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

(重定向自鱼纲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大西洋鲱鱼(Clupea harengus)世界上最繁盛的鱼种
大西洋鲱鱼Clupea harengus
世界上最繁盛的鱼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类群

本列表仅列出现存种类,关系为并列
详见鱼类分类表

鱼类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其特征是有鳃的水生动物,缺乏四肢及肢末端的。一般人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Nelson(1994年)统计,全球当时已知鱼类约有28000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1]

鱼类包括盲鳗、七鳃鳗软骨鱼硬骨鱼等,也包括许多已经绝种的物种。鱼属于冷血动物,其体温会随外在环境温度而变化,不过像大白鲨及鲔鱼可以将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温度[2][3]。在大部份的水体中都有鱼。几乎所有的水生环境中都有鱼,从高山的溪流(如鳟鱼)到深海带甚至超深海渊带(像囊鳃鳗目及𩽾𩾌鱼)。鱼比其他的脊椎动物有更多的物种变异性[4]

鱼是人类重要的资源之一,尤其是食用鱼。渔夫可能是用海上捕捞的方式捕鱼,也可能是用水产养殖的方式伺养。人类也可能因为娱乐、想要进行水族饲养或是在水族馆展示而捕鱼或钓鱼。鱼在一些文化中曾经是神或是宗教的符号,同时也是许多艺术、书藉或电影的主题。

鱼这个词是用负面表列的方式定义,排除了四足类(如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等有相同祖先的物种。鱼是并系群,在系统分类学上没有适当的分类类群。

最早可以归类于为鱼类的生物是软躯体的脊索动物,在寒武纪首次出现,虽然没有真脊柱,但是有脊索,因此其动作较其他脊索动物更加灵活。鱼在古生代继续演化,产生很多不同的物种,其中许多都是盾皮鱼纲,有骨甲防止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第一个有下颚的鱼出现在志留纪,而许多的鱼已经变成强大的肉食动物,而不再成为节肢动物的食物。

目录

分类

鱼类是并系群,因为任一包含所有鱼类的分支也都会包含有非鱼类的四足类动物。因此,早期“鱼纲”的分类类群在现今的分类学中已不再使用了。

鱼类可以分成下列几种主要类群:

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牙形石是脊索动物,且将其视为原始的鱼类。有关更完整的分类法,请参见脊椎动物。

鱼类的物种数量在已知的脊椎动物中占了一半以上,现知有约两万八千个现存物种,其中有约两万七千个是硬骨鱼,其余的还有九百七十种左右的软骨鱼和大概108种的盲鳗与七鳃鳗[5]三分之一的鱼类物种包含在九个科内,由大至小,分别为鲤科、虾虎鱼科、慈鲷科、脂鲤科、骨甲鯰科、平鳍鳅科、鮨科、隆头鱼科和鲉科。另一方面,也有64个左右的科为单型,只包含单一个物种。预计所有现存物种的最终数量将至少会有32500个。[6]

直至目前为止,鱼的分类还有很多种说法,不同分类单元的级别互有出入。除盲鳗类和七鳃鳗类外,其它鱼类通常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软骨鱼中包括鲨、鳐等,其它属于硬骨鱼(其中绝大多数为辐鳍鱼,此外有和陆生脊椎动物关系更近的腔棘鱼和肺鱼)。

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种是耳材村海口鱼(Haikouichthys ercaicunensis),在云南的澄江动物群里发掘[来源请求],该种鱼溯源于五亿三千万年前(寒武纪)。

结构

形状

鱼的形状各种各样,有时相差大,但总的来说大多数鱼呈细长的流线形状,一般在水中快游的鱼身体细长,而慢游或在水底生活的鱼比较扁平。但也有的鱼的形状非常出奇,比如海马。最小的鱼不到1厘米左右,最大的鱼(鲸鲨)可以达18米。鱼的尾鳍是控制鱼的速度与平衡的器官,其形状更是左右上述功能的所在,一般而言,剪刀状的尾鳍,游速是最快的,如:金枪鱼及剑鱼,因为剪刀状的尾鳍面积较小,与水摩擦也相形变小,反之像金鱼或孔雀鱼等,尾鳍太过庞大,因而造成其游速变慢,动作也显著笨拙。

