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月季(modern rose),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落叶灌木或藤本。又名月季花、现代月季。是通过蔷薇属内种间杂交和长期选育而成的杂交品种群。茎有皮刺。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常3~9片。花大小不一,单生或成伞房花序,单瓣或重瓣。花托老熟即变为肉质的浆果状假果,特称蔷微果,果内包含有多数瘦果。花色多样,香味、形姿俱佳,四季开花不绝,是现代植物育种的最高成就之一。现代月季不论在观赏特性或染色体组成上都与古老的月季花不同,与玫瑰和蔷薇也有区别:“玫瑰”系指原产中国、日本、朝鲜及苏联远东部分的一季开花的R.rugosa;蔷薇则泛指蔷薇属植物,如黄蔷薇(R.hugonis)、野蔷薇(R.multiflora)等。

目录

简史

中国是月季花 (月月红,R.chinensis)、香水月季(R.odorata)、巨花蔷薇 (R.gig antea)、野蔷薇、玫瑰、光叶蔷薇及其变种、品种的故乡,并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汉武帝时宫廷花园中就盛栽蔷薇。至南北朝及唐代栽培益盛。月季于北宋始见记载,并出现很多型色各异的新品种,至明代则栽培更普遍,品种更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月季,处处人家多栽插之”。王象晋的《群芳谱》列举了20个不同的类型与品种。到了清代,中国月季、蔷薇的类型与品种的数量之多,已居世界前列。

欧洲关于蔷薇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 9世纪。但长期用于栽培、育种的主要是法国蔷薇、百叶蔷薇和突厥蔷薇。直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月季、蔷薇的多种珍贵品种传入后,经反复杂交,现代月季育种才有了新的突破。先是拉菲1837年在巴黎附近育成了最早的杂种长春月季系统(简写作HP)品种。后法国的吉约又以之与香水月季品种杂交,在1867年育成了第一个杂种香水月季品种,并创造了现代月季的一个新系统。其优点主要是花梗挺拔,花轮硕大丰满,四季开重瓣花,花色丰富,具芳香,花蕾亦尖削秀美。这一系统至今仍是现代月季的主体,著名品种极多。另一个月季新系统聚花月季(简写作F.或 F1.)于1911年由丹麦育种家S.普生育成,具长梗美丽花形,又有耐寒、耐热、开花聚簇而丰盛等优点,现已成为仅次于杂种香水月季的新系统,适于在体现群体美的园林布局中应用。1950年育成的壮花月季(大姐妹月季,简写作Gr),具有杂种香水月季与聚花月季的中间性状,也已逐渐流行。

近年来,微型月季(简写作 Min)也开始受到重视,并已形成小巧玲珑、花色丰富的月季新系统。此外,具藤本性状的攀缘月季也历经了较复杂的品种演变过程,而在发展攀缘绿化和月季园中发挥其一定作用。

栽培管理

月季喜阳光、喜肥、较耐旱、最忌积水,宜栽于背风向阳且空气流通的环境。较耐寒,能忍受-10~ -15℃的低温,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夏季气温30℃时呈半休眠状态。喜富含有机质、通气良好、pH为6.5~6.8的微酸性土壤。生长期的相对湿度以75~80%为宜。春季新梢生长旺盛,水肥宜足;夏季高温时应停止施肥并防止曝晒,但不能缺水;秋季再次抽梢生长时,应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寒能力。从发芽至开花约5~6周。花后至下一轮花开始发芽前,可多施肥;发芽后不施肥或稍施稀薄肥水。施肥以少施、勤施为原则。

修剪方法随地区、气候及品种、类型不同而异。基本目的是剪除交错枝和偏侧生长枝,以保持株形匀称,通风透光;剪除砧木上萌发的不定芽和根蘖;剪除死枝、病弱枝和适当剪除老枝,使逐步更新;选留具有外向腋芽的一年生枝条,使形成适量的花蕾。剪口要平滑,紧贴外向腋芽的上方,向内成45°角,修剪一般在生长季节前进行。对灌木型月季长势弱的品种宜重剪,生长势强的品种则宜轻剪。重剪可使花期延迟,因此,修剪也是调节花期的一种方法。对攀缘月季修剪的目的则是使其在预定的范围内生长攀缘,一般需要经过3~4年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形成。

月季较耐寒,除北方对耐寒性较差的品种外,一般不需采取防寒措施。盆栽月季在夜间温度降至 5℃时就应放入温室或地窖,温度以保持在 0℃左右为宜,盆土保持潮润,待夜间温度稳定在5℃时才可移出。抗寒品种则可任其自然越冬。危害严重的病害是白粉病,在夏末秋初昼夜温差超过10℃时蔓延最快,黑斑病则多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常见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

月季一般用扦插或嫁接繁殖。培育新品种时才用播种繁殖。嫁接多采用芽接法,砧木多选用抗性较强的野蔷薇或白玉棠。

应用

月季可种植于花坛、花境,或草坪边缘,或作常绿树的前景,也可分类型、品种布置成月季园。攀缘月季可作棚架、篱笆、拱门、墙垣的装饰材料。盆栽月季及切花可供室内装饰等用。此外,月季花可入药。有些品种的花可提取香精。

参看

关于“月季”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