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本草备要 书名:本草备要 作者:汪昂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本草备要》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C%AC%E8%8D%89%E5%A4%87%E8%A6%81 <目录> <篇名>陈序 内容:医学始于《内经》,药品始于《本经》,药性之于医,特其一端耳,而生杀反掌匪细, 故也同雷。而下考其性,正其用,广其数,详其义,历数十百家,宜亦无余蕴矣,然皆偏有 所长。求其词句雅炼、意旨赅明、不简不繁、体裁合节者,则未之数见也。 汪子 庵,予之至交也。少长宫墙,逾壮厌薄制举,遂自逸以老,然经史百家靡不殚 究,而于岐黄之书为尤嗜,盖以刀圭家鲜能探注,而养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 予交 庵久,尊酒论文之暇,辄及医旨,殆于其间有玄解乎?近以本草一帙示予,盖 会蕞诸家,而手自裁定者也,名曰备要,征序于予,予知非以予言为重,以予稍解此中意旨 耳。 夫本草,大者莫如《纲目》,谓其类多而难穷也;小本莫如《汤液》,又未免失之稍略 。即余小刻医学五种,其一为《本草十剂》,盖推徐氏之说而扩充之,但与《方解》相表里 ,而于婴儿、疡科药则未之及。兹本精于搜逸,严于树裁,于《汤液》则补其阙略,于《纲 目》则汰其繁芜,益以《经疏》诸书。使义类昭着,文约而指博,以云备要, 其然乎。是 书行世,则从来诸家别刻,皆可废览矣。嗟乎,使 庵得行其志,将跻民生于仁寿,其见诸 事功者,曷止如是。今伏处衡茅,仅着方书以寄意,然其 博济之心,则一也,是 庵之 为庵也夫。 \x眷同学弟陈丰拜撰\x <目录> <篇名>童序 内容:乙已夏,武林武蝶生先生,言及新安汪 庵《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二书简要易明 ,乡僻无医之所与不知医之人,读之了然。且卷帙无多,行李便于携带其中。医方无不神效 ,历试历验,洵为有济于世之书。惜坊本舛讹漶漫,几至不能卒读。如能重订锓行,亦造福 不小。京江包松溪、包美东、包子 诸君子闻之欣然,愿为重刊,而蝶翁遂以仇校自任,于 是松溪诸君 金开雕。雕既成,有谓方书中精详而罕传者颇多,此书浅略,且已遍行海内, 家有其书,何必多此一举?此盖泥于海盐吴遵程之说。不知吴氏之《成方切用》、《本草从 新》即因汪氏书而推展之,良足补所未备,然例以先河后海之义,则汪氏安可忽者。拟俟此 书工竣,即续刊吴氏之书,以与汪氏书相辅而行,此特先河之义也。噫嘻,医岂易言哉! 病情万变,治不一端。近之浅学急求速化,往往钞撮汤头,药性编写为歌诀,人挟一册,率 尔悬壶,以性命为尝试。曾有友人偶患肠风,以柿干烧灰,饮服而愈。医者惊为奇方,纪而 录之,不知即载在《本草备要》柿干注内,则是医家于此二书罕有涉其浅而领其略也,遑问 其他。今之重梓是书,正以其浅而易明,略而知要,以便于人人之用耳。若夫高材敏达之士, 欲广究医理之奥,则最古之《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最博之《千金》、《外台》诸 书俱在,原不以浅略域之也。抑闻之,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苟由此而寻源竟委,以游灏博 而归于精微。为三折肱之良医,登一世于仁寿,是二书者,又未必非梯航之一助云。 \x道光二十五年仲冬月童濂叙于扬州\x <目录> <篇名>自序 内容: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其次, 则当明药性,如病在某经当用某药,或有因此经而旁达他经者。是以补母泻子,扶弱抑强, 义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 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以不慎也。古今着本草者,无虑数百家,其中精且详者,莫如李氏《纲 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方切至。第卷帙浩繁,卒难究殚,舟车 之上,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他如《主治》、《指掌》、《药性歌赋》,聊以 便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近如《蒙筌》、《经疏》,世称善本。《蒙筌》附 类,颇着精义,然文拘对偶,辞太繁缛,而阙略尚多;《经疏》发明主治之理,制方参互之 义,又着简误,以究其失,可谓尽善,然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伪,解处偶有付会,常 品时多芟黜,均为千虑之一失。余非岐黄家,而喜读其书,三余之暇,特为诸家本草,由博 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为小帙。某药入某经、治某病,必为明其气味、形色所以主治 之由,间附古人畏恶兼施、制防互济、用药深远之意,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 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着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去 备则已备矣,以去要则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图焉,医学之精微,可以思过半矣。题 曰本草备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 \x休宁 庵汪昂题于延禧堂\x <目录> <篇名>增补本草备要自序 内容:言之可贵而足以垂后者,必性命之文也,其次则经济之文也。余于理学,既无所窥, 又六经四子之书,灿如星日,即汉疏宋注,且有遗讥,况余愚瞽凡民,安敢以管蠡仰测高深 也哉!性命之文,吾无及矣。若经济之文,必须见诸实事,方能载诸简编。余少困棘闱,壮 谢制举,长甘蓬 ,终鲜通荣,经济之文,吾无望焉耳!至于词章诗赋,月露风云,纵极精 工,无裨实用。扬子所谓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不其然乎!窃谓医药之书,虽无当于文章巨 丽之观,然能起人沉 ,益人神智,弱可令壮,郁可使宽。无关道脉,而能有助刚大之形躯; 不系政刑,而实有裨生成之大德。言不堕绮语之障,用有当施济之仁,群居饱食之余,或可 以愧小慧而胜犹贤也乎!是用寄意此中,思以寿世。初则谓医学与堪舆不同,堪舆当有秘奥 ,天机不欲轻泄。若医集所以济生救疾,自应无微不阐,无隐不彰,恣意极言,不遣余蕴。 及泛览诸书,惟《灵素》、《难经》、仲景、叔和,奥衍宏深,不易究殚。自唐宋而下,名 家百氏方书,非不灿陈,而义蕴殊少诠释。如本草第言治某病某病,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 医方第云用某药某药,而不明所以当用之理。千书一律,开卷茫如,即间有辨析病源、训解 药性者,率说焉而不详,语焉而不畅,医理虽云深造,文本多欠通明,难以豁观者之心目。 良用怃然,不揣固陋,爰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二篇,理法全宗古 人,体裁更为创制。本草则字笺句释,仿传注之详明。医疗则诠证释方,兼百家之论辨。书 分两帙,用实相资。要令不知医之人,读之了然,庶裨实用。两书甫出,幸海内名贤颇垂鉴 许。今本草原刻,字已漫灭,特再加厘订,用酬世好。抑世尚有议余药味之简者,余惟歌赋 汤液,药仅二百四十种,拙集广至四百种,不为少矣。如食物仅可充口腹,僻药非治所常需 者,安能尽录?盖既取其备,又欲其要,应如是止也。兹因重梓,更增备而可用者约六十品 ,聊以厌言者之口,仍不碍携者之艰。苟小道之可观,倘不至致远之恐泥也乎! \x康熙甲戌岁阳月\x \x休宁八十老人 庵汪昂书于延禧堂\x <目录> <篇名>本草备要凡例 内容:(一)注本草者,当先注病证。不然,病之未明,药于何有?从前作者罕明斯义,第 云某药入某经治某病而已。浅术视之,盖茫如也。