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学从众录 书名:医学从众录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学从众录》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5%8C%BB%E5%AD%A6%E4%BB%8E%E4%BC%97%E5%BD%95.txt <目录> <篇名>魏序 属性:余素不解医,读刀圭书辄不能终卷,非忽之也,以其为道精深密微,非浅人所可意窥, 非躁心所可尝试。又自度聪明才力皆有所不暇给,计惟节之于起居食饮之常,谨之于四时 六气之辨,于以闲嗜欲、颐情志、顺性命,以托赋于天。至谈医则不敢知,诚重之也,诚难之也。 忆曩在都中,吴航陈修园先生以名孝廉宰畿辅,医名震日下。尝奉檄勘灾恒山,时水 之后,疾疫大作,先生采时方百余首,刊示医者,如法延医,全活无数。仁心仁术,其施溥 矣!后三十余载,余返自都门,与修《全闽通志》,广搜着述家言。时先生已捐馆数载,得所 撰方书已刊行者十余种。条其目着于编,其遗书存于家者,哲嗣灵石先后梓而传之,令孙徽 庵世其学,精其业,复取所遗《医学从众录》八卷雠校付剞劂。重以林戟门先生属序于余, 余既叹知医之难,而何敢言医之易乎?虽然先生自序言之矣,先为医士治膏肓之疾。又云 此录简便易知,颇切时用,所谓医医者,正治不若从治之为得也。盖必治医者不谬其方,而 后受治者不戕其性,此即先生作宰时刊方示医之仁术也。虽其言之峻而其心良苦矣。录以《从 众》名,非徇众也,导以可从,乃所以防其不可从者也。得此说而通之,庶易言医者,或深悟 其难而得所从者,转因难而见易乎!愿受是书而竟读之。 \x道光二十有五年岁在乙巳秋九月东洋和斋魏敬中序\x <目录> <篇名>林序 属性:陈君徽庵以医世其家,今岁夏间,予患沉 ,徽庵以数剂立起之。益信其学之有渊源也 。一日出其令祖修园先生所着《医学从众录》一书,示予曰∶此先大父晚年采撷各家之精华 ,折衷而归于至当,堪为初学指南,将付刊以公于世,请题数语,可乎?予受而读之,其 论症则穷究根源,其诊脉则剖分宜忌,其下药则酌量加减,取古人之成法,以己意运之。矫 枉者不得出其范围,拘墟者有以开其神智。名曰从众,实大众之津梁也。先生本吾郡通 儒,为孝廉时以制艺名,为吏时以循良名,而卒以医名,生前活人无算,身后济世有书。徽 庵承祖砚之传,不私为枕中秘,均足令人钦佩也,因谨序之如此。 \x道光乙巳重阳日戟门林振 拜撰\x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不为宰相便为医,贵之之说也。秀士学医如菜作齑,贱之之说也。医者学本《灵 》、《素》,通天地人之理,而以保身,而以保人,本非可贱之术。缘近今专业者类非通儒, 不过记问套方,希图幸中,揣合人情,以为糊口之计,是自贱也。余向有《金匮》、《伤 寒》各种医书,累累数十万言。先为医士治膏肓之疾,不曰《灵》、《素》则曰南阳,虽 有遵经之志,却非语下之方,畏其难者中阻。而工于欺人之术者,别户分门,遂多簧鼓。而 余之汲汲苦心,终为未逮也。余观近今医士,不学人无论,有能读薛立斋、王金坛、赵养葵、 张景岳、张石顽、李时珍、李士材、喻嘉言八家之书,即为不凡之士,尚可与言。盖此八 家虽未能合《内经》之旨、仲师之法,而书中独得之妙,亦复不少。兹且就世俗所共奉者, 采其名言,录其方治,约数十万而取其一二方,约数百言而括以一二言。即间有以误传误与主 张太过之处,复参他氏,斟酌归于至当。颜曰《从众录》,简便易知,颇切时用。是即向之所谓 医医者,知其受病已深,正治则拒格不入,不若从治之为得也。 \x闽吴航修园陈念祖题于嵩山精舍\x <目录>卷一 <篇名>真中风症 属性:曰真者,所以别乎类也。风者,八方之风邪也。中者,邪之自外入内也。有中经、中腑 、中脏、中血脉之分。此数句与病机要发明,大同小异,各有语病。余从发明而订正之∶中 经,外有六经之形症,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中脏者,性命危。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症,内 无便溺之阻隔。先以中经言之。中经者,现出六经形症,太阳头痛、脊强;阳明目痛、鼻干、身热、不得卧;少阳胸满、 口苦、胁痛、耳聋、寒热;太阴自利、腹痛或便难;少阴口渴、时厥;厥阴囊缩、遗溺、手足厥逆,而面色亦现出五 色可诊。此中风之浅也,宜小续命汤加减主之。 \x小续命汤\x(方见《时方》) 如中风无汗恶寒,根据本方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宜针至阴出血。(穴在足小趾外侧 爪甲角刺二分)。昆仑。(穴在足外踝后跟骨,针透太溪) 如中风有汗恶风,根据本方桂枝、芍药、杏仁各加一倍。宜针风府。(穴在项后入发际一 寸。针入三分,禁灸。) 以上二症,皆太阳经中风也。 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根据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钱,甘草再加一倍,去附子。 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根据本方加葛根、桂枝,黄芩再加一倍。宜针陷谷,(穴在足 大趾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针入五分)去阳明之贼,兼刺厉兑,(穴在足大趾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泻阳明之实。 以上二症,皆阳明经中风也。 如中风无汗身凉,根据本方附子加一倍,干姜加二倍,甘草加二倍。宜刺隐白,(穴在足 大趾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去太阴之贼。 此太阴经中风也。 如中风有汗无热,根据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宜针太溪。(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针透昆仑。) 此少阴经中风也。 如中风六经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根据本方加羌活、连翘。 灸少阳之经绝骨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灸五壮。)以引其热。刺厥阴之井大敦穴,(在足大指甲聚毛间)。以通其经。 此少阳厥阴经中风也。 又以中腑言之,与伤寒腑症略同,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通之,夹有经症,宜防风通圣散两解之。 又以中脏言之,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大小便难之症。或 卒倒不省人事,有闭脱之别。 若口开,为心绝;眼合,或上视,为肝绝;手撒,为脾绝;遗尿,为肾绝;汗出如油, 声如鼾睡,为肺绝。及面赤如妆,脉急大,皆虚极阳脱不治之症。唯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 一两,另煎浓汁,调入灌之,或可救十中之一。如牙关紧闭,以乌梅浸醋擦其牙;痰塞咽喉, 以稀涎散吐之。不省人事,以半夏末吹入鼻中。盖此法为通关所设,而药汁方可灌入,非借此法吐痰以愈病也。 男元犀按∶不省人事,有闭症、脱症之辨。二症误认用药,则死生立决。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或为寒中,或为热中。 如阳脏之人,素有内火,而风邪中之,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遂卒倒不省人事,牙关 紧闭,两手握固。虽有痰声,非漉漉之声,亦无涌起之势。可用橘皮一两,半夏一两,入生 姜汁少许,煎服;或服后探吐之,随以涤痰汤加天麻、丹参、石菖蒲,入竹沥、姜汁以开之。如 外热甚,二便闭,可用防风通圣散,及凉膈散加石菖蒲、远志、丹参及三化汤之类,表里两解 之。如阴脏之人,素多内寒,而风邪中之,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亦卒倒不省人事,口开 手撒,尿出,脐下冰冷,痰声漉漉,如水沸之势。急用三生饮加人参,或用人参二两、附子 一两、生半夏三钱,煎一盅,入生姜汁半匙、蜂蜜一蛤蜊壳灌之,亦有得生者。若以胆南星。及涤痰驱风等药投之, 如入井而下以石也。 二症愈后,语言行动,定不能如常,察其水衰、火衰,以六味丸、八味丸清早服三四钱, 下午服六君子汤加麦冬三钱,干桑叶一钱,竹沥二蛤蜊壳,最妙。