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产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妇产科学》 >> 正常分娩 >> 决定分娩的三个因素 >> 产道
妇产科学

妇产科学目录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 通常指真骨盆,是产道重要部分。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1.骨盆各平面径线 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先露部通过骨产道的过程,将骨盆分为三个假想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 有四条径线(图41)。

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


图40 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

骨盆入口平面 各径线


图41骨盆入口平面 各径线

(1)前后径11cm (2)横径13cm (3)斜径12.5cm

①入口前后径 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该径线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②入口横径 两髂耻线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③入口斜径 左右各一。左骶髂骨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5cm。

(2)中骨盆平面 是骨盆腔内的最窄平面,有两条径线(图42)。

①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连线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②中骨盆横径 也称坐骨棘间径。在两坐骨棘之间的距离,平均值约10cm,是重要的径线。

(3)骨盆出口平面 有四条径线(图43)。

由两个以坐骨结节间径为其共同底线的三角面组成。前三角的顶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边为耻骨的降支,后三角的顶为尾骨尖,两侧边为骶骨结节韧带

①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间距离为9.5cm,分娩时尾骨尖可向后移1.5~2cm,使前后径伸长至11~11.5cm。

②出口横径 即坐骨结节间径,平均约9cm,是出口的重要径线。

中骨盆平面各径线


图42 中骨盆平面各径线

骨盆出口各径线(斜面观)


图43 骨盆出口各径线(斜面观)

(1)出口横径约9cm (2)出口前矢状径6cm (3)出口后矢状径8.5cm

(3)前矢状径 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距离。平均长约6cm。

(4)后失状径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距离。平均值约为9cm。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相加大于15cm时,一般大小胎儿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临床上单纯出口平面狭窄少见,多同时伴有骨盆中平面狭窄。

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结构,称耻骨弓

2.骨盆轴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 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又称产道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图44)。具有一定屈度,分娩时胎儿即沿此轴娩出。

(2)骨盆倾斜度 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产道的形成及产轴


图44 产道的形成及产轴

(二)软产道 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子宫峡部形成。非孕期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于孕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孕末期子宫峡部被拉长、变薄,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10cm,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被牵拉扩张越来越薄(图45)。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之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性缩复环(图46)。

宫颈扩张及子宫下段形成


图45 宫颈扩张及子宫下段形成

软产道在临产后的变化


图46 软产道在临产后的变化

2.子宫颈的变化

(1)子宫颈管消失 临产前的子宫颈管长约2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些。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子宫颈内口的子宫肌及周围韧带的纤维,加之胎先露部支撑前羊水囊呈楔状,致使子宫颈内口向上外扩张,子宫颈管形成漏斗形,此时子宫颈外口改变不大。随后,子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子宫颈管先消失,子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子宫颈消失与子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图47)。

(2)子宫颈口扩张 临产前,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子宫颈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引的结果。此外,胎先露部衔接使宫缩时前羊水不能回流,由于子宫下段的蜕膜发育不良,胎膜易与该处蜕膜分离而向子宫颈突出,形成前羊水囊,以助子宫颈口扩张。胎膜多在子宫颈口近开全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子宫颈,扩张子宫颈口作用进一步加强。随着产程进展,子宫颈口开全时,足月妊娠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先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屈的长筒,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向前上方,阴道粘膜皱壁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张,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会阴体变薄以利胎儿通过。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故临产后会阴可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如保护会阴不当,也易造成损伤。

子宫颈管消失与子宫颈口扩张步骤


图47 子宫颈管消失与子宫颈口扩张步骤

32 产力 | 胎儿因素 32
关于“妇产科学/产道”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