唯李氏《纲目》裒集诸家,附着论说,间 及病源;《经疏》因之释药而兼释病,补前人之未备,作后学之指南。兹集祖述二书,更加 增订,药性病情,互相阐发,以便资用。若每处皆释,则重复烦琐,反生厌渎,故前后间见, 或因药论辨,读者汇观而统会之可也。 (一)药品主治,诸家析言者少,统言者多。如治痰之药,有治燥痰者,有治湿痰者, 诸书第以除痰概之;头痛之药,有治内伤头痛者,有治外感头痛者,诸书唯言治头痛而已。 此皆相反之证,未可混施。举此二端,其余可以类推矣!又每药之下,止言某病宜用,而不 言某病忌用,均属阙略。兹集并加详注,庶无贻误。 (一)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着其所入经络,乃为发明其功用之中,不能逐款细注, 读者谅之。 (一)徐之才曰∶药有宣(上升下行曰宣)、通、补、泻、涩、滑、燥、湿(湿即润 也)、轻、重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 遗失矣。今为分阐以冠于诸药之首(此十剂也。陶宏景加寒、热二剂,兹不俱述。然本集燥 剂,即陶氏之热剂,通剂乃徐氏之燥剂,而寒剂则多寓于泻剂也)。 (一)药品主治,已注明入某脏某腑者,则不更言入某经络,以重复无用也。 (一)药品稍近遐僻者,必详其地道形色。如习知习见之药,则不加详注。 (一)阴阳、升降、浮沉,已详于药性总义中,故每品之下,不加重注。 (一)主治要义及诸家名论用……病症用……药名汤头用……顶上十剂用…… (一)药内,间附古方,便人施用。如方药俱全者,则于方名加……如有方无药者, 则方名不用…… (一)药目次第,每药稍从其类,以便查阅。 (一)先哲名言,有言以人重者、有人以言重者,须当仍其名氏,庶乎后学知所禀承, 或者或非,有可裁断矣。奈何医集之中,率掠古人之言,混入已作,使读者苍黄莫辨,泾渭 难分,习俗移人,贤者不免。甚有合数人之言,砌掇成篇,首尾欠贯,词意多乖。以故医学 每鲜佳编,良深慨息。本集采用诸家,悉存原名,使可考据。间有删节数句者,以限于尺幅 也;有增改数句数字者,务畅其文义也。亦有录其言而未悉其名氏者,以藏书既寡,目力不 充,难于尽考也。或时附入鄙见,必加“昂按”二字,以听时贤之论定。其间旁搜远讨,义 图贯通,取要删繁,词归雅饬,庶几豁观者之心目云耳。 (一)是书篇章虽约,多有补《纲目》、《经疏》之所未备者,故曰备也。 (一)药有气味、形色、经络、主治、功用、禁忌数端,《药性歌赋》虽便记诵,然 限于字句,又须用韵,是以不能详括。兹集文无一定,药小者语简,药大者词繁,然皆各为 杼轴, 炼成章,使人可以诵读。 (一)《本草》一书,读之率欲睡欲卧,以每药之下,所注者不过脏腑、经络、甘酸 苦涩、寒热温平、升降浮沉、病候、主治而已。未尝阐发其理,使读之者有义味可咀嚼也。 即如《证类》诸本,采集颇广,又以众说繁芜,观者罔所折衷也。是编主治之理,务令详明, 取用之宜,期于确切。言畅意晰,字少义多,作者颇费匠心,读者幸毋忽视。 (一)是书之作,不专为医林而设。盖以疾 人所时有,脱或处僻小之区,遇庸劣之 手,脉候欠审,用药乖方,而无简便方书与之较证,鲜有不受其误者。是以特着此编,兼辑 《医方集解》一书相辅而行。篇章虽约,词旨详明,携带不难,简阅甚便。倘能人置一本, 附之箧笥,以备缓急,亦卫生之一助。有识之士,当不以愚言为狂谬也。 (一)昂自壮立之年,便弃制举,蹉跎世变,念着书作诗,无当人意,只堪复瓿,难 以垂远。然禽鹿视息,无所表见,窃用疚心,故疲精瘁神,着辑方书数种,以为有当于民生 日用之实。且集诸家大成,贯穿笺释,或可有功前贤,嘉惠来世。易世之后,倘有嗜吾书而 为重梓者,庶能传之久远,此区区立言之意也。 (一)是书之作,因阅过伯龄《围棋四子谱》而师其意。章围棋之谱,自唐宋至今, 千有余载。然必如伯龄之谱,有议论,有变换,而后围棋之妙显。本草自《本经》而下,不 啻数百千家,然率言其气味主治,而无义味可寻。必须为之字笺句释,明体辨用,而后药性 之功全。盖士生千载之后,贵能取前人之言,寸衡铢称,抉髓抡精,庶几有集成之益,无缺 略之讥也。故拙着《内经》、《本草》、《方解》、《汤头》数书,皆另为体裁,别开径路,以 发前贤未竟之旨,启后人便易之门。窃谓于医学颇有阐微廓清之力,读者倘能鉴别,斯不虚 老人之苦心焉耳! <目录> <篇名>药性总义 内容: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 也。 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 也。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 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浓者 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 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 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 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 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 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 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 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生苗者为根,以入土者为 梢。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头,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虽一药而根、梢各别, 用之或差,服亦罔效)。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 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 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 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 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 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 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 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 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 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 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 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 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 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 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 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 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以甘泻之。脾苦 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舒和),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火 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 以润之;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五脏补泻 之义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 故治以辛凉。