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mmi.jpg

武当山有榔梅树,此树结的果实叫榔梅果。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古时武当山叫太和山,地理位置均州。也就是说,榔梅只出产在武当山,其他地方绝无仅有。正因为榔梅只出在武当山,物以稀为贵,所以就有许多神奇之处。

首先榔梅树是真武大帝亲手嫁接而成。相传,真武年少时在武当山修道,由于意志不坚,返回途中,于武当磨针涧遇姥姆(紫气元君化身)磨砺铁棒。从对话中真武顿悟“铁杵磨针,功到自成”之理,复又上山修炼,途中折梅寄于榔树,并仰天誓曰:“吾若道成,花开果结”。功夫不负真武,四十二年的面壁修行终成正果,榔梅亦随显灵异,果然开花结果。

当然这是传说,但历史上武当山高人云集,终身修道(用现在的说法,也不妨叫搞科研),培养出个稀有植物品种也是可能的。

明永乐三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不久,“久无花实”的武当榔梅开花结果,五龙宫全真道士李素希带着数百枚果实进献给了皇帝。皇帝万分高兴,认为他夺取皇位本是真武大帝的护佑,他的行为“精诚感格,祝厘国家,故能动高真降此嘉祥,以兆丰禳也”。于是,赏李素希四十锭大银,彩缎衣服等物。还下令有关部门勘测武当山形地貌,准备建筑材料。于永乐十年(1412年),御制祝文,大建武当,以答神贶。

可见,小小榔梅果为明朝大修武当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明成祖朱棣把榔梅果列为贡品,每年由武当山进献。榔梅因此成为宫中的珍奇。每逢大庆,皇帝则把它作为有功之臣的赏赐。廷臣们为争得皇上恩赐的一颗榔梅神果,而觉得终身大幸,把它看成是一种政治荣誉,一种养命延年的仙果和一品美味。在整个明王朝中,无数官吏、贤士、名人、骚客们,都抱着不同的追求和幻想,频频登临武当山,不惜重金求购,以睹其灵迹。这些人还赋诗吟赞榔梅并留下了大量诗篇。

明朝末期,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游览考察了武当山,他在《游太和山》日记中写道:“……下琼台观,其旁榔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丽岩际,地既幽绝,景复殊异。余求榔梅实,观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携三、四枚,道流株连,破家者数人。’余不信,求之益力……观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二枚,少尉公怀,但一泄于人,罪立至矣’。出而视之,形侔金枯,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珍别谢去。……暮返宫(南岩宫),贿其小徒,复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不可得矣。……以太和山榔梅为老母寿。”

日记中徐霞客记载在琼台中观、南岩宫共索得榔梅8颗,而且送他果实的道人战战兢兢,生怕被人知道而获罪。徐霞客还把榔梅果带回家给老母亲祝寿。

那么,榔梅果到底什么样呢,史料记载:“……永乐十年秋,敕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敕建武当山宫观。十一年春,榔梅发花,色敷红白,……,远近闻见,五月果成,珠玑错落,翡翠交辉,累累满枝,莫计甚数,凝霞映日,颜色炫耀……”

但,让人大惑不解的是,榔梅的兴衰与明室存亡共始终。自清以来,神奇的榔梅果却在武当山突然消失,无论是道家或是官家都不知榔梅到哪里去了,独有“榔梅仙祠”犹自迎风而立。“榔梅历历传消息,莫为仙家隔渺茫”的感慨成了几百年来人们寻其秘、探其微的叹词。

附: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摘录)

舍之西,度岭,谒榔仙祠。祠与南岩对峙,前有榔树特大,无寸肤,赤干耸立,纤芽未发。旁多榔梅树,亦高耸,花色深浅如桃杏,蒂垂丝作海棠状。梅与榔本山中两种,相传玄帝插梅寄榔将梅嫁接于榔,成此异种云。