体温

鱼是冷血动物,一些鲔鱼(金枪鱼)及鲨鱼(特别是鼠鲨科的鲨鱼)体内的温度比周围环境的温度高[2][3],黑鲔鱼是唯一恒温的鱼。

骨骼

鱼的骨骼是由软骨(软骨鱼)或硬骨(硬骨鱼)构成的,在头骨的两边有四至七片鳃,其中最前面的一片演化成了下劾骨。鱼的脊椎骨是与头骨连在一起的,在胸部肋骨脊椎相连,在背部,尾部和腹部有从脊椎伸出的长的刺。硬骨鱼在肌肉内常有硬化的胫所构成的鱼刺。鱼使用鳍来控制它的方位和运动。大多数鱼的鳍内有骨质的刺来加强。胸鳍和腹鳍是成对的,并通过肩和髋的肌肉相连。背、尾和肛鳍与脊椎相连。有些鱼背和尾之间的鳍内没有刺,但可以硬化成角质以得以加强。鱼运动时主要依靠身体的摆动和尾鳍。

皮肤

鱼有两层皮肤,表层的皮肤内含有能够分泌粘液的腺,内层有许多连接组织,鳞和色素细胞也在这一层里。外层的粘液帮助鱼减轻其游泳时的阻力。软骨鱼没有粘液,但它们皮肤上细小的、牙齿般的突起有类似的作用。

血液循环和呼吸

鱼的血液循环是封闭的,其心脏比较简单,位于鳃附近,由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鱼的鳃由许多有许多毛细血管小叶。通过它巨大的面积它将水中溶解的氧吸收到血液中。鱼鳃的功率非常高(有些鱼可以利用70%的水溶解的氧),这可能说明鱼的红血球的功率很高。

硬骨鱼的鳃外有一块角质的盖,鱼在呼吸时同时张嘴和将鳃盖打开,这样将水吸入口中,鳃盖上的膜防止水从这个方向流入。合嘴时可以通过嘴前部的一个机构将水从鳃缝中挤出去。软骨鱼没有鳃盖,它们必须不停地张着嘴游动,来让水通过它们的鳃流过。

一些硬骨鱼(比如鳗鱼)的鳃缝非常小,它们的鳃在陆地上也可以保持一段时间潮湿,这样它们可以在陆地上呼吸一段时间。一些其它多多少少可以两栖的鱼还有其它的呼吸器官:有些鱼可以通过皮肤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有些鱼可以将空气吸入肠内,其流畅良好的肠壁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有些鱼身上有突出器官可以作为呼吸器官使用,一些鱼的鱼鳔与它们的肠相连,它们的鱼泡也可以用来辅助呼吸空气中的氧。肺鱼的肠的突出物已经演化为肺了。

鱼鳔

鱼鳔是鱼体内一个充气的囊状器官,主要用处不是呼吸,鱼靠鱼鳔来调节它们的比重,鱼借由鱼鳔可以不用运动就缓慢上升或下降[7],大部分硬骨鱼类皆有鱼鳔这个调节浮力的器官。鱼鳔本来是肠的一个扩充,有些鱼如鲤鱼的鱼鳔还和它的肠相连,其它的鱼如鲈鱼的鱼鳔已经和肠完全分开了。假如一条鱼要减轻它的比重的话,它将血液中溶解的气体释放到鱼鳔中去,有些鱼使用鱼鳔中一个血管很多的地方(Oval)来充气,其它鱼通过肠和一个连接肠和鱼鳔的管道(ductus pneumaticus)。通过同样的方式鱼也可以将气体重新溶入血液中来加大它们的比重。也可以做为发声共鸣的器官。

软骨鱼、一些在水底生活的鱼和专长快游的硬骨鱼没有鱼鳔,它们假如不运动的话就会沉到水底。

神经系统和感官

鱼的神经系统比较简单,脑比较小,没有大脑上皮。鱼的嗅觉非常好[8],它们的鼻和口腔不是连在一起的。鱼耳由封闭的液泡构成,一些鱼的鱼耳通过可动的骨头与它们的鱼鳔相连。鱼的眼睛里的水晶体是不可调节的,它们只能看清近的东西。它们能够感受紫外线。生活在水底的鱼的触觉非常好,尤其唇和触须的上皮上有感受触觉的细胞。鱼拥有一种特别的可以感受水流的器官:体侧线,它们的身体侧面中部有一条由皮肤中的小坑组成的线,在小坑中有可以感觉到水流变化的细胞和毛。鱼可能缺乏痛觉,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大脑系统和感受器[9]