过辛恐伤真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 条达,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 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佐实也。热淫故 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 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 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 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 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 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 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 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 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 ,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 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 ,子母相应之义也。 酸伤筋(敛则筋缩),辛胜酸;苦伤气(苦能泻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 皮毛(疏散腠理),苦胜辛;咸伤血(咸能渗泄),甘胜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 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也。辛走气, 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咸能渗泄津液)。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脉即血也,心合脉,水克水)。多食苦,则皮槁而 毛拔(肺合皮毛,火克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余。为金克木,按 肝喜散,故辛能补肝,惟多则为害)。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脾合肉,其华在唇,水克 土,胝音支,皮浓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合骨,其华在发,土克水)。此五味之所 伤也。 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 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 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 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 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 者, 、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 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 类是也。 凡药火制四, 、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 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 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 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 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 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 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复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 《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 之。 <目录>草部 <篇名>黄 内容:补气,固表,泻火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 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 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亨,号丹溪,着《本草补遗》)。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 ,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 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 经曰∶血生肉),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瓦斯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 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症亦然)。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症虚 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 、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寝食, 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 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王好古曰∶黄 实卫气,是表药;益 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 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 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数倍于当 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 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 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矣。汪机,号石山, 着《本草会编》。王好古,号海藏,着《汤液本草》。甄权,着《药性论》。日华,着《大 明本草》。陈嘉谟,着《本草蒙筌》)。为补药之长,故名耆(俗作 )。 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 盐水浸炒。昂按∶此说非也。前症用黄 ,非欲抑黄 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 ,而带浊崩淋自止。