盖柔润熄风,为治风之秘法也。 又以中血脉言之。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非表非里,邪无定居 ,或偏于左,或偏于右,口眼 斜,半身不遂。治之之法,汗下俱戒,惟润药以滋其燥,静 药以养其血,则风自除,宜大秦艽汤主之。或偏于右者,以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以补气行 痰祛风,偏于左者,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天麻、羚羊角以补血行血,化痰 祛风,气血两虚者,以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钩藤,竹沥、姜汁以峻补之。 \x大秦艽汤\x 秦艽 石膏(生用,各一钱半) 甘草 川芎 当归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芍(酒炒) 白芷 白术(炒) 生地 熟地 茯苓(各一钱) 北细辛(三分) 水煎服。 \x涤痰汤\x 即六君子汤去白术加南星、枳实、石菖蒲、竹茹,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口眼 斜,以牵正散主之,又以鳝鱼血涂正处,牵之便正。 又偏枯症,如树木枯去一枝,而津液不能周行灌溉,宜六君子汤加竹沥等法治之,久可 望愈,或以六味丸、八味丸、入桑寄生、五加皮、牛膝、杜仲,以自制虎骨胶为丸,朝吞五钱, 黄酒送下,暮服前汤。可愈十中一二。 <目录>卷一\真中风症 <篇名>中风四言脉诀 属性:中风浮吉,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元治痰,风本可 疏。浮迟者吉,急疾者殂。 <目录>卷一\真中风症 <篇名>各症方药 属性:\x三化汤\x 治中风,内有便溺之阻隔。 浓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二钱五分) 水煎服。 喻嘉言曰∶仲景云∶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 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窍哉。此方与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 ,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x防风通圣散\x(方见《时方》) 治诸风抽搐,手足螈 ,小儿惊风,大便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一切风症。(按∶此表里通治之轻剂) 喻嘉言曰∶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可多服也。 \x祛风至宝膏\x 即前方再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 防风祛风,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此中风门不易之专方也。 \x三生饮\x(方见《时方》) 薛氏云∶加人参一两许,驾驭而行,庶可驱外邪而补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以取败。 \x稀涎散\x 治中风口噤,单蛾双蛾。 巴豆仁(六粒,每粒分作两片) 牙皂(三钱,切片) 明矾(一两) 先将明矾化开,却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涎壅盛者,灯草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一方∶半夏十四粒,牙皂一个炙,水煎,入姜汁服。 \x凉膈散\x(方见《时方》) \x加味转舌膏\x 即前方加远志、菖蒲、防风、桔梗、犀角、川芎、柿霜,炼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 <目录>卷一 <篇名>中风续论 属性: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后人既曰中风,如何舍风而别治,观仲师侯氏黑散、风引汤 数方自见。余此书原为中人以下立法,只取唐人续命汤一方为主,盖以各家所列风症,头绪 纷繁,议论愈深则愈晦,方法愈多则愈乱,不如只取一方,以驱邪为本,庶法一心纯,不至 多歧反惑。要知此汤长于治外,非风则不可用,是风则无不可用也。至云风为虚邪,治风必 先实窍,此旨甚微,能于侯氏黑散、风引汤二方研究十年,而知其妙处,则可与共学适道矣。 \x侯氏黑散\x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内经》云∶邪害空窍 ,此则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 \x风引汤\x(俱见《金匮》)除热癫痫(巢氏治香港脚) 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痫螈 ,皆火热生风,五脏亢甚,归迸入心之候,夫厥阴风木, 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成痰,流注四肢而瘫痪。 此方用大黄为君,以荡涤风火热湿之邪,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用桂枝、甘草以缓其 势,又取石药之涩以堵其路,而石药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 其湿,龙骨、牡蛎以敛其精神魂魄之纷驰,用寒水石以助肾之真阴,不为阳光所劫。更用紫 石英以补心神之虚,恐心不明而十二官危也。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喻嘉言此解 最妙。 <目录>卷一 <篇名>类中风症 属性:一火中之说,本于河间。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大法以白虎汤、三黄汤沃之, 所以治实火也;以逍遥散疏之,所以治郁火也;以通圣、凉膈散双解之,所以治表里之邪 火也;以六味汤滋之,所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以八味丸引之,所谓从治之法,引火归 原也;又地黄饮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神妙无比。 \x地黄饮子\x 时贤徐灵胎云∶此治少阴气厥之方,庸医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风之症,轻则永无愈期 ,重则益其病而致死。医者病家,终身不悟也。 孙心典按∶舌喑不能言,有上焦为痰火阻塞者,宜转舌膏;有中风脾缓舌强不语者,宜 资寿解语汤。惟有少阴脉萦舌本,气厥不至,名曰风痱,宜用地黄饮子温之。喻氏用资寿解 语汤去羌、防,加熟地、何首乌、枸杞子、甘菊花、黑芝麻、天门冬治之。 \x资寿解语汤\x(俱见《时方》)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一气虚类中,说本李东垣。东垣以元气不足则邪凑之,令人卒倒僵仆如风状。大法以六君子汤加黄 、竹沥、姜汁 治之,补中益气汤亦治之;卒倒遗尿,元气大虚,必重用白术、人参、黄 ,加益智仁主之。又有恼怒气逆而厥,面青 脉大,如中风象,宜景岳解肝煎主之。虚者六君子汤,加乌药、青皮、白芷主之。 一湿中之说,本于朱丹溪。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 热,热生风,二陈汤加沙参、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主之,或单用半夏六钱,煎半盅,入 生姜汁二滴,风化硝二钱,先治其标,或间服滚痰丸。 亦谓之痰中,可用吐法,后理脾胃,先调经络,以竹沥汤主之。 \x竹沥汤\x 竹沥(二酒盏) 生葛汁(一酒盏) 生姜汁(一汤匙) 相合,作两服。 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恶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 一食中者,过饱食填太阴,上下之气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减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备急丸灌之。 \x备急丸 消暑丸\x(俱见《时方》) 一恶中者,入古庙山林古墓,及见非常怪物,感其异气,遂昏倒不知人事。其脉两手若 出两人,乍大乍小,以苏合香丸灌之,或以平胃散加雷丸二钱,雄黄精五分,藿香一二钱, 以解秽,或焚降真香、藿香、生 、川芎、苍术、皂角、红枣,使正气自口鼻入。 一寒中者,或暴寒之气直入于内,手足厥冷,腹痛吐泻不止,遂昏倒不知人事,六脉细 小,或沉伏,四肢唇口青黯,宜以生葱白一束,安脐中,以火斗熨之,或灸关元三十壮,以 四逆汤灌之。 一暑中者,夏月感暑气,昏倒不省人事,自汗面垢,吐泻脉虚,以《千金》消暑丸灌之,立 苏。又有长途赤日,卒倒不省人事,以热土取来围脐上,以热尿注之,即苏,或以生蒜捣水灌之。 \x续论真中风类中风攻痰之误\x 凡人将死之顷,阳气欲脱,必有痰声漉漉,是一身之津血,将渐化为痰而死也。时医于 此症,开手即以胆南星、石菖蒲直攻其痰,是直攻其津血,而速之死也。 《医学真传》曰∶《本经》只有南星。并无胆星。南星色白味辛,禀金气而驱风豁痰,功同 半夏。今人以牛胆制为胆星,味苦性冷。(庸医皆曰∶丸制者佳,不知愈制愈失其性,为祸更 烈。)中风痰涎上涌,多属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斯时助正散邪,壮火驱寒,尤恐不济,服 之以苦冷之胆星,加之以清凉之竹沥,必至生阳灭绝而死。 孙心典按∶竹沥为中风必用之药,取其柔润以熄风,轻清以活络。而驱行经络之痰,在 所后也。荆沥、生葛汁,亦是此义。 <目录>卷一 <篇名>虚痨 属性:《圣济总录》曰∶虚痨之病,因五脏则为五痨,因七情则为七伤,痨伤之甚,身体瘦极 ,则为六极。所谓七伤者,一曰∶太饱伤脾,脾伤则善噫,欲卧,面黄;(土色黄,脾伤则其 本色自见,故面黄。神者,中气之所生,脾伤则神亦倦,故善卧。)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 则少血目暗。(肝者,将军之官,故主怒。又曰∶目得血而能视,今肝伤少血,故令目暗。)三曰 强力入房,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则短气,腰脚痛,厥逆下冷。(脚痛下冷者坎,中之阳虚也, 轻则八味丸,重则附子汤治之。)四曰∶形寒饮冷伤肺,肺伤则气少,咳嗽,鼻鸣。(形寒者,形 气虚寒也,饮冷者,复饮冷物也,故《金匮》治咳嗽五方皆以小青龙加减。)五曰∶忧愁思虑伤心, 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心藏神,心伤则神不安,故苦惊;心主血,心伤则血不足,故 喜忘;心愈伤则忧愁思虑愈不能去,故因而生怒。一本无善怒二字,有夜不能寐四字。)六 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则发落,肌肤枯槁。(外冒风雨则寒湿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伤形 而皮肤枯槁。然皮肤之间卫气之所居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 腠理而司开合者也。故峻补其卫气而形斯复矣,宜桂枝汤加黄 之类也。)七曰∶恐惧不节伤 志,志伤则恍惚不乐。(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则膻中大失其权,怫然不得舒畅,故曰伤志。 志者,肾之所主而畅于膻中。膻中在两乳之间,心君之分也。心者,神明之所出,故令恍 惚。膻中者,喜乐之所出,故令不乐。伤之固也,故为七伤。)所谓五痨者,一曰肺痨,令人 短气,面肿,不闻香臭。二曰肝痨,令人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惧,不能独卧,目 视不明。三曰心痨,令人忽忽喜忘,大便苦难,(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则大便难。) 时或溏泄,(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中生疮。四曰脾痨,令人舌本苦直,不能咽唾。五曰 肾痨,令人背难以俯仰,小便黄赤,时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此五者, 痨气在五脏也,故名五痨。所谓六极者,一曰气极,(气极主肺)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 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血极即脉极主心)令人无颜色,眉发随落,忽忽喜忘。三 曰筋极,(筋极主肝)令人数转筋,十指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骨极主肾。)令人 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肌极即肉极主脾)令人羸瘦无 润泽,食饮不生肌肤。六曰精极,(精极主五脏,盖以五脏主藏精也。道家以精、气、神为三宝, 《经》曰∶精生气,气生神,精无以生气,故有少气内虚等候也。)令人少气,吸吸然内虚,五 脏气不足,毛发落,悲伤喜忘。此六者,痨之甚,身体瘦极也,故名六极。又五痨、七伤、六极 之外,变症不一,治法皆以补养为宜。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相得合 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其要也。 按∶方书论虚痨之证最繁。余取《圣济》书以五痨、七伤、六极立论,为握要之法。以下分采各 方,听人择用。然有不得不分者,亦有不必分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以口授也。《圣济》 于总结处,提出气味二字,示人当从阴阳根本之地而药之,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也。 按∶阳虚阴虚,是医家门面话。然亦不可不姑存其说,以资顾问。吴门马元仪分阳虚有二,阴虚有三。较时说颇深 一层。所谓阳虚有二者,有胃中之阳,后天所生者也;有肾中之阳,先天所基者也。胃中之阳喜升浮,虚则反陷于下, 再行敛降,则生气遏抑不伸;肾中之阳,贵凝降,痨则浮于上,若行升发,则真气消亡立至。此阳虚之治有不同也。所 谓阴虚有三者,如肺胃之阴,则津液也;心脾之阴,则血脉也;肾肝之阴,则真精也。液生于气,惟清润之品,可以生 之;精生于味,非粘腻之物,不能填之;血生于水谷,非调补中州,不能化之。此阴虚之治有不同也。 按∶此症又多蒸热咳嗽,故医者以二皮清心,二冬保肺,而不知土旺则金生,无区区于 保肺;水升则火降,勿汲汲于清心。李士材此四语,深得治虚痨之法。 脾肾虽有一方合治之说,其实驳杂不能奏效,当审其所急而图之。如食少怠倦、大便或 溏或秘、肌肉消瘦等症,治脾为急,以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归脾汤之类,补养脾胃,调其 饮食,即所以输精及肾也。如形伤骨痿、面色黯黑、骨蒸炊热、腰痛气喘,或畏寒多梦、腹 痛遗精等症,治肾为急。肾阴虚者,以六味丸补坎中真水;肾阳虚者,以八味丸补坎中真火 ,以通离火。稽之《周易》卦象,坤土是离火所生,艮土是坎水所生。赵养葵谓补水以生土,语 虽离奇,却为妙旨也。 \x大黄 虫丸\x(方见《金匮》) 治五痨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房室 伤,肌伤,痨伤,经络荣卫伤,内有干血,肌肉甲错,目黯黑,缓中补虚。 \x四乌 骨一芦茹丸\x(方见《女科要旨》) 治虚痨气竭,肝伤血枯精伤。 按搜血之品,为补血之用。仿张路玉以此丸药料,加鲍鱼、绒鸡之类。 <目录>卷一 <篇名>虚痨续论 属性:(前论俯首从时不过于时,法中录其可以姑从者为浅病立法。余复续此论从《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两言, 悟入左右逢源,取效捷如影响。至于痰饮、咳嗽、怔忡、不寐及妇人经水不调等病,皆虚痨中必有之症,已详各门,毋 庸再赘,宜参考之。) 虚痨症,宋元诸家,分类别名,繁而无绪,如治丝而棼也。丹溪颇有把柄,专主补阴,用四物汤, 加黄柏、知母之类,后世非之。明。薛立斋出以六君子、四君子、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味逍遥散之类,与六味丸、 八味丸、养荣汤之类间服。