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杨草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720.jpg

鉴别特征:茎高30~60(70)cm,被褐色或黄褐色的多细胞粗硬毛。叶对生,披针状长圆形、长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5~13mm,先端极尖或钝,基部略偏斜,两面均具柔毛;边缘于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中部以下较少或全缘;叶柄极短,长1~2mm。花序多数,于叶腋处密集成头状,基部无梗或仅具极短的柄,且具柔毛;总苞钟状,高与直径各约1mm,被柔毛,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腺体4,近于杯状,边缘具白色附属物;雄花数枚,微达总苞边缘;雌花1枚,具短梗,伸出总苞之外;子房三棱状,被少许柔毛;花柱3,分离;柱头2浅裂。蒴果三棱状,直径约1~1.5mm,被短柔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种子近圆状四棱,每个棱面有数个纵糟,无种阜。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常生长农田、荒地、路旁等砂质土壤中。花果期6~12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非洲;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最早于1820年在澳门采到标本。常见旱田和草坪杂草。全株有毒,有致泻作用。w

控制方法:可用甲基砷酸钠以及2,4-D等阔叶除草剂防除。

关于“飞杨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