即日华∶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 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也)。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东垣曰∶黄 得防风, 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李东垣,着《用药法篆》)。 <目录>草部 <篇名>甘草 内容: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 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 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 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 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冻饮料,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 中恶血,绵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亦有生用为 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别录》、甄权并云除 满,脾健运则满除也。仲景冶痞满,有甘草泻心汤。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 陶宏景,着《明医别录》,发明药性)。 大而结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肾茎)用梢(梢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 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 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 ,不知此理。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仲景诒伤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气、 喘咳之剂。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 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参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昂按 ∶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 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 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见效,此古法也。 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附记 于此,以正其失)。 <目录>草部 <篇名>人参 内容:大补元气,泻火 生甘苦微凉(甘补阳,微苦微寒,又能补阴),熟甘温。大补肺中元气(东坦曰∶肺主 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十剂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 参补气,羊肉补形),泻火(得升麻补上焦,泻肺火;得茯苓补下焦,泻肾火;得麦冬泻火 而生脉;得黄 、甘草,乃甘温退大热。东垣曰∶参、 、甘草,泻火之圣药,合用名黄 汤。按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益元气,而邪热自退,故亦谓之泻),益土(健脾)、生金 (补肺)。明目,开心益智,添精神,定惊悸(邪火退,正气旺,则心肝宁而惊悸定),除烦 渴(泻火故除烦、生津故止渴),通血脉(气行则血行,贺汝瞻曰∶生脉散用之者,以其通 经活血,则脉自生也,古方解散药、行表药多用之,皆取其通经而走表也),破坚积(气运 则积化),消痰水(气旺则痰行水消)。 治虚劳内伤(伤于七情、六欲、饮食、作劳为内伤;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如内 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无休。内伤恶寒,得暖便解;外感恶寒,絮火不除。内 伤头痛,乍痛乍歇;外感头痛,连痛无停。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内伤则口淡无味, 外感则鼻塞不通。内伤则气口脉盛,多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则人迎脉盛,多属 有余,宜汗、宜吐、宜下。盖左人迎主表,右气口主里也!昂按∶东垣辨内伤外感最详,恐 人以治外感者治内伤也。今人缘东垣之言,凡外伤风寒发热咳嗽者,概不轻易表散,每用润 肺退热药,间附秦艽、苏梗、柴胡、前胡一二味,而羌活、防风等绝不敢用。不思秦艽阳明 药,柴胡少阳药,于太阳有何涉乎?以致风寒久郁,嗽热不止,变成虚损,杀人多矣。此又 以内伤治外感之误也,附此正之),发热自汗(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亦有过服参、 而汗反盛者,以阳盛阴虚,阳愈补而阴愈亏也,又宜清热养血,而汗自止),多梦纷纭,呕 哕反胃,虚咳喘促(《蒙筌》曰∶歌有肺热还伤肺之句,惟言寒热,不辨虚实,若肺中实热 者忌之,虚热者服之何害?又曰∶诸痛无补法,不用参 。若久病虚痛,何尝忌此耶),疟 痢滑泻(始痢宜下,久痢宜补,治疟意同。丹溪曰∶叶先生患痢,后甚逼迫,正合承气证, 予曰气口脉虚,形虽实而面黄白,必过饱伤胃,与参、术、陈、芍十余帖,三日后胃气稍完, 再与承气汤二帖而安。又曰∶补未至而下,则病者不能当;补已至而弗下,则药反添药。匪 急匪徐,其间间不容发,噫,微哉!昂按∶此先补后下法之变者也,非胸有定见者,不可轻 用,然后学亦宜知之。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浓朴),淋沥胀满(《发明》云∶胸胁 逆满,由中气不足作胀者宜补之,而胀自除,经所谓塞因塞用也。俗医泥于作饱不敢用,不 知少服反滋壅,多服则宣通,补之,正所以导之也。皇甫嵩,着《本草发明》),中暑、中风 及一切血证(东垣曰∶古人治大吐血,脉芤洪者,并用人参。脱血者先益其气,盖血不自生 ,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之义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凡虚劳吐血, 能受补者易治,不能受补者难治)。 黄润紧实,似人形者良。去芦用。补剂用熟,泻火用生。炼膏服,能回元气于无何有 之乡(有火者,天冬膏对服)。参生时背阳向阴,不喜风日,宜焙用,忌铁。茯苓为使。畏 五灵脂。恶皂荚、黑豆、紫石英、人溲、咸卤。反藜芦(言闻曰∶东垣理脾胃,泻阴火,交 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 又疗痰在胸膈、人参藜芦同用,而取其涌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奥达权者不能知)。 人参芦能涌吐痰涎,体虚人用之,以代瓜蒂(丹溪曰∶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 芦反能泻太阴之阳,亦犹麻黄根、苗不同。痰在膈,在经络,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 一妇性躁味浓,暑月因怒而病呃,作则举身跳动,昏不知人。其人形气俱实,乃痰因 怒郁,气不得降,非吐不可。