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洞穴,英文名叫cave,cavern,或cavity。

研究洞穴起源、性质和洞穴生命的综合性学科。国外有记载的最早洞穴探险被刻在青铜器上,记述两千八百年前亚述古国国王带领探测底格里斯河源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洞穴探测,可追溯到战国《周易》。三百五十年前《徐霞客游记》细致而真实地记述中国南方广大喀斯特地形和350个洞穴,比西方同类著作早。现代洞穴学讨论的重要问题有:①洞穴成因。格朗德提出统一喀斯特水面学说,卡策尔(F. Katzer)提出孤立喀斯特水流学说;②洞穴发育过程双循环理论与多期性;③成洞动因与洞穴发育控制界面(基准面);④洞穴发育水动力环境与深部洞穴成因;⑤洞穴探测技术,包括示踪、物探和遥感技术。近年在洞穴物理参数测定(热焓等)、洞穴水流特性、洞穴发育动力与模式、洞穴形态学、洞穴年代学、洞穴沉积与古环境等领域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在洞穴应用方面,洞穴医疗研究开始受到重视现已利用洞穴恒温、空气洁净和空气弱电离的特点,治疗气管炎哮喘病风湿病高血压病

根据国际洞穴学协会 ( IUS,即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peleology) 的定义,洞穴是指人能进出的天然地下空间。洞穴是地球自然景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亦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研究其形成、形态特征、发展演化以及开发利 用的科学就是洞穴学,英语叫SPELEOLOGY。在我国,尤其在南方岩溶山区,洞穴的调查、探测、及其形成和开发利用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1936年国洞穴学协会成立,标志洞穴学的正式形成。此后进入迅速发展阶段。1949年成立世界常设洞穴委员会。1953年在巴黎举行第一届国际洞穴学会议。1965年在卢布尔亚那举行第四届国际洞穴学会议,并成立国际洞穴学联合会(ISU)。

洞穴是自然界的景观之一,也是人类祖先最早的栖息之处。石灰岩地区的洞穴那些深邃的洞身、轰鸣的瀑布、巨大的厅堂以及...由于洞穴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各国科学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交流经验。

关于“洞穴学”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