繁殖

鱼的生殖器官位于身体侧部肠的上方。大多数鱼是体外交配,雄鱼和雌鱼同时将它们的生殖细胞排泄到水中。鱼卵的数量可以相差很大,鲟鱼每次产子可达上百万,而育子之的刺鱼每次产子不超过一百。大多数情况下养育后代的鱼中公鱼照管后代。有些鱼没有固定的性别,它们的性别随其伴侣而变化,甚至可以在一生中多次更改。也有的鱼进行体内受精,这些鱼大多数直接生小鱼,而不生卵。

生态和栖息环境

按照鱼的栖息环境,鱼类可大致分为淡水鱼、海水鱼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河口鱼类。有少部分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在淡水与海水之间洄游。例如鲑鱼(三文鱼)在淡水环境下出生,之后移到海水生长,又会回到淡水繁殖。河口鱼类是广盐性生物,可以忍受较大的盐度变化,像鲑鱼等会在淡水与海水之间洄游的鱼类也属于广盐性生物[10]

世界上大多数大的水系中都有鱼,但一些含盐量过高的湖中没有鱼。此外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污染过分严重,其中也没有鱼了。有些鱼专门被人培养为供观赏的鱼。

鱼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全世界每年的捕鱼量达一亿吨[11]。许多鱼因为过分捕捉而受到灭绝的威胁。2003年5月15日在《自然》杂志中的一个论文报道今天全世界各大洋中鱼的总数不到1950年的10%[来源请求]。尤其鲨鱼、鳕鱼沙丁鱼受到极大威胁。

文化

李渔在《闲情偶寄》表示:“鱼之为种也似粟,千斯仓而万斯箱,皆于一腹焉寄之。苟无沙汰之人,则此千斯仓万斯箱者生生不已,又变为恒河沙数。至恒河沙数之一变再变,以至千百变,竟无一物可以喻之,不几充塞江河而为陆地,舟楫之往来能无恙乎? 故渔人之取鱼虾,与樵人之伐草木,皆取所当取,伐所不得不伐者也。我辈食鱼虾之罪,较食他物为轻。兹为约法数章,虽难比乎祥刑,亦稍差于酷吏。”

文字误区

有不少人对鱼类的概念存有误解,看到在水中生活而外形像鱼,或者名字中有个“鱼”字的动物,便以为属于鱼类。比如“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墨鱼(属于软体动物)、鲍鱼(属于软体动物)、甲鱼(属于爬行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鳄鱼(爬行动物)等等,便常遭此身份被误解之委屈。一般而言,一种动物必须符合三点才能算是鱼:

  1. 必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少部份鱼能短时间待在陆地上。
  2. 运动;
  3. 呼吸主要依靠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FishBase
  2. 2.0 2.1 Goldman, K.J.. 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white shark, Carcharodon carcharia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 Biochemical Systemic and Environmental Physiology. 1997, 167 (6): 423–429 [12 October 2011]. doi:10.1007/s003600050092. 
  3. 3.0 3.1 Carey, F.G.; Lawson, K.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in free-swimming bluefin tuna.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Physiology. 1., 44 (2): 375–392. doi:10.1016/0300-9629(73)90490-8. 
  4. FishBase. FishBase. February 2011 Update [24 May 2011]. 
  5. Nelson, J. S.: Fishes of the World, John Wiley & Sons, Inc., p 4-5, 2006 ISBN 0-471-25031-7
  6. Nelson, J. S.: Fishes of the World, John Wiley & Sons, Inc., p 3, 2006 ISBN 0-471-25031-7
  7. 黄基础. 鱼鳔气体交换.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 [2014-02-27] (). 
  8. 鱼的嗅觉与味觉. 人人钓鱼网 [2014-02-27]. 
  9. Fish Do Not Feel Pain, Say Scientists : news : NatureWorldNews [02 02, 2013]. 
  10. 观念. 涌升海洋 [2014-02-27] (). 
  11. 吴美铮. 2012年全球渔产品生产、消费与贸易.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产试验所 [2014-02-27] (). 

外部链接


参考来源

关于“鱼类”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