以参芦半两,逆流水煎服,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而安)。 <目录>草部 <篇名>沙参 内容:补阴,泻肺火 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气,清肺养肝,兼益脾肾(脾为肺母,肾为肺子)。久嗽 肺痿,金受火克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肺热者 用之,以代人参)。 似人参而体轻松,白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畏防己。反黎芦(北地 真者难得。郑奠一曰∶能疗胸痹、心腹痛、邪热结,去皮肤游风、疥癣、恶疮、疝气、崩带) 。 <目录>草部 <篇名>丹参 内容:补心,生血,去瘀 气平而降(《本经》∶微寒。宏景曰∶性应热)。味苦色赤,入心与包络。破宿血,生新 血(瘀去然后新生),安生胎(养血),堕死胎(去瘀),调经脉(风寒湿热,袭伤营血,则 经水不调。先期属热,后期属寒。又有血虚、血瘀、气滞、痰阻之不同。大抵妇人之病,首 重调经,经调则百病散),除烦热,功兼四物(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为女科要药。 治冷热劳,骨节痛,风痹不随(手足缓散,不随人用。经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 而能握),肠鸣腹痛,崩带症瘕(音“征加”。症者有块可征,瘕者假也,移动聚散无常,皆 血病),血虚血瘀之候。又治目赤、疝痛、疮疥、肿毒,排脓生肌(郑奠一曰∶丹参养神定 志,通利血脉,实有神验)。畏咸水,忌醋。反藜芦。 <目录>草部 <篇名>元参 内容:补水,泻无根之火 苦咸微寒。色黑入肾。能壮水以制火,散无根浮游之火(肾水受寒,真阴失守,孤阳 无根,发为火病),益精明目,利咽喉,通二便。 治骨蒸传尸,伤寒阳毒发斑(亦有阴证发斑者),懊 (郁闷不舒),烦渴,温疟洒洒, 喉痹咽痛(本肾药而治上焦火证,壮水以制火也。肾脉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 。肾虚则相火上炎,此喉痹、咽肿、咳嗽、吐血之所由来也。潮热骨蒸,亦本于此。此与黄 能治下焦带浊崩淋同义),瘰疠结核(寒散火,咸软坚),痈疽鼠 (音漏)。脾虚泄泻者 忌用。蒸过焙用,勿犯铜器。恶黄 、山茱萸、姜、枣。反藜芦。 <目录>草部 <篇名>白术 内容:补脾燥湿 苦燥湿(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甘补脾,温和中。在血补血,在气补气(同 血药则补血,同气药则补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湿从汗出,湿去汗止。止汗同 、芍 之类,发汗加辛散之味)。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既燥湿而又生津何也?汪机曰∶脾恶 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止泄泻 (凡水泻,湿也。腹痛肠鸣而泻,火也。水火相激则肠鸣。痛甚而泻,泻而痛减者食也。完 谷不化气虚也。在伤寒下利,则为邪热不杀谷也。久泻名脾泄,肾虚而命火衰,不能生土也 。有积痰壅滞,肺气不能下降,大肠虚而作泻者宜豁痰。有伤风泄泻者宜散风。如脾虚湿泻 者宜白术。凡治泻,丸散优于汤剂),消痰水肿满,黄胆湿痹。补脾则能进饮食,祛劳倦(脾 主四肢,虚则四肢倦怠),止肌热(脾主肌肉),化症癖(同枳实则消痞,一消一补,名枳术 丸、荷叶烧饭为丸,脾运则积化也)。和中则能已呕吐,定痛安胎(同黄 则安胎,黄芩除 胃热,白术补脾,亦除胃热,利腰脐间血。盖胎气系于脾,脾虚则蒂无所附,故易落。利腰 脐血者,湿除则血气流行也)。血燥无湿者禁用。能生脓作痛,溃疡忌之(补气故也,凡胀 满者忌用,白术闭气,然亦有塞因塞用者)。 肥白者出浙地,名云头术;燥白者出宣歙,名狗头术,差胜于浙。用糯米泔浸(借谷 气以和脾),陈壁土炒(借土气以助脾),或蜜水炒,人乳拌用(润以制其燥,《千金方》曰∶ 有人病牙齿退场门,艰于饮食者,名髓溢,单用白术愈)。 <目录>草部 <篇名>苍术 内容:补脾燥湿,宣,升阳散郁 甘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东垣曰∶雄壮上行,能除湿,下 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止吐泻,逐痰水(许叔微云∶苍术能治水饮之 囊,盖燥脾以 去湿,崇土以填科。日用苍术一斤,大枣五十枚,去皮捣,麻油半两,水二盏研,滤汁和丸, 名神术丸。丹溪曰∶实脾土,燥脾湿,洵是治痰之本),消肿满,辟恶气(辟一切岚瘴、邪 恶、鬼气。暑湿月,焚之佳。《夷坚志》曰∶有士人游西湖,遇一女子,明艳动人,重币求 之不得。又五年重寻旧游,怅然空返,忽遇女子,士欣然并行,过旅馆,留半岁,将议偕逝。 女曰∶向自君去,忆念之苦,感疾而亡,今非人也,但君浸阴气深,当暴泻,宜服平胃散, 以补安精血。士惊惋曰∶药味皆平,何得取效?女曰∶中有苍术除邪气,乃为上品也)。散 风寒湿,为治痿要药(阳明虚则宗筋纵弛,带脉不引故痿蹶。苍术阳明经药。经曰∶治痿独 取阳明。合黄柏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妙散)。又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丹 溪曰∶诸郁皆因传化失常,气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 升之。越鞠丸用苍术、香附。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 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及脾湿下流,肠风带浊(带浊赤者湿伤血分,从心、小肠 来。白者湿伤气分,从肺、大肠来。并有寒热二证,亦有因痰而带浊者,宜二陈加二术、升, 柴)。燥结多汗者忌用(南阳文氏值乱,逃往壶山,饥,因有人教以饵术,遂不饥。数十年 后归家,颜色更少,气力转健。术一名山精,一名山姜。《导仙录》曰∶子欲长生,当服山 精,子欲轻翔,当服山姜。昂按∶苍术善发汗,安能长远服食?文氏仙录之说,要亦方书夸 张之言也)。 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糯米泔浸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 二术皆防风、地榆为使,主治略同,第有止汗发汗之异。古文本草不分苍、白,陶隐 君(即宏景)言有两种,始各施用。 <目录>草部 <篇名>葳蕤 内容:平补而润,去风湿 甘平。补中益气,润心肺,悦颜色,除烦渴。 治风淫湿毒,目痛 烂(风湿),寒热 疟( ,诗廉切,亦疟也),中风暴热,不能 动摇,头痛腰痛(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补虚。又有偏头痛 者,左属风与血虚,右属痰热与气虚,腰痛亦有肾虚、气滞、痰积、血瘀、风寒、湿热之不 同。凡挟虚、挟风湿者,宜葳蕤),茎寒自汗,一切不足之证。用代参、 ,不寒不燥,大 有殊功(昂按∶葳蕤温润甘平,中和之品。若蜜制作丸,服之数斤,自有殊功。与服何首乌、 地黄者,同一理也。若仅加数分于煎剂,以为可代参、 ,则失之远矣。大抵此药性缓,久 服方能见功。而所主者,多风湿、虚劳之症。故 仙以之服食,南阳用治风温,《千金》、《 外台》亦间用之,未尝恃之重剂也。若急虚之证,必须参、 ,方能复脉回阳,斯时即用葳 蕤斤许,亦不能敌参、 数分也。时医因李时珍有可代参、 之语,凡遇虚证,辄加用之, 曾何益于病者之分毫哉?拙着《方解》∶欲采葳蕤古方可以入补剂者,终不可得,则古人之 罕用,亦可见矣)。 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二药功用相近,而葳蕤更胜),竹刀刮去皮、节,蜜水或酒 浸蒸用。畏咸卤(陶宏景曰∶《本经》有女萎无葳蕤,《别录》有葳蕤无女蕤。功用正同,疑 名异尔)。 <目录>草部 <篇名>黄精 内容:平补而润 甘平。