十四日 其旁榔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地既幽绝,景复殊异。余求榔梅实,观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携出三四枚,道流株连破家者数人。”余不信,求之益力,出数枚畀给予余,皆已黝烂,且订约定无令人知。及趋中琼台,余复求之,主观仍辞谢弗有。因念由下琼台而出,可往玉虚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旧径上,至路旁泉溢处,左越蜡烛峰,去南岩应较近。忽后有追呼者,则中琼台小黄冠即小道士以师命促余返。观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两枚,少慰公怀。但一泄于人,罪立至矣。”出而视之,形侔相同金橘,漉渗以蜂液,金相玉质,非凡品也。........暮返宫,贿其小徒,复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榔梅的现代考证

1998年,丹江口市将武当山榔梅研究列入科研项目,并先后在榔梅产地武当山及周边地区,以及历史上武当山榔梅移植地安徽齐云山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道士方琼真“访武当携榔梅植于洞天福地,今尚存古榔梅一株”。科题组在武当山发现了孑遗古榔梅一株,并大胆从齐云山引植榔梅幼树2株,用参照鉴证的办法,在丹江口市找到了同类树种——黄蛋树。课题组在均县镇、三官殿、官山、凉水河和五龙宫等处相继发现树木及其果实。其中均县镇黄家槽村为市域内存量最大的种群,有树30余株,且有从清初至今不间断的200多年种植史。因果实颜色嫩黄,形如鸭蛋,均县镇人称其为黄蛋;因形体和味道接近杏子,武当山五龙宫称其为布袋杏;三官殿、凉水河一带则称其为黄安。其树形、花色、果实的各种特征都与古籍中所描述的“色敷红白”、“金相玉质”、“桃核杏形,味酸而甜”完全吻合。课题组认为榔梅为贡品的官方名称,黄蛋、黄安、布袋杏则为其乡土名称,实为同类异名物种。由于榔梅在明代地位很高,在皇室是贡果,在武当是禁果,常人很难见到实物,也就不可能将黄蛋与其联系在一起,这是造成“物在身边人不识”的根本原因。

1999年,2000年,课题组曾分别到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进行技术鉴定,确认榔梅是武当山生存已久的本土物种,它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尚无记载,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华中农业大学孙华美教授认为“该品种可能是杏、李的天然杂种,品质上等,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优良树种。”  

武当榔梅祠

Bkmmj.jpg

榔梅祠位于乌鸦岭通往金顶的路上,明永乐十年敕建,是当年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一处,现存砖石结构正殿和配殿、厢房、山门、宫墙等。 据《太和山志》记载,此地原生有榔梅,其果味甘如蜜。明代永乐年间 (1403—1424),山中道士李素希将榔梅果上贡皇帝,得以敕建榔梅仙祠,其祠原有建筑不详,今唯留遗址而已。

榔梅祠与真武大帝修炼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真武大帝(静乐国太子)修炼时,由于意志不坚,中途准备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继续修炼,经过此处时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树上,说:“吾若道成,花开结果。”后来,他修炼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树上也插栽成活,并开花结果。

武当山榔梅果在明代享有盛誉,是武当山的稀有植物。明永乐年间,武当道士李素希多次将榔梅果上贡朝庭,得到朝庭封赐,并敕建了这座榔梅祠。榔梅不仅甘甜可口,且能治疾延寿,皇帝还下旨对榔梅树进行保护,将果实作为贡品和禁果,由武当道士每年进献。皇帝还经常用榔梅果奖赏有功大臣,所以朝廷大臣都把能得一枚榔梅果做为政治荣誉而终身荣幸。后来,武当山的榔梅树就完全绝迹,许多人遍访武当寻找榔梅,都是扫兴而归,武当榔梅成为待后人破解的千古之迷。

关于榔梅的来历,传说总归传说,它不能作为解释“榔梅”来历的科学理由。那么,武当山为何有“榔梅”这种植物呢?据植物学家分析,这是“鸟媒嫁接”的原因。鸟衔各种果实在榔树上吃,梅核落入榔树裂缝中,生根发芽,使榔树发生变异,果实形成多亲优点,味道特美。榔梅树在武当山已绝迹。

1997年,武当山文物部门从齐云山移回一棵榔梅树,使榔梅祠得以“名符其实”,现在长势良好。2004年已结出6枚果实,人们又见到这一稀世仙果了。

现在,榔梅祠殿内供奉着武当拳的创始人真武、玉皇大帝、文武灵官等神像。(注:资料图片源于湖北阴阳地理学府)

参考

关于“榔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