开口便以先后天立论,虽视诸家颇高一格,其实开后人便易之门。到张景岳出,专宗薛氏先 天之旨,而先天中分出元阴、元阳,立左右归饮丸,及大补元煎之类。有补无泻,自诩专家。虽论中有气虚、精虚之辨, 而大旨以气化为水,水化为气,阴阳互根,用方不甚分别,惟以熟地一味,无方不有,无病不用。是于简便之中,又开 一简便之门。且有着《药性》云∶地黄生于中州沃土,色黄味甘,谓非脾胃正药,吾不信也。此论一出,而《本经》《金 匮》诸圣训,扫地尽矣。夫薛氏书,通共二十四种,吾不能一一摘其弊。而观其案中所陈病源,俱系臆说,罕能阐《灵》、 《素》不言之秘;所用方法,不出二十余方,加减杂沓,未能会《本经》性味之微。时贤徐灵胎目为庸医之首,实不得 已而为此愤激之言也。即景岳以阴虚阳虚,铺张满纸,亦属浮泛套谈。能读《金匮》者,便知余言不谬也。详考虚劳治 法,自《内经》而外,扁鹊最精。上损从阳,下损从阴。其于针砭所莫治者,调以甘药。《金匮》因之,而立建中诸方。 意以营卫之道,纳谷为宝。居常调营卫以安其谷,寿命之本,积精自刚。居常节欲以生其精,及病之甫成,脉才见端, 惟恃建中复脉为主治。皆稼穑作甘之善药,一遵“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义也。景岳亦会得甘温之理,或变而为甘寒 至静之用,视惯用苦寒戕伐中土者颇别。然方方重用熟地,自数钱以及数两,古法荡然矣。且熟地之用滞,非胃所宜。(《经》 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其性湿,非脾所喜。彼盖取滋润以填补其精,而不知精生于谷,脾胃伤则谷少 久而不生其血,血少自不能化精,而虚劳日甚。况虚劳之人,必有痰嗽,亦最易感冒,若重用频用熟地,又佐之以参、 术,则风寒闭于皮毛而不出,痰火壅滞于胸膈而不清,药入病增,谓非人人之共见乎!予于此症,每力争治法,无如医 友及病家,心服薛氏、景岳诸法,以六味、八味、左归、右归、补中、逍遥、六君、四君、大补元煎之类,谓不寒不燥 之品,先入为主,至死不悔,亦斯民之厄也。戊申秋闱后,抑郁无聊,取《内经》、《金匮》等书,重加研究,参之平时 所目击之症,如何而愈,如何而剧而死,大有所悟。知虚痨之病,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侃侃不阿,起立斋,景岳 于今日,当亦许为直友也。请略陈方治于下,以为耳食治虚痨者,脑后下一针。 <目录>卷一\虚痨续论 <篇名>脉法 属性:《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沉迟而小者为脱气,脉大而无力为阳虚,数而无力为阴虚 ,脉大而芤为脱血,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劳;脉微细者盗汗,寸弱而软为上虚,尺软涩为 下虚;尺软滑疾为血虚,两关沉细为胃虚。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细而微小者,气血俱虚。 景岳脉法可取之句,无论浮沉大小,但渐缓则渐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数甚 者,病必危;若以弦细而再加紧数,则百无一生矣。 <目录>卷一\虚痨续论 <篇名>方治 属性:\x六味地黄丸\x 此方大旨,补水以制相火。 先祖选严公曰∶补水以制相火,为相火有余而言也。若命门真火不足,不能蒸化脾胃, 若服六味丸,则湿痰愈多,宜八味丸常服。 虚痨之由,多由于吐血与咳嗽。夫吐血咳嗽,岂尽致劳,治之不得法,斯劳根于此,锄 之不能去矣。吐血起于骤然,是多风寒失汗,逼而上越为大吐。一吐即止者,不必治之。 (汗即血,血即汗,夹汗而见血,风寒从血解也。宜静养,勿药可愈。)不止者,用麻黄人 参芍药汤治之。若脉细而沉迟,按之无力,乃直中寒症,败其元阳,阳虚阴必走,故为大吐 ,(或大衄)四肢微厥,宜理中汤,加当归、木香治之,或镇阴煎降之。此一定之法也。又有素 性偏阳,外受酷暑,内伤椒姜爆炙而致血者,宜白虎汤、三黄解毒汤之类。鼎下抽薪,而水 无沸腾之患。又法以地黄汁半升煎三沸,入生大黄末一寸匕,调和,空腹服之,日三服,即 瘥,此秘法也。今人一见吐血症,即用六味加黑栀、藕节、白茅根、血余炭、阿胶之类,姑 息养奸,必变咳嗽而成痨。 凡咳嗽初起,多因风寒。《经》云∶皮毛者,肺之合也。予每见今人患此症,不知解肌,遽 投六味。(若加麦冬五味之类为祸更烈。)是闭门逐寇也,必变成痨。 \x崔氏八味丸\x (此方在仲景之前,仲景收入《金匮要略》中,故名金匮肾气丸) 大旨温 肾脏,逐水邪。 此方《金匮要略》凡五见∶一见于第五篇,云,治香港脚上入小腹不仁;再见于第六篇,云 ,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三见于第十二篇,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主之 ;四见于第十三篇,云治男子消渴,小便及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五见于第二十二篇,云 ,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但利小便则愈。 观此五条,皆泻少腹膀胱之疾为多。盖肾者,水脏也。凡水病皆归之,故用茯苓、泽泻 、山药利水之药。水过利而肾虚恶燥,故又用熟地、萸肉、丹皮等滋敛之药。又水为寒邪, 故用附子、肉桂等助阳通痹之药,相济而相成,总以通肾利小便为主,此八味丸之正义也 。薛氏、赵氏借用之,以为补火,亦不甚切当。若小便多者大忌之。 \x小建中汤\x 本文云∶虚痨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喻嘉言曰∶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 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舍此别无良法也。 \x黄 建中汤\x 即前方加黄 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 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 行动喘之,胸气满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满腹胀 ,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复常。六脉俱不 足,虚寒之气,小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 建中汤。 \x人参建中汤\x 即前方加人参二两,治虚劳自汗。 \x当归建中汤\x 即前汤加当归二两,治妇人血虚自汗。 \x八味大建中汤\x 治中气不足,手足厥冷,小腹挛急,或腹满不食,阴缩多汗,腹中寒痛,唇干精出,寒 热烦冤,四肢酸痛,及无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为疹为斑、厥逆呕吐等症。 黄 当归 桂心(桂枝去皮即桂心,非近时所用之肉桂心也) 酒白芍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半夏(制) 附子(炮,各二钱半) 每服五钱,加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x桂枝龙骨牡蛎汤\x 治失精家,小腹强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失精亡血,脉得 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喻氏曰∶用桂枝汤,调其营卫羁迟,脉道虚衰,加龙骨、牡蛎,涩止其清谷,亡血失精 。一方而两扼其要,诚足贵也。 《短剧》云∶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一钱五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虽调营卫所首重,倘其人虚阳浮越于外,即当加附子、白薇以固阳,而助其收涩,桂枝 在所不取也。 张石顽曰∶亡血失精,举世皆滋补血气之药。而仲景独举桂枝汤者,盖以人身之气血, 全赖后天水谷以资生。水谷入于胃,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气不营,则上热而血溢;卫 气不卫,则下寒而精亡。是以调和营卫为主。