补中益气,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以 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气满则不饥。脂川有人虐使婢,婢逃入山,拔草根食之甚美, 久食不饥。夜宿树下,见草动疑为虎,上树避之,及晓而下,凌空若飞鸟。家人采薪见之, 告其主,设网捕不得。或曰∶此岂有仙骨?不过服食灵药耳。遂设酒馔于路,果来食之,食 讫遂不能去,擒而询之,指所食之草,乃黄精也)。 俗名山生姜,九蒸九晒用(仙家以为芝草之类,服之长生)。 <目录>草部 <篇名>狗脊 内容:平补肝肾 苦坚肾,甘益血(能强汗),温养气。治失溺不节(肾虚),脚弱、腰痛、寒湿。 周痹(经曰∶内不在脏腑,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命曰周痹)。 除风虚,强机关,利俯仰(滋肾益肝,则骨健而筋强)。 有黄毛如狗形,故曰金毛狗脊。去毛,切,酒拌蒸。萆 为使。熬膏良。 <目录>草部 <篇名>石斛 内容:平补肝肾 甘淡入脾,而除虚热,咸平入肾,而涩元气。益精,强阴,暖水脏,平胃气,补虚劳, 壮筋骨。 疗风痹脚弱,发热自汗,梦遗滑精,囊涩余沥(雷 曰∶石斛镇髓。昂按∶石斛石生 之草,体瘦无汁,味淡难出。置之煎剂,猝难见功,必须熬膏,用之为良)。 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者良,名金钗石斛。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用。去 头、根,酒浸用。恶巴豆。畏僵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 <目录>草部 <篇名>远志 内容:补心肾 苦泄热,温壮气,辛散郁。主手少阴(心),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补精壮阳, 聪耳明目,利九窍,长肌肉,助筋骨。 治迷惑善忘,惊悸梦泄(能交心肾。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强志 益精,故治健忘。盖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健忘梦泄 也),肾积奔豚,一切痈疽(酒煎服。《经疏》曰∶痈疽皆属七情忧郁恼怒而得,远志辛能散 郁。昂按∶辛能散郁者多矣,何独远志?《三因》云∶盖亦补肾之力耳。缪希雍着《本草经 疏》)。 去心,甘草水浸一宿用。畏真珠、藜芦,得茯苓、龙骨良。 <目录>草部 <篇名>石菖蒲 内容:宣,通窍,补心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补肝益心,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音声。去湿逐风,除 痰消积,开胃宽中。 疗噤口毒痢(杨土瀛曰∶噤口虽属脾虚,亦热闭胸膈所致。用木香 失之温,山药失之闭,唯参苓白术散加菖蒲,米饮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菖蒲黍米酸酒, 治一切风),风痹惊痫,崩带胎漏,消肿止痛,解毒杀虫(李士材曰∶《仙经》称为水草之精 英,神仙之灵药,用泔浸饭上蒸之,借谷气而臻于中和,真有殊常之效。又曰∶芳香利窍, 心脾良药,能佐地黄、天冬之属,资其宣导,若多用、独用,亦耗气血而为殃。李士材,着 《药性解》、《本草通玄》)。 根瘦节密,一寸九节者良。去皮,微炒用。秦艽为使。恶麻黄。忌饴糖、羊肉、铁器。 <目录>草部 <篇名>牛膝 内容:补肝肾,泻恶血 苦酸而平。足厥阴、少阴经药(肝肾),能引诸药下行。酒蒸则甘酸而温,益肝肾,强 筋骨(肝主筋,肾主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下行故理足,补肝则筋舒,血行则痛止), 阴痿失溺(筋衰则阴痿,肾虚则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以土皆补肝肾之功)。 生用,则散恶血,破症结(血行则结散),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热蓄膀胱、便涩而 痛曰淋。气淋便涩余沥,劳淋房劳即发,冷淋寒战后溲,膏淋便出如膏,石淋精结成石,尿 血即血淋也。鲜色者,心与小肠实热;色瘀者,肾与膀胱虚冷。张子和曰∶石淋乃肝经移热 于胞中,日久熬煎成石,非肾与小肠病也。大法治淋宜通气、清心、平火、利湿。不宜用补, 恐湿热得补增剧也。牛膝,淋证要药,血淋尤宜用之,杜牛膝亦可。又有中气不足致小便不 利者,宜补中益气,经所谓气化则能出是也,忌用淋药通之),经闭产难(下行之效,误用 堕胎),喉痹齿痛(引火下行),痈肿恶疮,金疮伤折(以上皆散恶血之功),出竹木刺(捣 烂罨之即出;纵疮口合,刺犹自出)。然性下行而滑窍,梦遗失精及脾虚下陷,因而腿膝肿 痛者禁用。 出西川及怀庆府,长大肥润者良。下行生用,入滋补药酒浸蒸。恶龟甲。畏白前。忌羊 肉。 <目录>草部 <篇名>甘菊花 内容:祛风温,补肺肾,明目 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 精居多。能益金、水二脏(肺肾),以制火而平木(心肝)。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 养目血,去翳膜(与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治头目眩晕(风热),散湿痹游风。 以单瓣味甘者入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牧署闲谈》云∶真菊延龄,野 菊泻人)。术、枸杞、地骨皮为使。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可药可饵,可 酿可枕,《仙经》重之。 <目录>草部 <篇名>五味子 内容:补肺肾,涩精气。 性温。五味俱备(皮甘、肉酸,核中苦辛,都有咸味)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 水(气为水母。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王好古曰∶入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 益气生津(肺主气,敛故能益,益气故能生津。夏月宜常服,以泻火而益金),补虚明目, 强阴涩精(仲景八味丸,加之补肾。盖内核似肾,象形之义)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 喘(感风寒而喘嗽者当表散,宜羌、防、苏、桔;痰壅气逆而喘嗽者当清降,宜二陈及苏子 降气汤;水气逆而喘嗽者,宜小青龙半夏茯苓汤;气虚病久而喘嗽者,宜人参五味)除烦渴, 消水肿,解酒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嗽初起脉数有实火者忌用(丹溪曰∶五味收肺气, 非除热乎,补肾非暧火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寇氏所谓食之多虚热者,收补之骤也。闵 守泉每晨吞北五味三十粒,固精气,益五脏)。 北产紫黑者良。入滋补药蜜浸蒸,入劳嗽药生用,俱槌碎核。南产色红而枯,若风寒在 肺宜南者。苁蓉为使。恶葳蕤。熬膏良。 <目录>草部 <篇名>天门冬 内容:泻肺火,补肾水,润燥痰 甘苦大寒,入手太阴(肺)气分,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肺为肾母),下通足少阴肾 (苦能坚肾,寒能去肾家湿热,故亦治骨痿)。滋肾润燥,止渴消痰(《蒙筌》曰∶肾主津液, 燥则凝而为痰,得润剂则痰化,所谓治痰之本也),泽肌肤,利二便。 治肺痿肿痈(肺痿者,属于风寒咳嗽,短气鼻塞胸胀,久而成痿,有寒痿、热痿二证。 肺痈者,热毒蕴结,咳吐脓血,胸中隐痛。痿重而痈稍轻。治痿宜养血、补气、保肺、清火 ;治痈宜泻热、豁痰、开提、升散。痈为邪实,痿为正虚,不可误治),吐脓吐血(苦泄血 滞,甘益元气,寒止血妄行),痰嗽喘促,消渴嗌干(烦渴引饮,多食善饥,为消渴,由火 盛津枯),足下热痛,虚劳骨蒸,阴虚有火之证。然性冷利,胃虚无热及泻者忌用。 取肥大明亮者,去心皮,酒蒸。地黄、贝母为使,恶鲤鱼。二冬熬膏并良(天冬滋阴助 元消肾痰,麦冬清心降火止肺咳)。 <目录>草部 <篇名>麦门冬 内容:补肺,清心,泻热,润燥 甘微苦寒。清心润肺(东垣曰∶入手太阴气分),强阴益精,泻热除烦(微寒能泻肺 火,火退则金清,金旺则水生,阴得水养,则火降心宁而精益),消痰止嗽(午前嗽多属胃 火,宜芩、连、栀、柏、知母、石膏;午后嗽及日轻夜重者,多属阴虚,宜五味、麦冬、知 母、四物),行水生津(肺清则水道下行,故治浮肿;火降则肾气上腾,故又治消渴)。 治呕吐(胃火上冲则呕,宜麦冬。又有因寒、因食、因痰、因虚之不同),痿蹶(手足 缓纵曰痿蹶。阳明湿热上蒸于肺,故肺热叶焦,发为痿蹶。《经疏》曰∶麦冬实足阳明胃经 之正药),客热虚劳,脉绝短气(同人参、五味,名生脉散。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 心,则气充而脉复。又有脉绝将死者,服此能复生之。夏月火旺灼金,服之尤宜。东垣曰∶ 人参甘寒,泻火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益 五脏之气也。丙火小肠,庚金大肠,并主津液),肺痿吐脓,血热妄行,经枯乳闭。明目悦 颜(益水清火)。但性寒而泄,气弱胃寒人禁用。 肥大者良,去心用。入滋补药酒浸(制其寒)。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花、苦参、青 葙、木耳。 <目录>草部 <篇名>款冬花 内容:润肺,泻热,止嗽 辛温纯阳。泻热润肺,消痰除烦。定惊明目。 治咳逆上气,喘渴(肺虚挟火),喉痹,肺痿肺痈,咳吐脓血。为治嗽要药(烧烟以筒 吸之亦良。百合、款冬等分蜜丸,名百花膏,治咳嗽痰血。凡阴虚劳嗽,通用款冬、紫菀、 百部、百合、沙参、生地、麦冬、五味、知、柏、芩、芍。如内热骨蒸,加丹皮、地骨。若 嗽而复泻者,为肺移热于大肠,脏腑俱病。嗽而发热不止者,为阴虚火炎,皆难治),寒热 虚实,皆可施用(《本草汇》曰∶隆冬独秀,先春开放,得肾之体,先肝之用,故为温肺理 嗽之最。大抵咳必因寒,寒为冬气,入肺为逆。款冬非肺家专药,乃使肺邪从肾顺流而出。 肺恶寒。郭佩兰,着《本草汇》)。十一、二月开花如黄菊,微见花、未舒者良(生河北关中, 世多以枇杷蕊伪之)。拣净花,甘草水浸一宿,曝用。得紫菀良。杏仁为使。恶皂荚、硝石 、玄参。畏黄 、贝母、连翘、麻黄、青葙、辛夷(虽畏贝母,得之反良)。 <目录>草部 <篇名>紫菀 内容:润肺,泻火 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 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咳吐脓血(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肺经虚热,小儿惊痫(亦 虚而有热)。能开喉痹,取恶涎,然辛散性滑,不宜多用独用(《本草汇》云∶苦能达下,辛 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剂。虽入至高善于达下,使气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人所不 知。李士材曰∶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诚金玉君子,非多用独用,不能速效。州 都,膀胱也)。 根作节、紫色润软者良(人多以车前、旋复根伪之,误服误人)。去头须蜜水浸,焙用。 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 本、远志。畏茵陈。白者名菀(时珍曰∶紫入血分,白入气分) 。 <目录>草部 <篇名>旋复花 内容:\x一名金沸草\x 泻、下气,消痰 咸能软坚,苦辛能下气行水,温能通血脉。入肺、大肠经。消痰结坚痞,唾如胶漆,噫 气不除(噫,于介切,俗作嗳。胸中气不畅,故嗳以通之,属不足。亦有挟痰挟火者,属有 余。仲景治汗、吐、下后,痞硬噫气,有代赭旋复汤),大肠水肿,去头目风。然走散之药, 冷利大肠,虚者慎用。 类金钱菊,去皮带蕊壳蒸用,根能续筋(筋断者,捣汁滴伤处,用滓敷其上,半月不开 ,筋自续矣)。 <目录>草部 <篇名>百部 内容:润肺,杀虫 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嗽(苦能泻热)。有小毒,杀蛔、蛲、蝇、虱,一切树木 蛀虫(触烟即死)。 治骨蒸传尸,疳积疥癣(皆有虫。时珍曰∶百部亦天冬之类,故皆治肺而杀虫,但天冬 寒,热嗽宜之;百部温,寒嗽宜之)。 根多成百故名。取肥实者,竹刀劈去心皮,酒浸焙用。 <目录>草部 <篇名>桔梗 内容:宣通气血,泻火散寒,载药上浮 苦辛而平。色白属金,入肺(气分)泻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开提气血,表 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 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气不利)目赤、喉痹咽痛(两少阴火)、齿痛(阳明风热)口疮、 肺痈干咳(火郁在肺)、胸膈刺痛(火郁上焦)、下痢腹痛、腹满肠鸣(肺火郁于大肠),并 宜苦梗以开之。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 又能下气何也?肺主气,肺金清,浊气自下行耳),养血排脓,补内漏(故治肺痈。时珍曰∶ 枳桔汤治胸中痞满不痛,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取其苦辛散寒、 甘平除热也。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王好古加味甘桔汤,失音加诃子, 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 呕加半夏、生姜,吐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 大黄,面肿加茯苓,肤痛加黄 ,发斑加荆、防,疫毒加牛蒡、大黄,不得眠加栀子。昂按∶ 观海藏所加,则用药之大较,亦可识矣)。 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龙胆、白芨。忌猪肉。 <目录>草部 <篇名>荠 内容:补,和中,解毒 寒利肺,甘解毒(能解百药及蛇虫毒,在诸药中,毒皆自解)。和中止嗽,治消渴强中 (渴症下消,茎长兴盛,不交精出,名强中。消渴之后,发为痈疽),痈肿疔毒。 似人参而体虚无心,似桔梗而味甘不苦(奸贾多用以乱人参。时珍曰∶荠 即甜桔梗)。 <目录>草部 <篇名>马兜铃 内容:泻肺,下气 体轻而虚。熟则四开象肺,故入肺。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时珍曰∶钱乙补肺阿 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取其清热降气,则肺自安也。其中阿胶糯米,乃补肺之正药。昂按 ∶清热降气,泻之即所以补之,若专一于补,适以助火而益嗽也)。 治痰嗽喘促,血痔 疮,大肠经热( ,漏也,音闾,亦音漏。痔属大肠,大肠与肺为 表里。肺移热于大肠,故肠风痔 ,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千金》单服治水肿,以能泻肺 行水也),亦可吐蛊(汤剂中用之,多作吐)。 蔓生,实如铃,去筋膜,取子用。 <目录>草部 <篇名>白前 内容:泻肺,降气,下痰 辛甘微寒。长于降气下痰止嗽,治肺气壅实,胸膈逆满。虚者禁用。 似牛膝、粗长坚直易断者,白前也;短小柔软能弯者,白薇也(近道多有,形色颇同, 以此别之)。去头须,甘草水浸一伏时(即一昼夜),焙用。忌羊肉。 <目录>草部 <篇名>白芨 内容:涩,补肺,逐瘀生新 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玄》云∶试血法,吐水内浮者 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蘸白芨末,日日服之佳 ),肺损者能复生之(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脏,惟肺叶损坏者,可以复生。台州狱吏悯 一重囚,囚感之曰∶吾七犯死罪,遭刑拷,肺皆损伤。得一方,用白芨末米饮日服,其效如 神。