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为中国大陆闽南(泉州、漳州、厦门)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医神,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1]

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夲(“夲”音“滔”,非“本”字[2]),生于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卒于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登山采药时,失足坠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岁。

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积善里(今属漳州市龙海县角美镇)。祖籍泉州府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李光地《吴真人祠记》说:“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立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

父名吴通,母为黄月华,贫病早逝。吴夲初习捕蛇、采草药,后学针灸、汤药,医术名逐渐传播民间,宋朝杨志《青礁慈济宫碑》记载其逝世后乡人私諡为“医灵真人”,供奉为地方神祇,于青礁龙湫坑畔建立“龙湫庵”奉祀,为庙祀之始。

宋朝杨志《青礁慈济宫碑》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准朝廷于青礁建庙,因此成为官方认可之正神信仰,青礁为吴夲生前炼丹施药、羽化之处;庄夏《白礁慈济宫碑》亦记载:岁在辛未(1151年),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肇剏祠宇,说明了白礁的建庙年代。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额“慈济”。因神蹟传说流布,及历代朝廷追封,遂成为闽南地区重要民间信仰。而随同安移民迁徙,也成为台湾、东南亚同安籍人士信奉的乡土保护神。

目录

历代朝廷追封

元保宫-保生大帝、江仙官、张法主。

宋朝

明朝

信仰传说

白礁慈济宫
白礁慈济宫 内景
青礁慈济宫
青礁慈济宫 殿前宋代石刻
台北大龙峒保安宫正殿
学甲慈济宫正殿

依台湾台南学甲慈济宫庙方记载,保生大帝名吴夲,字华基,别号云衷,为紫微星转世投胎,父亲吴通,后追封为协成元君,母亲黄氏为玉华大仙转世,吴夲年少时曾受昆仑山西王母传授法术,后举科举,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医术,后辞官修道,行医济世,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书僮,感动书僮主人知县江仙官与张师爷,追随吴夲修练道术,施药活人。

而闽台民间则流传不少传说,如:

中国大陆保生大帝祖庙

台湾保生大帝信仰

保生大帝在台湾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随泉州府同安移民迁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为重要的台湾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庙宇以台南市学甲慈济宫、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保安宫最为著名。

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各庙宇于1989年组成“全国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由当年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出任首任会长。

2005年台北大龙峒保安宫董事长廖武治接任联谊会会长后,乃积极推动转型工作,2007年5月发起成立全国性的宗教团体组织,同年8月1日获内政部核准筹设。10月21日在台北保安宫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正式宣告“社团法人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成立,并选出廖武治为第一届理事长,廖武治表示,对于联谊会过去所忽略的人才培育及社会公益的参与,希望以台北大龙峒保安宫的改造转型后,投入社会教育、文化建设、慈善公益的经验,运用在新成立的信仰总会,为保生大帝信仰带来新的生命力

据文献载,台湾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是在郑成功入台之前,《台湾县志》载:“寺庙……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时建……”,为台湾第一早建的寺庙,原称“大道公庙”,俗称“开台大道公庙”又称“广储东里大道公庙”,台湾日治时代,大正三年(1914年)重行修建,始改为新化保生大帝庙。

学甲慈济宫所奉祀开基主神称为“开基二大帝”,相传保生大帝吴夲于北宋仙逝后,乡人于白礁立庙祭祀时,雕刻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保生大帝神像,大大帝奉祀于龙海白礁慈济宫,二大帝则由同安县百姓李胜迎祀随明郑郑成功军队前来台湾,原由台南学甲下社角李姓后代私人奉祀,后成为学甲地区信仰核心。

台北大龙峒保安宫肇源于清代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垦台北大龙峒地区,由于水土不适,瘴疠四起,所以返回故里白礁慈济宫分灵保生大帝神像来台湾,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庙,1805年(嘉庆十年)迁于现址重建,清代台北地区艋舺顶下郊拼、漳泉械斗时,保安宫为同安县籍移民避难之所及据点。于1995年至2002年自费重修,获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馨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总部“二00三年亚太文化资产奖”,为全台庙貌规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庙宇。

台湾保生大帝重要庙会活动

台湾其他保生大帝庙

戏剧作品中的吴夲

参考文献

参考来源

关于“保生大帝”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