营卫和则三焦各司其职,而火自归根。热者 不热,寒者不寒,水谷之精微输化,而精血之源有赖矣。以其亡脱既大,恐下焦虚滑不禁,乃 加龙骨入肝敛魂,牡蛎入肾固精,皆固蛰封藏之本药也。至于小建中汤加减诸方,皆治虚劳 之神剂,后人专用滋阴降火,误治遗害,未至于剧者,用此悉能挽回。 \x大建中汤\x(俱见《金匮》) 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 上下痛,不可触近。 \x叶天士加减大建中汤\x 辛甘化阳法。 人参 桂心 归身 川椒(炒,出汗) 茯苓 炙草 白芍 饴糖 兰枣 按∶原方中干姜定不可少。 \x叶天士加减小建中汤\x 脉右虚左小,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呕,食减不甘。此胃阳已弱,卫气不得拥护, 时作微寒微热之状,小便短赤,大便微溏,非实邪矣。当建中气以维营卫。东垣云∶胃为卫 之本,营乃脾之源,偏热偏寒,犹非正治。 人参 归身(米拌炒) 桂枝木 白芍 兰枣 按∶此方姜定不可少。 \x复脉汤\x(一名炙甘草汤,方见《伤寒》) 治诸虚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此治血脉空竭方) 用之所以和血。凡脉见结代者,虽行动如常,不出百日 必死。若复危急不能行动,则过十日必死,语极明白,从前解者多误。 喻嘉言曰∶此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邪少虚多之圣方也。《金匮》不载,以《千 金翼》常用此方治虚劳,则实可征信,是以得名为《千金》之方也。虚劳之体,多有表热夹其阴 虚,所以本论汗出而闷。表之固非,即治其阴虚亦非,惟用此方得手,而脉出热解,俾其人 快然,真圣法也。但虚劳之人,胃中津液素虚,匪伤寒暴病邪少虚多之比。桂枝、生姜分两之 多,服之津液每随热势外越,津既外越,难以复收,多有淋漓沾濡一昼夜者。透此一关,亟 以本方去桂枝、生姜二味,三倍加入人参,随继其后,庶几津液复生,乃致营卫盛而诸虚复 ,岂小补哉! \x叶天士加减复脉汤\x 本案云∶其脉虚细,夜热晨寒,烦倦口渴,汗出,脏液已亏,当春风外泄,宗仲师凡元 气有伤,当与甘药之例。 孙心典按∶虚劳治法,舍建中别无生路。又有一种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当从时贤养胃 阴诸法。 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愚 于此法又悟出无数法门,此下所列之方,俱宜深考。 \x叶氏养胃方\x 治胃虚少纳谷,土不生金,音低气馁。 麦冬 生扁豆 玉竹 甘草 桑叶 沙参 此方生谷芽、广陈皮、白术、麦仁、石斛、乌梅,俱可加入,燥极加甘蔗汁。 \x叶氏方\x 治阴虚盗汗,不用当归六黄汤,以其味苦不宜于胃也。此方用酸甘化阴法。( 合前加减大建中汤辛甘化阳法,可悟用药之妙。) 人参 熟地 五味 炙草 湖莲 茯神 \x又方\x 《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纳谷如常,而肌肉日 削,当以血肉充养。 牛骨髓 羊骨髓 猪脊髓 茯神 枸杞 当归 湖莲 芡实。 \x又方\x 治肉消脂涸,吸气喘促,欲咳不能出声,必踞按季胁,方稍有力,寐醒, 喉中干涸,直至胸脘,此五液俱竭,法在不治。援引人身膏脂,为继续之计。 鲜河车(按∶此味不可用) 人乳汁 真秋石 血余灰 阴虚阳浮,宜用介以潜阳之法。六味丸,减丹、泽,加秋石、龟胶、牡蛎、湖莲之属;如 有用海参胶、淡菜胶及燕窝之类,皆是此意。 长孙心典按∶虚极之候,非无情草木所能补。如肉削之极,必须诸髓及羊肉胶之类;阴 中之阴虚极,必须龟胶、人乳、粉牡蛎、秋石、麋茸之类;阴中之阳虚极,必须鹿角胶、鹿 茸、黄犬外肾之类,一隅三反。 \x黑地黄丸\x 治阳盛阴衰,脾胃不足,房劳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此补肾益胃之剂 也。 苍术(一斤,油浸) 熟地(一斤) 五味子(半斤) 干姜(秋冬一两,夏五钱,春七钱) 上为末,枣肉炼丸,梧子大,米汤送下百丸,治血虚久痔甚妙。(此治脱血脾寒之圣药) \x天真丸\x 治一切亡血过多,形槁肢羸,饮食不进,肠胃滑泄,津液枯竭,久服生血养气,暖胃驻 颜。 生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开入下药末) 肉苁蓉(十两) 当归(十二两,洗,去皮) 山药(湿者去皮,十两) 天冬(去心,焙干,一斤) 四味为末,安羊肉内裹缚,用无灰酒四瓶,煮令酒尽,再入水二升煮,候肉糜烂,再入 黄末五两、人参末二两、白术末二两,捣作薄饼,晒干,隔纸悬火上烘干。以炼蜜为丸, 梧子大,服一百丸,加至二三百丸,温酒下,一日二次服。 \x悉尼膏\x 治咯血吐血,痨嗽久不止。 悉尼(六十只,取汁二十杯) 生地 茅根 藕(各取汁十杯) 萝卜 麦冬(各取汁五杯) 将六味煎,炼入蜂蜜一斤,饴糖八两,姜汁半杯,再熬如稀糊,则成膏矣。每日用一二匙,含咽。 <目录>卷一\虚痨续论 <篇名>虚痨不治证 属性: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泻而加汗者死,身热不为汗衰、不为泄减者死,嗽而上喘下 泄者死,股肉脱甚者死,一边不得眠者多死,五旬以下阳痿者多死。痨疾久而嗽血、咽疼无 声,此为自下传上,若不嗽不疼,久而溺浊脱精,此为自上传下,皆死证也。 脉候详下《续论篇》。 \x地黄蒸丸\x 生地汁(六升) 天冬汁(三升) 生姜汁 白蜜 鹿髓黄牛酥 红枣肉(取膏,各三合) 枳壳 川 芎(各一分) 醇酒(半斤) 茯苓(一分半) 金钗石斛 炙黄 炙甘草(各一两) 上六味共为末,先将前三汁,与酒并煎减半,入蜜髓酥膏,同熬如稠糖,再下六味末,重 汤不住手搅匀,丸梧桐子大,空心酒送三十丸,日三服。 \x天王补心丹\x(方见《时方》) 治心痨,心血不足、神志不宁、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x朱雀汤\x(《圣济》) 治心痨脉极。 雄雀(十枚,用肉) 人参 红枣肉 赤茯苓 紫石英小麦(各三钱) 赤小豆(三十枚) 炙甘草(一 钱) 丹参 远志 紫菀(各二钱五分) 水煎服。 \x柏叶沐头丸\x(《圣济》) 治脉极虚寒,鬓发堕落。 生柏叶(一两) 附子 猪骨(各五钱) 上二味共为末,入猪骨为丸,入沐汤洗头,令发不落。 \x伤中汤\x 李士材 主思虑伤脾,腹痛食不化。 白术 当归 茯苓 陈皮 甘草 芍药 香附 菖蒲 生姜(各等分) 红枣(二枚) 水煎服。 <目录>卷二 <篇名>咳嗽 属性:肺如华盖,司呼吸以覆脏腑。凡五脏六腑外受之邪气,必上干于肺而为咳嗽,此咳嗽之 实证也;凡五脏六腑损伤之病气,亦上熏于肺,而为咳嗽,此咳嗽之虚证也。病源娄氏《纲目》 ,繁而难从。今照《景岳全书》,只以虚实分之,甚见简括。 何谓实证?外受之邪,非寒邪即热邪也。表寒则脉浮,带弦带紧,头痛身痛,或鼻塞时 流清涕。轻者六安煎,重者金沸草散,及小青龙汤主之。里寒者脉沉细,真武汤去生姜,加干 姜、五味、细辛主之。热轻则脉洪而长,或浮数而有力,口渴面红,溺赤而短者,泻白散加减 主之,重者竹叶石膏汤主之。寒热往来而咳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 姜主之。 \x六安煎\x(方见《三字经》) \x金沸草散\x 旋复花(二钱) 荆芥 前胡 麻黄 白芍 半夏(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活人方》有茯苓、细辛,无麻黄、白芍) 何谓虚证?咳嗽为痨伤之渐,非气虚即精虚也。气虚者,羸瘦怠倦,少食痰多,言微,脉 微细,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主之。如干姜、五味、细辛、阿胶、半夏、二冬、二 母、紫菀之类,随宜加入。精虚者,面色黯,口燥舌干,干咳痰稀气喘,腰膝酸痛,或 面色浮红,昼轻夜重,脉浮数而虚。右尺脉弱者,八味丸;左尺脉弱者,六味丸。二方俱宜 加入麦冬、五味、阿胶、胡桃之类,为标本同治之法。大抵气虚证是得之劳役饥饱过度,及 思虑伤脾所致。气不化精,阳病必及于阴,精虚证是得之色欲过度,或先天不足。少年阳痿 之人,精不化气,阴病必及于阳。 感春温之气而咳嗽,宜加玉竹;感夏令暑气而咳嗽,宜加石膏、麦冬、五味之类;感秋 令燥金之气而咳嗽,用喻嘉言清燥汤,神效;感冬寒之气而咳嗽,无汗宜金沸草散,有汗宜桂 枝汤,加浓朴一钱五分、杏仁二钱、半夏一钱五分。又三焦虚嗽,宜温肺汤;中焦虚嗽,宜六 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下焦虚嗽,宜七味丸加五味;三焦俱虚,宜三才汤。 \x喻嘉言清燥救肺汤\x 治愤郁喘呕,郁痰加川贝母。 \x三才汤\x 天冬(二钱) 熟地(三钱) 人参(一钱) 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六君子汤 六味丸 八味丸(各见《时方》) \x温肺汤\x 陈皮 半夏 酒芍 干姜 炙草(各一钱) 杏仁(去皮尖) 肉桂(或用桂枝) 五味 细 辛(各五分) 水煎服。(《仁斋方》有阿胶,无芍药) <目录>卷二\咳嗽 <篇名>脉法 属性:浮紧属寒,浮缓属风,浮数属热,浮细属湿,浮涩属房劳,浮滑属痰。浮大者生,沉小 者危。弦疾者胃气败。 <目录>卷二\咳嗽 <篇名>采《圣济》五脏诸咳嗽 属性:论云∶《内经》谓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心咳之状,咳而心痛,喉仲介介如 梗状,甚则咽痛喉痹;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 状,咳而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甚则咳涎。五脏之咳,久而不已,乃传六腑;六腑之咳,《内经》论之详矣。 \x杏子汤\x(《圣济》) 治咳嗽昼减夜增,不得眠,食即吐逆。 杏仁(去皮尖) 半夏 桑白皮 白蒺藜 百合 麻黄(去根节) 柴胡 白石脂 款 冬花 枳壳 肉桂(去粗皮) 紫菀 旋复花 川贝母(以上各五分) 糯米(三钱) 生 姜(二片) 水煎服。 \x蛤蚧丸\x(《圣济》) 治久咳嗽喘急。 蛤蚧(一对,酥炙) 半夏 杏仁(去皮尖 研,各一两) 栝蒌(大者二枚 去子 取肉 蒸 饼) 阿胶(蛤 粉炒) 人参(各五钱) 青皮(去白,二钱五分) 干姜(汤泡,二两) 上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空心米汤送下二十丸。 \x五灵脂汤\x(《圣济》) 治肺咳及诸咳。 五灵脂 马兜铃(各一钱) 人参 五味 炙甘草 桑白皮 陈皮 杏仁(去皮尖,各 五钱) 生姜(二片) 水煎空心温服。 \x人参桔梗散\x(《圣济》) 治心咳嗽,咽喉肿痛。 人参(五分) 桔梗(二钱) 茯苓 牛蒡子(炒,各一钱五分) 炙甘草(七分) 共为末,姜汤空心下(二钱,日三。) \x木乳散\x(《圣济》) 治肝咳嗽,两胁下满。 木乳(即皂荚树根皮,酥炙,三两) 杏仁(去皮尖,研) 贝母(去心,各三两) 炙甘草(一两) 共为细末。姜橘汤送下二钱。 \x半夏陈皮汤\x(《圣济》) 治脾咳嗽。 半夏 陈皮 杏仁(去皮尖) 赤茯苓 柴胡 麻黄(去根节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 水煎,空心温服。 \x四味散\x(《圣济》) 治肾咳嗽。 补骨脂(炙) 牵牛子(半生半炒) 杏仁(去皮尖,各一两) 郁李仁(五钱) 共研末。茶送下二钱。 \x黄 散\x(《圣济》) 治大肠咳嗽。 黄 人参 白茯苓 桑白皮(各一钱)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滚汤下三钱。 \x鹿角胶汤\x(《圣济》) 治大肠咳嗽。 鹿角胶 杏仁(去皮尖) 甘草 半夏(姜汁炒) 麻黄(去根节,各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空心温服。 <目录>卷二 <篇名>痰饮 属性:王节斋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余又从而续之曰∶“痰之 成,气也,贮于肺。(俗云∶治痰先治气,谓调其肺气,使之清肃下行也。又云∶脾为生痰之 源,肺为贮痰之器。)此六语,堪为痰病之纲领。大抵脾肺分其虚实,肾脏辨其水火。肺实者, 肺有邪也。若非寒邪,即火邪。寒邪,六安煎、小青龙汤。火邪,清肺饮、清燥救肺汤治之。 肺虚者,本脏自虚,治节不行,而痰聚之。或从脾以治之,为扶土生金之法。或从肾以治之, 为补子救母之法。盖肺,天也,脾,地也,地气上升,则天气下降。肺,天也,肾,水也, 天体不连地而连水。《内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气也。脾土太过,气 滞郁热而生痰,宜王节斋化痰丸主之。脾土不及,气虚不运,食少化迟而生痰者,宜六君子 汤、理中汤加半夏、茯苓、枳实主之。肾具水火,赵养葵曰∶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 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上泛滥为痰,是无火也,故用八味丸以 补肾火。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 火之出于地,疾风豪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丸补水以配火,此不治痰之 标,而治痰之本也。然则有火之痰,与无火之痰,何以辨之,曰∶无火者,纯是清水,有火 者,中有重浊白沫为别耳。 长孙男心典按∶痰起于肾,而动于脾,聚于肺,分之则有上中下之殊,合之则一以贯之 也。痰者,水也,治肾是使水归其壑,治脾是筑以防堤,治肺是导水必自高源也。 \x化痰丸\x(方见《三字经》) 王节斋曰∶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然以之治湿痰、寒痰、 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 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 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此方开其郁,降其火, 清润肺金,而消凝结之痰,缓以治之。 \x六味丸 八味丸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x(各见《时方》) \x理中丸\x(方见《伤寒》) \x清肺饮\x 贝母(去心) 桔梗 橘红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杏仁 水煎服。 仲景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 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后人不明四饮之义,加留饮为五饮,不知留饮即痰饮也。) 次男元犀按∶仲景《金匮要略》,分辨详尽,方治神奇,学人宜细心体认。今为初学立法,难以语上,不得不俯以从 时,而寻其简要, 只四字可以蔽其义,曰∶微甚虚实。微甚者,以病势而言;虚实者,以病患之身体而言也。 饮之微者,小青龙驱之于外,真武汤镇之于内,再以倍术丸以燥之,五苓散以利之,桂苓术 甘汤以化之,可以收功矣。饮之甚者,邪伏于背俞高处,内与中气相通,外与表气相接,故 邪动即大队俱起,势如伏兵,此当表里并治,宜小青龙汤,又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治 之。又当上下分治,喘不能息,气闭上也。宜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腹满肠间有水,气闭于 下也,宜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如饮甚内痛,必用十枣汤之峻,方可捣其巢穴,此治饮 之大略也。又当察其人之虚实,以为用药轻重缓急之准。 叶天士曰∶饮为阴邪,非离照当 空,氛雾焉能退避。若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制,宜 附子、人参、茯苓、大枣配生姜汁,除阴维阳为妙。 次孙男心兰按∶叶天士此论,为饮症之虚者而言。 又仲师云∶微饮气短,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此二句可为治虚饮之法。 仲景治痰饮咳嗽诸方,列喘症门,宜细心研究。 \x倍术丸\x 白术(炒二两) 桂心 干姜(炒,各一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加至三十五丸,食前服。 \x小青龙汤 五苓散\x(方各见《伤寒》) \x木防己汤\x(方见《金匮》) 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属虚者。 \x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x 水邪实结,愈而复发。 \x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x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从大便而 下,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 \x肾气丸\x \x苓桂术甘汤\x 治胸胁支满目眩,并治饮邪阻滞心肺之阳,令呼气短。 \x甘遂半夏汤\x 治饮邪流连不去,心下坚满。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 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坚以芍药之苦,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以相使,此苦坚甘 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斯之谓欤? 尤氏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白 芍、白蜜不特安中。亦缓毒药耳。 \x十枣汤\x 治悬饮内痛,亦治支饮。 \x大青龙汤\x 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宜此凉发之。 \x泽泻汤\x 支饮虽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饮邪上乘清阳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 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眩黑也,宜此汤主之。 \x浓朴大黄汤\x 治支饮胸满。(支饮原不中正,饮盛则偏者,不偏故直驱之从大便出。) \x葶苈大枣泻肺汤\x 治支饮不得息。 \x小半夏汤\x(各方见《金匮》) 治心下支饮,呕而不渴。 \x茯苓饮\x(《外台》) 治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橘皮(一钱二分五厘) 生姜(二钱)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x《三因》白散\x(方见《三字经》) \x梨藕汁膏\x 治痰嗽诸虚,奇验如神。 梨汁 藕粉 萝卜汁 生姜 人乳 白糖 砂糖 童便(各四两) 将八味放瓷瓶内,用炭火熬煎至一斤为止,每日空心百滚汤调下四五钱,服完即愈,能 常服则精神强健,永无虚损。 \x款冬冰糖汤\x 小儿吼嗽,并大人咳嗽方。 款冬花(三钱) 晶糖(五钱) 将二味放茶壶内,泡汤当茶吃,自然渐愈。 \x海浮石滑石散\x 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并治大人等症。 海浮石 飞滑石 杏仁(各四钱) 薄荷(二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 \x人参冬梨方\x 治痰火骨蒸,吐血,不足之证,重十服八服即愈。 人参 天冬 麦冬(各一钱五分) 茯苓(五分) 杏仁(二枚,去皮尖) 红枣(二 枚,去核) 莲子(六枚,去皮心) 人乳(二匙) 白蜜(三匙) 大甜梨(一个,削刀挖去心) 将前药制碎,纳梨内,仍以梨盖盖之,用绵纸封固,饭上蒸熟,日间吃其药,临卧吃此梨。 \x青黛蛤粉丸\x 治咳嗽吐痰,面鼻发红者,一服即愈,其效如神。 青黛(水飞极细,晒干,再研,用三四钱) 蛤粉(三钱) 二味炼蜜为丸,如指头大,临卧口噙三丸。 \x枇杷蜜汤\x 治痰火。 用枇杷五十叶,去毛,水五十杯,煎至五六杯,再重汤炖至三四杯,每药三茶匙,冬蜜一茶匙调下。 \x姜糖汤\x(各方见《种福堂》) 治老人上气喘嗽,不得卧。 生姜汁(五两) 黑砂糖(四两) 用水煎二十沸,时服半匙,渐渐咽之。 \x五味子汤\x 治伤燥,咳唾中有血,牵引胸胁痛,皮肤干枯。 五味子(五分,研)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竹茹 桑根皮 续断(各一钱) 生地(二 钱) 赤小豆(一撮)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长孙男心典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钱,囫囵不研,最能退热补肺,但有寒热往来忌之。去 续断、赤豆、地黄,加葳蕤、门冬、干姜、细辛,亦妙。 \x麦门冬汤\x(各见《千金》) 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麦冬(二钱,去心)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 紫菀茸 竹茹(各一钱) 麻黄(七 分,去根节) 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研) 生姜(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目录>卷二 <篇名>喘促 属性:喘症最重而难医。吾观庸医凡遇喘症,必投苏子降气汤一二剂;不愈,即用贞元饮治之 ;不愈,即加沉香、黑铅、磁石、牛膝之类。曰∶吾遵景岳法施治,无如其病深弗效也。斯 说也,倡之于某老医,今已传为成矩,诚可痛恨。余即以景岳之说正之。景岳曰∶喘有虚实。 实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风寒燥火怒气 痰饮分别而治之。又曰∶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 升,吞之若不能降,劳动则甚,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老弱久病,脾肺肾脏大 虚,及血后汗后、妇人产后等症,胪列而分治之。其中不无语病者,盖未研究《伤寒论》、《金匮》 之旨,而徒涉猎医书,无怪其有肤浅处、有似是而非处也。余俯从时好,即景岳虚实两语, 而参以古法,罗列经方及妥当时方,以为临症择用。 <目录>卷二\喘促 <篇名>实喘方 属性:\x越婢加半夏汤\x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 \x小青龙汤\x 肺胀咳而上气,心下有水气,脉浮者。 \x桂苓五味甘草汤\x 小青龙汤虽治寒饮咳嗽上气之良方,而下虚之人,不堪发散,动其冲气,急用桂苓伐肾邪, 五味敛肺气,以辑其火,甘草调中气,以制其水。 \x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汤\x(方各见《金匮》) 既藉桂苓之方,下其冲气,而反更咳胸满者,是寒邪贮胸,虽用桂而邪不服,嫌其偏于 走表而去之。加干姜、细辛,取其大辛大热,以驱寒泄满也。 《金匮》法,前症兼冒而呕者,加半夏以驱饮,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前症兼形肿者,是肺气滞而为肿,加杏仁利之,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前症又兼面 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其面,加大黄三钱以利之。(脉气不利,滞于外而形肿,滞于内而胃 热,既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气,复以大黄利其胃中之热。)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大黄汤。 徐忠可曰∶仲景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亦不去姜、辛,何也?盖以姜、辛最能泄满止咳 ,凡饮邪未去,须以此二味刻刻预防也。 \x桂枝加浓朴杏仁汤\x(方见《伤寒》) 喘家主之,太阳病下之,微喘,以此解表。 \x射干麻黄汤\x 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者。 \x皂荚丸\x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稠痰粘肺,非此方不能清涤稠痰矣) \x葶苈大枣泻肺汤\x 肺因支饮满而气闷,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此方苦降以泄实邪。 \x十枣汤\x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 喻嘉言曰∶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 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 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嗽终无宁宇矣。 \x麦冬汤\x(方各见《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此方主之。 \x泻白散\x 治肺火喘嗽。 \x四磨饮\x 治七情气逆而为咳,并治一切实喘。 \x苏子降气汤\x(方各见《时方》) 治痰嗽胀满喘促,上盛下虚。 \x紫苏汤\x(《圣济》) 治卒气短。 紫苏(四钱) 陈皮(一钱) 红枣(二枚) 水酒煎服。 <目录>卷二\喘促 <篇名>虚喘方 属性:\x加味六君子汤\x 治肺脾虚寒,痰嗽气喘。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甘草(炙) 干姜(各一钱) 细辛(八分) 五味(七分) 水煎服。 \x参附汤\x 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 愚按∶此上中下俱脱之症。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一两代人参,名术附汤;上焦肺气 脱者,以炙黄 一两代人参,名 附汤,但黄 轻浮,必加麦冬三钱,五味一钱以纳之;下焦 肾气脱者,以熟地黄一两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症所倚,须加茯苓 四钱导之,方为稳当。观仲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三方,皆以茯苓为 君,皆治汗出不止。盖以汗之大泄,必引肾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镇之。此以平淡之药,用为 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x黑锡丹\x 治脾胃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症。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证,舍此再无他法之可施。予每 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 徐灵胎曰∶镇纳元气,为治喘必备之药,当蓄在平时,非一时所能骤合也。 \x六味丸\x(方各见《时方》) 治肾阴虚不能纳气者,加麦冬五钱、五味一钱。 \x肾气丸\x(方见《金匮》) 治肾阳虚不能纳气。 \x全真一气汤\x(《冯氏锦囊》) 治上焦虚热,下焦虚冷,此方清肃在上,填实在下之法。 熟地(一两)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另炖调复) 麦冬 牛膝(各二钱) 冬白术(炒,三钱) 五味(七分) 附 子(一钱,须重用) 水煎服。 \x枸杞汤\x(方见《时方》) 治气短。 \x贞元饮\x(见《三字经》) 余推景岳制方之意,以气为阳,血为阴。大汗亡血,产后及热病之后,血虚则气无附丽 。孤阳无主,时见喘促,故以此饮济之缓之。其要旨在“济之缓之”四字,今人顺口读过,便致 许多误事。盖阴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润以济之,犹恐济之不及济,故加当归以助其济之之 力;呼吸气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缓之,犹恐缓之不能缓,故用至二三钱,以成其缓之之功。 熟地(三五钱至一两) 当归 炙草(各二三钱) 水煎服。 长孙男心典按∶气为夫,血为妻。无妻夫必荡,自然之势也。此方补血为主,使气有归 附,渐渐而平,缓剂也。今人于真阳暴脱、气喘痰涌危症,不知议用附子汤、真武汤及黑锡 丹等药,而以贞元饮投之,则阴霾冲天,痰涎如涌,顷刻死矣。 此方入经,不能入肾,不可不知。 \x真武汤\x 治水气咳呕,小便不利,四肢肿,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饮。因仲景云“短气皆属饮”一语,悟出无数方法,药 到病瘳,指不胜屈。方知取法贵上也。 真武为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也。附子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白 术之温燥建中土,则水有所制;附子得生姜之辛散,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术合茯苓之淡 渗,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尤妙在芍药之苦降,以收真阳之上越。盖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 而枯,借其性味,亟令阳气归根于阴也。 \x附子汤\x(方各见《伤寒》) 此方即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其补阳镇阴。分歧只一味与分两略殊。学人读古人书, 必于此处究心,方能受益。 《金匮》云∶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饮邪阻碍呼吸,故气短。但呼吸几微之介,不可辨。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 阳有碍,宜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气窍利矣;若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 碍,宜肾气丸以通其阴,阴通则少阴之关开矣。 按∶气短分及呼吸,其旨微矣。 <目录>卷二\喘促 <篇名>脉息 属性:宜浮滑,忌短涩。 景岳曰∶微弱细涩者,阴中之阳虚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虚者,阳中之阴虚也。微弱者顺 而易医,浮空者险而难治。 <目录>卷二 <篇名>哮症 属性:《圣济总录》曰∶呷嗽者,咳而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系,随其呼吸,呀呷有声 ,故名呷嗽。宜调顺肺经,仍加消痰破饮之剂。 次男元犀按∶痰饮咳嗽喘证,俱宜参看。 \x射干丸\x(方见前用) 治久呷嗽,喉中作声,发即偃卧不得。 \x杏仁丸\x(《圣济》) 治呷嗽有声。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各一两) 大黄(蒸) 牙硝(熬,各五钱) 共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姜汤送下二十丸。 \x紫菀杏仁煎\x(《圣济》) 治肺脏气积,呷嗽不止,因肺虚损,致劳疾相侵,或胃冷膈上热者。 紫菀 酥(各二两) 贝母 姜汁(各三两) 大枣(去皮核,半斤) 五味 人参 茯苓 甘草 桔梗 地骨皮 (洗,各一两) 白蜜(一斤) 生地汁(六两) 共末,与蜜生地汁同煎,器盛三五次,成饴煎,仰卧含化一匙,日二服。 <目录>卷二 <篇名>惊悸 属性: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凡怔忡 惕,皆其类也。高鼓峰曰∶此心血少也 。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枸杞 ,吞都气丸,(杨乘六云∶治怔忡大法。无逾此旨。)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 则加生地、川贝母、黄连之类以清之。 胡念斋曰∶虽缘心血不足,然亦有胃络不能上通者,有脾脉不能入心者,有宗气虚而虚 里穴动者,有水气凌心者,有奔豚上乘者,治法不甚相远。惟水气与奔豚,当另法治之。 孙男心典按∶水气凌心,轻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泄之,重则用茯苓甘草汤安之,再重 则用真武汤镇之。奔豚用桂枝汤加桂主之,或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目录>卷二\惊悸 <篇名>脉息 属性:不论浮沉迟数虚实大小