后囚凌迟,剖开胸,见肺开窍穴数十,皆白芨填补,色犹不变也)。 治跌打折骨(酒服二钱),汤火灼伤(油调末敷),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 除面上 ( 音千,去声,面黑气。 音炮,面疮也),涂手足皴裂,令人肌滑。 紫石英为使。畏杏仁。反乌头。 <目录>草部 <篇名>半夏 内容:燥湿痰,润肾燥,宣通阴阳 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去湿),补肝(辛散)润肾, 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发音声,利水道(燥去湿,故利水;辛通气,能化 液,故润燥。丹溪谓∶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救暴卒(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用 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作嚏也。五绝,谓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也)。 治咳逆头眩(火炎痰升则眩),痰厥头痛,眉棱骨痛(风热与痰),咽痛(成无己曰∶半 夏辛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润滑也。俗以半夏、南星为 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用治咽痛、喉痹、吐血,非禁剂 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扑打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 是重竭其津液,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甲乙经》用治之眠,是果性燥者乎!半夏、硫黄 等分,生姜糊丸,名半硫丸)胸胀(仲景小陷胸汤用之),伤寒寒热(故小柴胡汤用之),痰 疟不眠(《素问》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能和胃气而通阴阳。《灵枢》曰∶阳气满,不 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安。又有喘嗽不得眠者。 左不得眠属肝胀,宜清肝;右不得眠属肺胀,宜清肺),反胃吐食(痰膈),散痞除瘿(瘿多 属痰),消肿止汗(胜湿)。孕妇忌之(王好古曰∶肾主五液,化为五湿,本经为唾、入肝为 泪、入心为汗、入肺为涕、入脾为痰。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泄痰之际,不能治痰 之本,治本者治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脾湿而润肾燥之剂 也。俗以半夏为肺药非也,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柴胡汤用之。虽 云止呕,亦助柴、芩主寒热往来,是又为足少阳也。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 源,肺为贮痰之器。按∶有声无痰曰咳,盖伤于肺气;有痰无声曰嗽,盖动于脾湿也;有声 有痰曰咳嗽,或因火、因风、因寒、因湿、因虚劳、因食积,宜分证论治。大法治嗽,当以 治痰为先,而治痰又以顺气为主。宜以半夏、南星燥其湿,枳壳、橘红利其气,肺虚加温敛 之味,肺热加凉泻之剂。赵继宗曰∶二陈治痰,世医执之,内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风、寒、 湿、食诸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按古有三禁,血家、汗 家、渴家忌之,然亦间有用之者。俗以半夏专为除痰,而半夏之功用,不复见知于世矣。小 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皆用半夏,岂为除痰乎?火结为痰,气顺则火降而痰消)。 圆白而大,陈久者良,浸七日,逐日换水,沥去涎,切片,姜汁拌(性畏生姜,用之以 制其毒,得姜而功愈彰)。柴胡、射干为使。畏生姜、秦皮、龟甲、雄黄。忌羊肉、海藻、 饴糖。恶皂角。反乌头(合陈皮、茯苓、甘草、名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寒痰佐以干姜、 芥子,热痰佐以黄芩、栝蒌,湿痰佐以苍术、茯苓,风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实、 白术。更看痰之所在,加导引药,惟燥痰非半夏所司也)。 韩飞霞造曲十法(一姜汁浸造,名生姜曲,治浅近诸痰。一矾水煮透,兼姜糊造,名矾 曲,矾最能却水,治清水痰。一煮皂角汁,炼膏,和半夏末为曲,或加南星,或加麝香,名 皂角曲,治风痰开经络。一用白芥子等分,或三分之一,竹沥和成,略加曲糊,名竹沥曲, 治皮里膜外结核隐显之痰。一麻油浸半夏三五日,炒干为末,曲糊造成。油以润燥,名麻油 曲,治虚热劳咳之痰。一用腊月黄牛胆汁,略加热蜜和造,名牛胆曲,治癫痫风痰。一用香 附、苍术、抚芎等分,熬膏,和半夏末作曲,名开郁曲,治郁痰;一用芒硝居半夏十分之三 ,煮透为末,煎大黄膏和成,名硝磺曲,治中风、卒厥、伤寒宜下由于痰者。一用海粉一两 、雄黄一两、半夏二两,为末炼蜜和造,名海粉曲,治积痰沉痼;一用黄牛肉煎汁炼膏,即 霞天膏,和半夏末为曲,名霞天曲,治沉 痼痰,功效最烈)。以上并照造曲法,草庵七日 ,待生黄衣晒干,悬挂风处,愈久愈良。 <目录>草部 <篇名>天南星 内容:燥湿,宣,祛风痰 味辛而苦,能治风散血(《是斋方》∶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治破伤风、刀伤、扑伤如 神,名玉真散。破伤风者,药敷疮口,温酒调下二钱;打伤至死,童便调灌二钱,连进三服 必活);气温而燥,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能攻积拔肿,补肝风虚(凡味辛而散者,皆能 补肝,木喜条达故也),为肝、脾、肺三经之药。 治惊痫风眩(丹溪曰∶无痰不作眩),身强口噤,喉痹舌疮,结核疝瘕,痈毒疥癣,蛇 虫咬毒(调末箍之),破结下气,利水堕胎,性更烈于半夏(与半夏皆燥而毒,故堕胎。半 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然古安胎方中,亦有用半夏者)。阴虚燥痰禁用。 根似半夏而大,形如虎掌,故一名虎掌。以矾汤或皂角汁浸三昼夜,曝用;或酒浸一宿 ,蒸,竹刀切开,至不麻乃止;或姜渣、黄泥和包,煨熟用。造曲法与半夏同。造胆星法∶ 腊月取黄牛胆汁,和南星末纳入胆中,风干,年久者弥佳。畏附子、干姜、防风(得防风则 不麻,火炮则毒性缓,得牛胆则不燥,且胆有益肝胆之功)。 <目录>草部 <篇名>贝母 内容:宣,散结,泻热,润肺,清火 微寒,苦泻心火,辛散肺郁(入肺经气分,心火降则肺气宁。《诗》曰∶言采其虻。虻 即贝母也。取其解郁)。润心肺,清虚痰。 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喉痹(君相之火)目眩(火热上攻), 淋沥(小肠邪热,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为气化之源)瘿瘤(化痰),乳闭产难。功专散结除 热,敷恶疮(唐时有人膊上生疮如人面,能饮酒食物,亦无他苦。遍投诸药悉受之,至贝母。 疮乃颦眉,灌之数日,成痂而愈),敛疮口(火降邪散,疮口自敛,非贝母性收敛也。俗以 半夏燥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设或误用,贻 误非浅。故凡风、寒、湿、食诸痰,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 川产开瓣者良,独颗无瓣者不堪用。去心,糯米拌炒黄,捣用。浓朴、白薇为使。畏秦 艽。反乌头。 <目录>草部 <篇名>栝楼仁 内容:\x俗作瓜蒌\x 泻火,润肺,滑肠,止血,治热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