鼠,体长43~54厘米,尾长17.4~26.3厘米;最小者为北美小黄鼠,体长16.7~23.8厘米,尾长3.2~6.1厘米。毛色差异亦甚显著,尤其在北美洲,不少种类具有明显的斑点或条纹。

黄鼠属在中国分布有6种,其中达乌尔黄鼠广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体型较小,尾短。眼大而突出,因偷食农作物,故有大眼贼、豆鼠之称。主要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农田附近、坟地和沟谷堤岸。白天活动,喜温暖而避炎热。出洞后善直立眺望。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00米。除发情交配期外,喜单独栖居,洞穴构造复杂。一般9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冬眠。每年繁殖1次,春季发情交配,妊娠期约28天,每产6~8仔。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亦吃农作物的幼苗,有时吃草根和某些昆虫的幼虫。

关于“黄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